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镇江农业转型升级
2018-06-28马国进江苏省镇江市农业委员会
马国进 朱 毅 刘 铮 /江苏省镇江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镇江市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手段,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镇江共有14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数量达816个,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店、开办平台的网店数量达838家,全市生鲜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1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农业电子商务取得较大发展
农业电商数量和网上营销额实现增长。重点抓好农业电商产业园、农业电商“一村一品”集聚村、成长型和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主体、“有品牌、有特色、有特品”的农业特色网店等,通过建体系、扶主体、促集聚、抓延伸,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平台借力、多种模式发展。2017年市级财政安排农业电商项目资金110万元,用于“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位”认定,对网上销售业绩突出、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电商主体给予2万~10万元不等的奖补。
农产品电商平台各具特色。镇江农产品批发市场将传统商业模式与现代经营手段相融合,成立了社区生鲜电子商务平台“我的社区365”,通过电子商务的新型媒介进行网上订购、集中采购、集中检测,实现农副产品快捷、安全、价廉的城市共同配送,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的优势,减少中间环节、压缩成本,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截至目前,平台共入驻商户1000余家,建营销网点117个,供应农产品品种8700余种,注册用户数5.7万余户,其中集团会员281个,平台2017年自营年交易额超过1500万元,并带动旗下各传统商户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实现销售额6亿元。
创新“一村一品一店”电商销售模式。与“一村一品一店”发展工作相结合,以“有品牌、有特色、有特品”为发展理念,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纪人借助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了老方葡萄、白兔草莓、敖毅锦乡黄桃、京元砂梨、万山红遍应时鲜果等一批知名品牌。发挥网络“橱窗”作用,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采取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的形式,推销本地农产品。当地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单位多数开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重点介绍单位情况、产品情况,进行网上销售。
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取得进展。句容市投入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集聚农产品电商企业入园创业。截至目前,5号楼众创中心共入驻农业电商企业45家,2017年园区总销售额近6亿元。后白镇创建“后白悠品电商创业圈”,开启“互联网+”的销售模式,目前已经入驻永丰果园、花味道、众邦、立联达等企业,年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
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稳步加大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将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纳入全市现代农业考核指标,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指南》中设立专项经费对“互联网+”农业建设给予扶持。2017年,共新增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点26个,应用面积1万余亩,评选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个,产业类型涉及蔬菜水果种植、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领域。
有序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加快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应用步伐,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应用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市场为主导,采用“多方投入、自愿建设”的模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强示范培训,增强企业参与度。组织企业赴物联网技术应用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召开“互联网+”农业经验交流会,分享物联网建设的优秀模式和成功案例,提高物联网建设的整体水平。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业物联网发展体系。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用示范基地,以创新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实现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突破。市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镇江高祥家庭农场致力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智慧型农场,专注于中小家庭农场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方式与智慧农业的开发,结合农产品网上营销、生鲜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共享菜园等新理念,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与江苏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农场现阶段主要发展目标为推广智慧农场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进中小家庭农场智能化管理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申报了多项发明专利。
大数据应用作用不断显现
启动农业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立足全市农业现状和现实需要,将农业数据标准与规范进行统一管理,构建“一库三中心,一图N应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体系。2017年,设计开发了智慧动监、镇江阳光扶贫监管等应用系统;对农业“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升级完善,积极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全市范围内的7个辖市(区)58个镇(街道)596个村(社区),已按“五有”(平面图、权证、照片、数据、合同)标准建立了“三资”电子台账,并依托云计算机服务平台建立和开通了镇江市农经信息网、镇江市阳光村务网、“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得到拓展,公开财务方式得到完善和创新,监管能力得到强化。开发建设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句容市华甸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镇江南山茶林研究所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工作,有50个农产品生产单位开展了质量追溯试点,达到预期目标。全市还将稳步推进农副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的全过程可追溯工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益农信息社建设持续完善
多渠道整合功能。把益农信息社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围绕村级站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利用农业电子商务网店、农资店、阿里巴巴村级服务站等载体,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严格选拔标准。按照“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互联网,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等要求,从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人社代办员中选拔聘任村级信息员,确保每个村级信息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建立信息员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服务规范和管理考评办法。通过培训,提高信息员业务能力,真正能为农民提供各项服务。
寻求多方合作。引进电信、移动运营商、智慧镇江信息平台、苏宁易购电商平台、阿里巴巴村淘计划、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社会资源参与,加强功能拓展,汇集资源,形成合力。与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公司沟通协作,开展信息站运营对接,推动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一体化。引入社会载体,丰富信息站功能。新区大路镇结合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依托驻区企业圌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建设载体打造示范社,为园区种植户提供农资购买、便民缴费、技能培训等多项服务,满足园区农户各类信息及服务需求。
加大督查机制。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紧抓工作落实,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每月定期填报信息进村入户建设进度表,上报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各辖市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以文件形式报市政府及各辖区政府。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各地建设进度、探讨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典型经验以及存在问题、建议,相互吸取经验,共同推进工作落实。利用QQ、微信等工作平台,建立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组群,部分市县建立了信息员工作组群,及时了解建设进展,解疑释惑,指导开展工作。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加强
为农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完善。市、辖区(市)皆建有农林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12316”热线电话、镇江“农信通”、门户网站等渠道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同步共享,提供综合性多功能服务。镇江“农信通”短信免费平台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对象达到9623人,发送40万条。
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全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成立“镇江市农业委员会网站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确保全委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全面的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提高信息采集报送水平,完善信息采集、发布机制,保障信息内容更新,提高发布时效。对各辖市区门户网站管理员用户名进行了梳理,专人负责,更好地保障信息发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