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行为研究
——以南京高校为例
2018-06-30陆春雨陈丹丹朱紫薇赵辰阳
陆春雨 陈丹丹 唐 晨 朱紫薇 赵辰阳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环境的推动下加入“低头族”的行列。“媒介依赖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同时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也就越大。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运用,手机的新功能逐渐增多,多样的功能不断迎合受众的口味,让受众逐渐对手机形成依赖。大学生群体也因其特殊的年龄结构、生活方式,成为媒介依赖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的较发达地区之一,高校云集,其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网络技术在全国的发展也位居前列。研究南京高校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行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的帮助和突破。
一、手机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媒介依赖行为调查分析
据调查,南京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五小时的人数占近一半的比重(如图1)。对手机的使用时间的增加,加大了形成“手机依赖症”的概率。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且都有熬夜玩手机的习惯;接近一半的大学生会在忘带手机时很着急,并想办法将其取回。31.72%的大学生会下意识地自我感觉手机在响或震动,并不断检查手机;在没有手机相伴的日子里,超过一半的人会产生失落、孤单的感觉(如图2)。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使用手机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方式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电话、短信等方式。不断发展的智能手机,除了给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和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外,还兼有学习、娱乐等功能。显然,这些特点成为手机媒体的优势,并且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牢牢抓住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手机媒体产生强大的依赖感。
图1
图2
二、大学生应用手机媒体的积极表现
(一)自我提升的需求
顺应科技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更加注重多样性。大学生在竞争洪流中为了突出自我会选择一定的渠道去提升实力,为自己加分。手机媒体能使大学生在获取新鲜实时的消息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二)情感补给的需求
人具有社会属性,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人的情感会在工作受挫、压力等作用下濒临崩溃,这时手机媒介能够为情感的补给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娱乐身心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娱乐方式,手机带来的消遣显得更加舒适和及时,自主互动性大大增强,碎片式的娱乐享受可以填补压力倍增后的虚脱。
(四)生活实用的需求
网络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便捷,手机媒体的自主性和便捷的操作性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眼见为实的实惠让越来越多的南京大学生依赖于手机媒体,活在自己构建的小世界里。
三、大学生手机媒介依赖的负面作用
(一)身心健康的贬值
在使用手机时,身体处于紧绷的状态,表面上是在享受,其实是将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打包蜷缩在一起,久而久之,健康状况就会大打折扣。据调查,熬夜玩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体数据的大部分。大学生群体虽然精力旺盛,但是长此以往,伴随而来的是近视、肩周炎、精神恍惚萎靡、不乐于交际等负面影响。
(二)价值观的偏离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所见所闻不一定是具有真实性的,以讹传讹最后造成的恶意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公共危机和舆论风暴。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手机阅读影响了自己的思维,但依然有人没有察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感受到。一旦影响达成,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会在自我情绪的作用下跟随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言论和风向,将平日里堆积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观。
(三)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
手机媒体海量的资讯和分门别类的见解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会带给人无意间吸收了很多知识的错觉。他人的言论和见解会提前打开思考的大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得到认同感的情况下就容易浅尝辄止。图3显示,南京大学生大多数会选择在闲暇时间使用手机,许多用来独立思考的碎片化时间被手机挤压。独立思考的机会减少,必然会影响到个人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图3
(四)个人隐私的泄露
手机媒体软件让人应接不暇,各种优惠促销的花样宣传让人无意中降低警觉性,从而绑定个人账户和私人信息。南京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频率之高,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手机普及和信息传播畅通无阻的情况下,容易被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出卖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去谋取利益。据调查,南京大学生对于手机泄露个人隐私的弊端的看法较为赞同。
(五)消费的超额
手机上购物、交通等软件的多样和便捷,各类贷款软件的横行,在不成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超额的消费,超出自我归还的能力,极易造成对自我和社会的危害。同时,手机这一工具也成为很多人身份的象征,价格就是地位的标码,很多人为了“面子”去消费,最后还要为了“面子”去买账。
四、应对大学生媒介依赖行为的策略
大学生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自制能力较差,易受到诱惑。他们对手机媒介依赖的严重性也反映出我国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以及社会多层面职责的缺失。下面,笔者将结合国外应对大学生媒介依赖行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时间早,且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20世纪30年代,英国便主张进行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在教学中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在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位,这导致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不够深入,从而患上“手机依赖症”。因此,高校可以在教学期间开设有关媒介教育的公选课,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高校应切实落实好制定的规则、顶住压力
国外对于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比我国严格。法国《教育法》禁止在教学活动期间及校内规定场所内使用手机。英、美等国家,也有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规定。而在我国学校,禁止使用手机的措施由于重重阻力以及学生的自律性较差,使得措施执行力度不强。所以,我国应该重视实践环节。
(三)大学生应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抵制不良诱惑
国外大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履行社会义务等活动,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大,不再局限于手机营造的虚拟空间。而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枯燥,三点一线的生活都会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手机。这样会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转向手机,获得短暂的满足,从而对手机更加依赖。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成为重要环节。
(四)学校、政府、学生自身要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媒介使用环境
改善媒介环境,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的责任,学校、政府、学生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已经越来越严重,手机媒介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所以,改善媒介环境迫在眉睫。社会各方面应积极面对,让手机媒体更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健康发展。
[1]姜梦雨.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安容谨,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关系探究[J].新闻战线,2015(4):163-164.
[3]夏光富,魏钢.手机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