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18-06-27东素华
张桂花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日益丰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培养朗读能力非常重要,针对目前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关于朗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陈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来倡导重视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作为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为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深刻体会,并与作者从思想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朗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且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将会对语文知识的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朗读一种很好的诠释。
一、小学朗读教学的不足
(一)无实际意义的朗读
能够让朗读富有情感、入情入境,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提高领会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或者说让学生尽量达到融会贯通,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持续坚持,不断练习,同时要学生知晓朗读的原理,能结合语言环境,抓住重点语句。
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朗读引起重视,学生朗读课文仅限于读,对是否加入情感、入情入境没有特殊强调,并对学生朗读的表现不做过多点评,即使评价,也是流于表面,不深入、不具体,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对课文情感及内涵的体會能力。
(二)流于形式的无效朗读
根据人类的认知规律,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至理性的发展过程。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通过简单阅读只会对文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或者更深入一些是对某些词和句比较欣赏,而没有达到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加以身体力行的示范,如实物展示、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等作为辅助方式,并将这些有机结合,达到影响和触动学生的效果,起到了朗读应有的作用。
而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朗读的意义,只是枯燥地讲解,甚至不进行示范朗读,根本无法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没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文中对象等,学生就没有亲身感受文章内容的机会,也就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其内涵,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改变朗读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一)有感情地反复进行朗读练习
学习语文在认识字的基础上,要会正确、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旨。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看到一篇课文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够既流利又富有感情地读出来,但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没有进行事先的预习,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多字、漏字、错字等现象,这样囫囵吞枣般地朗读是没有意义的。另外,要想在课上40分钟去锻炼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前朗读和预习,如在课前听录音范读,先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在课上或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如采取分组读、比赛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达到对课文朗读绝对流畅的程度。
(二)通过大声朗读练习说出感悟
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对情感的体验也逐渐丰富,但通过学习课文或者简单的阅读课文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况且个体存在差异,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领会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在朗读理解方面有优势的同学发挥优势,让其通过朗读有所感悟,让有感悟且感悟丰富的同学率先说出来,从而带动其他同学,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兴趣,通过朗读体验去寻找课文的内涵,逐渐深入的过程必然会有所感悟,随即在教师的带动下说出来,也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这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也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进而开发深层次的联想,体会朗读的乐趣。
(三)通过感染和激发产生共鸣
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需要通过各种外界刺激、感染而产生共鸣,同时它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朗读课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举例说明,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大家观看动画,或者是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心情,谈谈感受。教师也可以作以示范,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能更进一步地使情境生动化,对提升气氛和渲染情感起到相当有利的作用。
(四)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朗读时,教师认真聆听和关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朗读,教师要对学生作出评价、启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并适时给予相应的鼓励,指出正确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也应该通过朗读逐渐养成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习惯,从自身角度出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充分认识朗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阅读,它是有技巧并且经过反复实践会对理解课文深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另外,通过分组朗读、比赛等形式,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结语
读很容易,但能真正做到读出情感实属不易,需要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指导下,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地朗读,久而久之在读中感受和体会,进而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好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校园(上旬刊),2013(8).
[2]梁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7(15).
(编辑:郭恒)
东素华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等。其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文意,拓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范围和程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这门学科不仅教给学生文学常识,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应对教育考试、提高学生成绩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朗读上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教授知识,但没注意到学生朗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另外,教师也没有将朗读的范围扩展到课外,要知道,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在课堂上。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
一、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无形的威严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课文仅靠讲授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其中情感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们不能清楚地知道每个词语或段落的含义,因此假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融入范读讲授,通过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寻找情感上的共鸣,不自觉地进入课文的故事中。通过教师范读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学生朗读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有锻炼不够,也有学生自身比较缺乏表现力的原因,所以在范读时,要带着学生品读,询问他们老师的朗读方式正确与否,他们有没有听出课文的节奏感、停顿、朗读速度等,并征询他们的意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在五年级《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写的是作者离开家乡远赴行军,在晚上思乡难眠,伴随着风雪的环境,加深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情感,那么教师在教授学生读懂诗的含义时,还可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这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教师可先范读,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试着去朗读诗歌。
二、重视朗读方法,形成正确朗读
朗读的目的不是朗读,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教师还需设计好问题,在合适的环节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安排朗读、思考、练习的方式,在多种方式的结合下,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活跃的课堂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同的课文内容,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也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状况、课文体裁、内容的不同,选取相对应的朗读方式。比如读有趣的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那么教师就不能采取朗诵的方式去读这篇课文,应该用平时对话的方式欢快的语气去朗读这篇课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之间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积极参与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转移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朗读形式多样化,朗读时间充足
小学生对许多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古板没有新意的教学往往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还需要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读《桂花雨》时,一共有七个段落,那么教师在学生预习了的情况下,要求分组朗读这些段落,并且要求学生在其他小组读时保持安静,认真听其他学生朗读,这样不仅可以维持课堂纪律,而且能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吸收别人朗读的优点;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谈谈自己的对朗读的看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朗读中,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是有足够发言权和表现自己权利的。
四、重视多样化评价
正确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保持。因为学生在做一件事时,渴望得到教师或者同学的认可,从而增强自己做事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采用评价学生朗读的方式,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师应该予以鼓励,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这样的朗读水平,对学生不足的地方,教師可以委婉地告诉学生这里不好,应该怎么改,在指正学生时,一定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肯定会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学生也希望自己在同学眼中是个优秀的人,因此当评价同学时,被评价的同学会仔细听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在以后逐渐改善自己的不足,提高朗读的能力。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并不只是学习文学知识,还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提升语文阅读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
[2]郭晶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8).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小学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研究;编号:JCJYC1702162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