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2018-06-29罗筱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4期

罗筱芳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石,更是推动各项改革的有力支撑。在当代新的环境下,充分认识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认清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趋利避害,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探索出路和对策。使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进一步推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本文首先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特点分析入手,进而探讨了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最后论述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难点 对策 特点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世纪之交,生长、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自由,人格上趋于感性,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有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核心,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如此。基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厘清工作中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共性中凸显个性,针对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途径,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化解难点,击破痛点,迎来新时期的新起点。

一.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首先,心理感性。艺术类大学生在模仿西方艺术家、国内艺术大环境等多重影响下感性大于理性,情绪变化大,易冲动,认为自己的艺术道路是不寻常的,自视甚高。这种感性的心理让其容易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不重视、不在乎,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

其次,美育条件得天独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崭新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在美育方面有先天的优势,通过艺术专业教育,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美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利用美育的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艺术类大学生从艺术理论学习之初,就接触西方文化和艺术,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认识甚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再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发达,让艺术类大学生在信息获取和接纳上对西方思想、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有亲切感,思想上活跃度高,与周围人在思想上的不同也是其标新立异的表现。这样的特点也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

在互联网社会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微信、微博为代表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严谨,但又缺少变化,对新事物反应滞后,思想政治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造成了许多难点。

首先,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认识有待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下,漠视了长久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扭曲变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人心,触及灵魂。

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建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管理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专用网络和办公平台的设立使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得到了普及和加强。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有待完善。就目前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格局下仅仅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活动通知推送,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平台功能也不健全。这种局面制约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艺术类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教育刻板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课占用课时多,比重大。但是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变化不大,造成了相对刻板的印象。让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许多学生借口去采风、调研、去画室而不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只求通过。这不仅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遭受了挑战,更让大学生失去了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机会。而在艺术类专业课上,老师重点将艺术理论、技法,项目教学、翻转课堂成为主要授课形式。而美育在艺术类专业课中体现不足。也失去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机会。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艺术类教师、思想教育主管部门是艺术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但是许多教师和辅导员因为忙于专业教学和行政事务而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人力、物力限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只能通过简单的文化活动、板报、网站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导致艺术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同时高校、院系为了学校声誉、就业率等,只从学生艺术专业水平、获奖情况去评判,甚至以艺术活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方式去判断。忽视了以思想政治引领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全局统揽性,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之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造成了自教师、辅导员到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动力不强的局面,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和推进。

三.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建立。此网站的建立要基于当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上,以艺术类大学生的视角,将网站内容、形式设计的艺术价值高,审美情趣高,易被浏览、探讨。同时可以进行视频制作,利用FLASH、动漫、微电影等形式,将刻板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单纯说教,而是在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网站在弘扬主旋律的基调下,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重要思想,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做到实处。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平台融合了新媒体技术和特色,包括BLOG、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有平台、APP等。在此基础上,开办思想政治工作专栏,例如反映新时期文化强国的画展、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画专题创作竞赛等等,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学习型转向为互动型、竞赛型。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数字媒体艺术下,AR、VR技术发展成熟,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此类技术结合,可以进行小剧场演出,占用空间条件限制小,时间短,可随时随地进行。同时,开辟互动专栏,可以将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建议等上传,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合理化建议,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完善。

(二)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日常学习

第一,以美育人。通过艺术教育中各种门类、各种途径获取的艺术元素和审美价值,让大学生能够在何为美、何为价值等问题上进行自我认知,从表象世界走向具有哲学思考的美学世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美的观念、美的追求。在功利化社会的环境下发现美,情感丰沛,具有高尚、善的价值观。艺术教育这种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层面的影响,是育人的核心,也是艺术教育区别其他形式教育的关键。让美的形式、美的内涵和美的精神去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高屋建瓴的视角去实践人之所以为人的命题。

第二,以文化人。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文化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人生存的解读。艺术教育不仅具备人文学科感性、无量化标准的特点,更有抽象的意味。在一个艺术精神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息浓厚,人的气质不仅仅建立在专业技术、金钱和知识的地位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凸显。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结合,凸显社会主义艺术领域人的气质和精神。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代开展顺利,需要改变以往院系党支部领导、辅导员单一工作的模式和唯艺术专业水平考量,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引入具备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以党支部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辅导员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主要构成,构建专业的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要先领会当前党中央的最高指示,结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同本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进行整合,总结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任务和目的。其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收集整理,摸清当前社会舆情对他们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专业的复合人才建构艺术类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物联网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克服技术难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操作方便的系统,便于管理和使用。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鲜明,难点突出,挑战与机遇并存。抓住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以这些突出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模式,化弊為利,以引导为主,构建全新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从队伍建设、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改变、工作模式与时俱进等方面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让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偏科”,成为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常态化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明,裴培.“微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94-96.

[2]宋建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70-73.

[3]何燕,唐小晓.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4):26-29+13.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