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问题、内容与机制
2018-06-30覃玉荣
覃玉荣
(1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2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基于现实的问题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协同育人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以及学校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根据应用型大学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的现实条件,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应用型大学依托当地社会资源激发新潜能,在提高办学质量、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培养地方和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全媒体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本科专业,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产学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符合应用型大学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1]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内容与机制。
目前全媒体传播产学协同育人平台在国内外研究程度不一。在北上广等985高校或一些区域示范性高校中,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有些高校的协同育人平台已初具规模,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企业协同办学院、办专业、办基地,它们的飞行学院、航空运输学院直接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从招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等方面均参与设计;轨道交通运输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企业参与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修订,为学校提供师资(外聘企业老师),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暨南大学受区域性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影响,由广东省投资1亿元,由政府牵头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以上这些案例与经验对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如何打造符合地方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情况的协同育人平台?如何开展积小成大、化零为整的地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使其更符合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实际?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全媒体传播产学协同育人出现的时间还很短,尚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高校产学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对于应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模式开展产学合作的问题,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少,院校只能在实践中边转型、边学习、边琢磨、边进步。
第二,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机制研究甚少,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双方合作机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仍在探索中,且目前相关支撑政策尚未明确,指南、指导性建议或研究不足。
第三,技术层面、运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仍处在一个发展和尝试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预测性,它的发展速度如何、最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验涵盖了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略性联合、媒体组织机构融合等多个层面,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是不确定的。
第五,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专业人员缺乏问题。全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对专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现实缺乏全能型记者、新闻采编等人才,高校也紧缺全媒体采编双师型教师及专门机构。
第六,如何把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制定协同育人课程的问题。
二、应用型高校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内容
(一)平台建设目标
学院与行业对接,树立自主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而行业提供专业指导、行业规范、教学质量测评、项目合作等服务,使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互动互惠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指导思想
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将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坚持产学合作制度,发挥主导和参与单位的综合效应,本着“互动互惠”合作原则,建立可行的产学合作机制,如合作运行机制、双方经费投入与运营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组织管理与合作机制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及创业孵化等能力的提升,力争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产学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示范,从而实现基于全媒体传播产学协同育人平台的“三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全媒体传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目标
目标一:探索产学合作模式。在媒体行业指导下,探索产学合作模式,使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应用型全媒体传播整合(营销)传播人才更符合广西区域经济以及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新闻学专业的培养为例,设定人才培养规格:思维——具有全媒体传播思维、政治敏锐、新闻敏感、受众意识、品牌意识;知识——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人文综合知识;技能——媒介内容制作所需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媒介传播、推广等全媒体传播整合传播技能;素质——三观正确、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行业素质。
目标二:探索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培养方案,推动学院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成果的社会转化,提升学院专业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
目标三:完善现有运行机制,增加区域经济与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平台现有运行机制,增强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学院人力、物力等优势,提供专业培训等社会服务。
(二)平台建设结构
全媒体传播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结构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主要地方院校与各传统媒体含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单位组织,虽分工不同、职能各异,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环境、保驾护航的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者提供不同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全程,理念融通,互为因果,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育人机制。育人方法互为借鉴,学院方教育侧重理论,传媒单位侧重实践与经验,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层面双师教育与方法的统一。
由学院、人文学部及新闻广播电视教研室、广告与艺术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构成,辐射各文科专业。媒体行业主要由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四类单位)与新媒体(包括自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四类机构)构成。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内的媒体覆盖了广西传统媒体中的4家报刊类单位和10家广电类单位,以及4家新兴媒体。范围以南宁为主,辐射梧州、贺州、玉林、钦州、宾阳、东兴等广西地市。这些单位平台均下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是基于原本零散的多个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基地整合而成的。平台双主体的协同育人基础是双方利益诉求点的高符合度。(如图3所示)
第一,平台分工。由于学生成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性,成立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行业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体工作由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部来完成,合作企业协同完成协议相关工作。具体分工:领导成员由学院分管领导、学部部长、分管副部长、传媒与艺术系主任,及合作企业或公司老总,在学部设立秘书处,为育人平台建设提供管理服务;双方经共同协商制定相关机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共建、教材共编等问题,引入科学建设和激励机制,为平台提供制度保障。(见图2)实施大一、大二的专业班主任制、导师制与学长助教制,大三、大四年级的双业导师制。
第二,平台日常管理。平台下设的传媒类实习基地作为学院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对接:媒体分管领导与学院分管领导负责双方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定;媒体部门主任与学部部长、新闻传播教研室主任与部门记者对接日常的协同育人具体工作的管理机构,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管理服务;在二级学部设立平台秘书处,定期开展平台工作研究,制度年度计划、进展与总结。(如图4所示)
图3
图4
三、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建设
(一)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管理机制包括合作双方签署的协议,制定与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建规约,由人文学部牵头,采取平台建设委员会管理方式,秘书处设在人文学部。合作内容包括开展产学融合,项目合作,订单式培养,随需培养;以实现两个理念,即“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理念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以及建立“六个共同”机制,即共编教材、共推就业、共建课程、共管实习、共享资源、合作共赢。
(二)合作双方签署协议构成的双方规约与制度
双方按此管理制度协同履行义务、责任,完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讲座及指导学生实习,联合研究相关项目,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编制行业教材,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承担相关课程的授课,实践全育人过程。
(三)专业教师班主任制
坚持教研室推荐、择优聘用的原则,从教授、党支部书记中选择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做到教书育人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专业教师班主任。
(四)双业导师制,即学业和就业导师制度
从教师中选拔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业导师和就业导师(简称“双业导师”),重点为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从大一实施双业导师,采取每名导师对接5~15个学生的形式,定期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导师每个月保证对集体或个人进行一次对接和辅导。在学业上,双业导师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对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建立Q群与沙龙,帮扶结对和专题专人辅导的形式给这些学生强化补课,帮助他们改变专业观念与学习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加强考研、参与科研课题、学术科技竞赛的具体指导。通过“帮后进、促先进”的指导模式,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双业导师充分利用特有专业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积极联络用人单位,优化课程设置,广泛推介毕业生,畅通就业渠道。
(五)学长助教制
从高年级学生骨干、党员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的学生辅导员,负责帮助新生解决入校后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通过自愿报名、推荐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生、党员担任大二班级的学长助教。重点帮助各个班级创建创新小组,对接专业指导教师,组建创新团队,力所能及地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创新竞赛储能蓄力。
(六)学校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实施学校领导干部和处科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制度,每个学院的分管校领导,及其分管处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每人对接一个该学院班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班级的联系信息和情况资料,配合对接校领导和机关处室深入学生,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教育学生努力拼搏,成长成才;配合校领导和机关处科级干部和各班级顺利对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基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自治制度
学生自治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过程中,素质与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全媒体传播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与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六个共同”机制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出发点,以素质意识觉醒和能力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生会、班委会、社团等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与企业通过制定双方遵守的章程和规则,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实现高校知识传授与企业无缝对接,以及双边资源共享与共赢。
通过三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广西大学行建管理学院全媒体传播产教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真正实现了高校课程、知识、素质及能力与企业(机构)、用人单位的衔接;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大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并直接就业,也缩短了企业培训员工的周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学生实习再回到学校,形成了自治的良好氛围,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高校教师教学目标清晰,上下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开展教学与研究,不断研讨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管理。
[1]周华,侯波,张慧.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谈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DB/OL].光明日报, http://tech.ifeng.com/a/20140916/40808333_0.shtml?_cpb_pindaotj8,2014-09-16.
[2]张弘.全媒体背景下让军事新闻宣传立体传播[DB/OL].中国军网, http://www.81.cn/wj/2014-07/07/content_6036563.htm,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