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月报》研究视野的拓展
2018-06-29孙乘风
内容摘要:《小说月报》是中國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刊物,从1910年8月29日创刊于上海,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因商务印书馆被日寇炸毁而停刊,共出22卷。本着“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的新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让《小说月报》的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小说月报》的研究获得了更加宽广的视野。本文将从读者期待视野、接受视野、传播视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说月报》 读者期待视野 接受视野 传播视野
《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先后历经22年,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说月报》这一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小说月报》改革前和改革后断裂和含混性的研究;互文性视域下《小说月报》的编辑理念;《小说月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关于《小说月报》的视野研究也有所涉猎,但并不系统,所以本文将系统的从读者期待视野、接受视野、传播视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读者期待视野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杂志总是指向一定的读者。读者的构成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杂志的市场定位与办刊宗旨,而且由于市场以发行量与销售额等方式的介入,读者也以消费者的身份成为决定杂志面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出版业开始兴盛的民初来说,读者不仅是文学市场的消费主体和文学产品的接受主体,它也是文化出版业和文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作为民初重要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的读者构成不仅反映了整个民初文坛尤其是小说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份杂志的市场定位与办刊宗旨。
《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曾经推测:“弟思一小说出版,读者为何种人乎?如来教所谓林下诸公其一也;世家子女之通文理者其二也;男女学校青年其三也。”①可以说,恽铁樵的推测还比较准确的,《小说月报》的读者构成中,以上三类人占了绝大比例。《小说月报》创办初期,恽铁樵所指出的“林下诸公”,也就是当时文坛受传统士大夫教育为主的旧式文人占了读者的大多数。
从小说观来看,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的大多数读者仍深受“新小说”理论的影响,以社会功用作为衡量小说价值的唯一指标。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小说本体特征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小说月报》的一些读者不认为小说是文学,并公然提出:“窃谓小说有异乎文学,盖亦通俗教育之一种,断非精微奥妙之文学所可并论也。”②其表现之二就是对小说和历史界限的模糊。《小说月报》的大多数读者依然受中国“史传”传统的影响,将历史当成小说,分不清小说和历史的界限。其三就是认识不到长短篇小说之分不在篇幅长短。
《小说月报》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一份文学期刊,栏目设置是反映期刊风格与面貌的一个主要窗口。《小说月报》的读者以他们阅读文学期刊的经验,对《小说月报》的栏目设置有一种定向性期待。这其实也证明了姚斯关于文学接受中“期待视野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的观点。③它对《小说月报》的影响从编辑恽铁樵对他们意见的采纳中再反映到《小说月报》栏目的变化中。恽铁樵在刊登完许与澄的两封信后随即表态:“此函对于敝报洵能箴砭痼疾,除明年酌量改良外,不敢没善。敬为公布于此。”④可见,由于期待视野的介入,读者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建构。
二.接受视野
读者大众是期刊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期刊的消费者,读者接受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期刊的价值和意义,也只能在接受维度上体现出来。鉴于此,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入手,力求把握对《小说月报》读者的接受反应对期刊的编辑理念、办刊方略的制约和影响。
那么读者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读者对于作品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读者在参与生成审美的文学本文时,他并不是作为一张白纸去吸取文本内容的,而是带着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等这些预先存于大脑中的“先见”进入到对作品的阅读的。这些“先见”是读者看待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他的“合理偏见”。它们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视角,引导着他对作品的理解,并且对作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符合自己构想的期待和预测。
1910-1921年,前期《小说月报》的读者接受情况,19世纪中叶之后的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实际上也是一次被纳入“全球化”的历程。现代传媒的勃兴,使得生产复制的机器化和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接受者的大众化。随后,现代市民阶层是在现代城市的形成中开始出现的,现代城市的形成是以市场经济为运作方式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读者对小说的需求促进《小说月报》的创刊与发展,反之,《小说月报》的发展也接受着读者的反馈与分析。
1911-1932年,后期《小说月报》读者多元追求对刊物也生发了影响,1921年,茅盾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并大胆进行改革。《小说月报》思路、风格从以消遣娱乐为主的老牌刊物转向,作为为文学革命摇旗呐喊的文学期刊。虽然这一时期的转变十分明显,《小说月报》的改革非常的成功,从而成为新文学的重镇,但是也有一些裂缝和杂音,如茅盾激进文学思想引起的读者反应,整理国故与引进西方新思想的矛盾斗争。
三.传播视野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传播学,是立足于人和社会的一门学科,然而它的思想萌芽始于公元前300多年。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先河。他通过研究发现,口语传播如若能够实现,离不开五个基本的耍素即:人、话、谁在听、在哪讲的这件事、以及有没有回应。随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传播学与这些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可以借鉴其研究方法来进行传播学的研究,例如条件反射学说等等。但真正形成理论模式要追溯到20世纪中叶。那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传播学者,例如施拉姆、拉斯韦尔等等。尤其是拉斯韦尔,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传播学的直线传播模式。与此同时很多社会学家都参与了传播学的研究,例如“二级传播理论”就是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他在研究传播媒介时,并不是单一考虑媒介自身,而是考虑社会成因对于媒介的影响。随后,在施氏的主持下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传播学的研究机构。60年代前后,传播学研究由欧洲传入苏联,并于80年代走进了中国,由此开始了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历史。
作为交叉学科,传播学与文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首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文学作品的刊发就是由作者书写作品然后现给读者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动态层面讲,传播学与文学存在交叉;其次,传播学研究传播者如何制作和筛选信息,研究媒介存在发展的意义,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注重传播效果的研究,重视受众对所传信息的反馈。文学研究则关注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过程,研究文学期刊的生存发展,以及重视读者的阅读趣味,其至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转变创作的方向和品位。文学是一种将作者的情感、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力图引起读者共鸣、注重读者内心体验的学科,因此从研究内容和目的层面来讲,传播学与文学也有必然的联系。
《小说月报》进行的断裂与再革新,是新文学诞生的过程,也是近代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分娩现代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宁馨儿的过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新文学在《小说月报》上诞生并非偶然,这既是由于文学发展历史潮流的演进推促,也是前期《小说月报》办刊积极方面演进的结果。颇具声望和影响的《小说月报》接受并倡导新文学,立即在当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加速了旧文学的溃败、新文学胜利的历史转变步伐。这是《小说月报》对新文学的重要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七卷二号[M].
[2]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M].
[3]陈光辉.陈光辉先生来函,小说月报七卷一号[M].
[4]许与澄.关于《小说月报》之意见,小说月报六卷十二号[M].
[5]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恽铁樵.节录许与澄先生来函后的“铁樵附注”,小说月报六卷十二号[M].
[7]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六卷七号[M].
[8]陈翰甫.翰甫君致本报记者书,小说月报六卷五号[M].
[9]谢晓霞.林译与《小说月报》,广西社会科学[J].2003(8).
注 释
①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七卷二号.
②陈光辉:《陳光辉先生来函》,《小说月报》七卷一号.
③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
④恽铁樵:《节录许与澄先生来函》后的“铁樵附注”,《小说月报》六卷十二号.
(作者介绍:孙乘风,江苏师范大学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