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2018-06-28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委员会
姚 静 李 恺 范 军 /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无锡市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落实重点任务,形成了可应用、可推广、可持续的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展成效
创新驱动,推动农业电商发展。2017年全市网上营销商户数量达到600个,涌现出一批以壹家美食荟、当家易、淘江阴、亿人亿杯、江苏安信等为代表的特色电商企业和平台。设立信息化专项,用于鼓励和扶持电商企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2017年江苏安信大宗肉类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建成运行,开启公司制大宗肉类产品现货电子交易新时代。江阴市依托“淘江阴”建成优质地产农产品销售平台,苏宁江阴特色馆运行良好。宜兴市联合中国邮政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对接,先后为老潘水蜜桃合作社、和桥米厂、丁蜀上坝合作社、杨巷远望果蔬合作社、周铁阳溪合作社销售水蜜桃(梨)750箱、百合2.3吨、大米67吨、小番茄1500箱。新吴区当家易线上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额3200万元,蔬菜一体机在北京市场取得销售突破。
顺应潮流,探索实践“智慧农业”。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作为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最为紧要工作任务加以实施,形成了水产、畜禽、园艺、粮食、林业生产管理多领域发展新格局。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新建成物联网应用点11个。锡山区欧姆龙智能农业产业园总投资额5000万元,园区占地160亩,一期已建设完毕,引进日本屋顶型薄膜温室1栋,中式拱顶薄膜温室3栋,欧姆龙温室复合环境控制系统2套。新吴区吴博园公司积极打造科研温室和物联网农业试验区,成功举办首届鸿山世界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宜兴市积极推进杨巷镇、丁蜀镇开展农业物联网小镇建设,丁蜀镇制定了农业物联网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发建设的农业物联网小镇。
强化落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信息进村入户整市(区)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推进工作。与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下达2017年中央、省级益农信息社建设资金的通知》,对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分别下拨资金,要求实际建设不足部分由各区财政补齐。根据前期建设进度和整体项目任务数,确定宜兴市为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县。对初选信息员进行939人次的培训,最终有552名信息员通过考核。协助各地与邮政快递业务、中行、江苏有线、电信等服务商接洽,引导企业合作和投入,提升信息社可持续运营能力。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552个益农信息社,全市涉农行政村全覆盖。
加强互动,推广线上农业服务。进一步推进网站、热线、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更新优化,完成无锡农委OA系统建设与运行,切实提高了工作效能。江南农网“农林动态”全年发布信息820余篇,新浪微博“无锡农业委员会”发布信息232条,微信公众号“无锡农业”粉丝7000人,发布72期156篇,阅读量达到8.5万余人次,组织线下活动7次。
制约因素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无锡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物联网建设水准有待提高,同类化趋势日趋显现,物联网示范点对农业企业指导性不明显。二是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有待加强,阳山水蜜桃、阳羡雪芽等省内知名品牌尚未在全国形成广泛知名度。农产品物流配套培育不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也制约了无锡农业电商的持续发展。三是农业信息资源分散,无法及时准确获取有效数据用于展示以及决策,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任重道远。四是益农信息社运营商在无锡缺乏运营经验,缺少运营人员和场地,研发的系统缺少本地特色,无法接入其他部门信息。
创新举措
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国家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提升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在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养殖场推动智能农业建设,促进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扩大“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覆盖范围和使用用户,进一步丰富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内容。
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立足无锡本地特色农业,紧密结合“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电子商务理念,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电商发展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对接第三方平台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网店和单品电商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电商培训。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商务模式。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整合全市各类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全市农业产业面积、产量数据和生产对象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搭建全市农业生产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和智慧数据采集融合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开展农业核心业务发展趋势、管理模式的分析,支持宏观决策,凸显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和态势,推动农业大数据发展进程。
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工作。针对整省推进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能力,拓宽为农服务入户方式,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能力。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引导,提高信息社在基层镇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中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农业信息真正进得了村、入得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