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用夏变夷”到“进于文明”——重审思想史中的“汉化”概念

2018-06-28许翔

神州·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汉化社会结构概念

摘要:“汉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汉化”概念和新时期的“汉化”概念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是人们依然沿用着这一术语,基于此,本文从“用夏变夷”到“进于文明”这两方面的概念入手,重新审视思想史中的“汉化”概念。首先从清初思想史中的“用夏变夷”入手进行分析,继而针对“民族同化”思想中汉化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关注“汉化”概念的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化”概念;国家化;社会结构

引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汉化”概念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后“汉化”概念中出现了全新的内容,一些学者专家在具体判定的过程中,对“汉化”进行了全新的定义,而本文从学术和思想发展是入手,深入探究“汉化”概念,在中国古代,文明化、国家化、汉族化等内容都可以被归为“汉化”,但是随着经济文明不断发展,“汉化”概念需要得到全新的评价,才算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情况。

一、“用夏变夷”清初思想史中的“汉化”路径

“用夏变夷”这一思想是“汉化”概念中最早的思想,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上》中,当时孟子所针对的是一种具体的事件案例,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這种思想已经超过了儒术传播范围,成为了一种理解、处理夏夷关系的重要路径,在“用夏变夷”思想中包括了文化等级论和文明等级论,也就是说在文明程度上,华夏高于夷狄,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用夏变夷”是一种必然发生的时间,也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判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理论的实施还会面对一定的挑战,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明清时代对边疆的处理,但这也是“汉化”概念运用的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将西南地区纳入到国家宏观管理工作中,进入清代后,这种说法逐渐减少,但是依然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遗民有王夫之和顾炎武两人,这两位的立场和想法各不相同,其中前者是一种抗议性的立场宣示,而后者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在晚清阶段,王夫之成为了种族革命者最喜欢的作者,而顾炎武的的思想中解决了异族王朝下的文明延续问题。从新时期的“汉化”概念来看,王夫之是一种积极但是相对有限的汉化论,而顾炎武则是一种消极的汉化论,尤其是在晚清阶段,王夫之的追随者主张建立一个纯粹的汉人国家,而顾炎武的思路就是政权更迭不应该影响到文明延续性,康有为就是顾炎武追随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员[1]。

二、“民族同化”中国未来思想的“汉化”路径

在1902年,康有为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内容围绕着反对排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章太炎则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异族划分成了两大类,分别为:归化汉人、陵制汉人两种,将前者归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后者则势不两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争论,但是这种种族革命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不再出现,“汉化”也逐渐转为“民族同化”,其中孙中山的转变最具有代表性,从“五族共和”转变为“民族同化”,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民族分离运动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完整,而国外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在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立即对“五族共和”这一思想进行反思,提出了以汉族为重,民族同化一体的思想,也被称为“大民族”思想,在这一概念发展中,“汉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代学者的“中华民族”概念,都是建立在“汉化”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说如果没有“汉化”概念,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概念。

三、新时期“汉化”概念的具体主张

从近代开始“汉化”概念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要求各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和汉族同化,如何开展民族同化,如何在民族通话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场,这是从近代开始持续讨论的重点问题。想要对“汉化”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就需要在变革的动态环境下,进行思考,汉化需要以汉族的变革为核心,继而深入其中研究“汉化”这一概念的基本逻辑[2]。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达尔文主义借助进化论的名义得到了飞速的传播,而统一阶段,国内近代的多位学者都采用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对这一社会发展进程进行分析。而“汉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为中国各民族都融入到汉族社会中去,各族人民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中国国民,由此可知,作为同时作为民族核心主题的汉族也在积极的进行改革。“汉化”概念也可以采用进化论标准进行衡量,在清末阶段,中国人面对弱势民族这一现实,有着无法言说的难过,但是这也给国家和人民一定的激励,可以看出除了正式思想、国家总统,西方文化之外,再去其他的方面也具有着一定的作用,将这三种思想进行全面的叠加,形成后的思想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由上可知,汉化概念参与了国家和种族观念的构建活动,在其中不仅是用来丰富历史,也是用来树立未来发展的信息,面对未来发展,汉人要承担其自身的责任义务,带领全国人民建立起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于此同时,中国还可以借鉴西方和现代化各界的方案,以此保证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可知新时期,出现的“同化”汉族、“中华民族”等内容并不是“汉族特有文化”的含义,而性临时的含义。

总结:

综上所述,“汉化”概念在历史文化中含有浓厚的汉族民族主义,但是“汉化”概念依然是二十一世纪中解决民族未来发展的主要方案,实际上“汉化”和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不单单是汉族文化、汉族习俗的推广,而是对社会结构、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时期的“汉化”是去掉了民族同化这一概念后的全新的“汉化”,因此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志强.从“用夏变夷”到“进于文明”——重审思想史中的“汉化”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0(2):2-10.

[2]张荣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格局和发展趋势[J].史学月刊,2010(10):34-41.

作者简介:许翔,身份证:340521199611260310

猜你喜欢

汉化社会结构概念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汉化”产权保险
古代的时间概念
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汉化及新变化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软件汉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