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问题研究:研判、推演及对策
2018-06-27徐静
徐 静
(东营市委党校,山东 东营 257091)
一、研究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今后三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如何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打好打赢金融风险攻坚战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金融业的高风险性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对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一直是金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金融学者从系统性风险的定义、成因、特征、测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国外研究来看,宏观指标法与数理建模法是研判与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大类方法。在宏观指标法研究方面,Frankel、Rose(1996)建立的FR概率回归模型、Sachset.al(1996)的横截面回归模型和Kaminsky、Lizond、Reinhart(1997)提出KLR信号分析法是早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成果。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国外金融学者开始尝试运用或有权益模型对金融风险进行衡量。数理建模法的研究主要成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有Adian、Brunnermeier(2008)提出的条件风险价值法、Tarashev et a1(2009)提出的Shapley Value等,但该类方法由于需要大量的公开市场数据,研究难度较大。
从国内研究来看,我国关于金融风险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国内经济学家和学术界围绕金融风险成因、风险类型以及风险预警等领域展开了多方位研究,在构建我国的预警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学者把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作为风险预警研究的重点。国家行政学院董小君(2006)提出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累积了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2]之后,董小君(2016)又从杠杆率角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韩心灵、韩宝江(2017)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一系列威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潜在风险点构成。[3]王硕平(2000)从金融体系运作方式与架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外部因素等四个方面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有许多学者分别从金融创新、房地产风险等角度阐述了金融风险点的形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七年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打好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点并提出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本文基于风险点横向和纵向比较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形势进行研判,同时着眼于今后推动金融风险进一步演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推演,有助于加强金融风险的防控。
二、金融风险形势的多维度研判
(一)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判断
数据分析梳理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自2011年三季度结束了下降趋势,开始出现反弹。到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创近七年来新高(见图1)。而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增速却持续放缓,从2012年的36.3%降低到2015年的2.39%(见图2)。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银行利润增速持续走低同时伴随着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在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已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点。
图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情况图
图2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判断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截至2016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2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经高达25%。2010年至2016年间,金融机构房贷与实收资本之间的比例多超过400倍,2016年6月这一比例高达近600倍,表明我国当前按照实收资本计算的房地产贷款已进入较高风险区域。[4]
从房地产企业角度看,全国房地产开发建设本年到位资金来源中,2016年1月—11月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只有14.5%,是2001年以来的新低。由于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占比低,伴随房地产相关贷款增速过快,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隐患会随之上升。
从居民个人信贷角度看,居民房贷月均值由2011年的693亿元飙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3933亿元。与此同时,2016年上半年新增房贷占住宅商品房销售额比重高达50%,已接近2008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最高水平。截至2017年末,中国居民负债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达到93.5%,而2016年美国居民负债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为99.4%,[5]居民信贷风险也在持续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系统的关联性极强,房地产风险将不可避免对金融系统、经济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三)影子银行风险分析与判断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和融资环境趋紧的同时作用下,我国影子银行扩张速度加快且风险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规模快速膨胀与信息不透明并存下的风险不可预估性。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快速膨胀,但由于统计标准不统一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其确切规模很难得到准确统一的数据。方正宏观任泽平在《中国影子银行深度报告》中指出,2010年以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8万亿以下,此后飙涨,截至2016年底广义影子银行规模将近96万亿,是2016年国内GDP的1.28倍。[6]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为21万亿元,在过去四年里的复合年增长率达46%。而美国穆迪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是53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则达到58万亿元。不同口径数据反映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影子银行规模在快速膨胀而且很难摸清家底,因此对其形成的风险很难进行预估或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2.脱离金融监管下的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递。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业务与正规金融体系盘根错节,且部分横跨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任何一家监管机构都不能对其进行全程监管,一旦缺乏有效防火墙,会导致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3.数据失真下误导宏观调控政策。因多数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且不能达到商业银行同等丰厚的资本金,这就导致多数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进行经营,造成了杠杆率较高。从融资企业来看,很多融资企业在利用完“正规金融渠道”后再次通过影子银行加杠杆,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之间流动,将对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量等数据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数据上的失真,甚至会误导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此外,多数影子银行不但没有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而投向政策限制银行放贷的股市、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债务等,反而产生了金融风险。
(四)债券市场风险分析与判断
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从2015年开始,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出现激增。2015年公司债、企业债和债务融资工具违约事件达到18起共118.3亿元;2016年出现79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34家发债主体403亿元,同比增长220%;2017年上半年债券违约事件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涉及金额也高达158.3亿元(见表1)。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加表明我国债市风险出现上升趋势。
表1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数量及金额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与判断
2014年至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表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以人人贷为代表的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期后,也集中爆发了一些问题。尤其是P2P网贷平台频频发生提现困难、停业、跑路等问题,使互联网金融表现出极大的风险性。自2014年来,“互联网金融”连续4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列为需要高度警惕的金融风险点之一。
(六)我国债务风险分析与判断
现代经济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债务危机的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都曾伴随着过高的债务杠杆率。
1.全社会杠杆率变化分析。横向比,2015年底我国全社会杠杆率为239.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实体经济债务结构比较中处于中游水平(见图3)。纵向比,2001到2008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2008到2015上升82.8百分点(见表2),其增长速度过快值得注意。
图3 世界主要经济体实体经济债务结构比较(占GDP比重)
表2 我国各部门杠杆率变化情况
2.政府部门杠杆率变化分析。2015年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6.5%,与其他世界经济体相比,远远低于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低于美(88%)、英(92%)等国。但从增长速度看,2001到2008年上升了6%,2008年到2015年上升15.5%,速度上升一倍(见表2)。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债务压力巨大,有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可能。
3.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分析。2015年底,居民部门杠杆率为39.9%。从横向比较,远远低于美(77%)英(86%)等其他国家,处于国际中低水平。从纵向比较,2001到2008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2008到2015年上升21.9个百分点,速度也在加快。
4.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变化分析。2015年底,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43.5%,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纵向对比分析,2001到2008年只上升了7个百分点,2008年到2015年,提高了45.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上升非常快(见表2)。
纵观以上分析:我国总体债务水平虽然处于适中水平,但近年来上升速度较快;从部门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处于适宜范围,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特别是各部门杠杆率增长速度偏快,政府隐性债务过重且偿还压力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基于影响因素的金融风险推演
(一)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的金融风险积累
金融安全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下降对投资、消费等产生负面影响,从以下几方面对金融运行产生影响:
1.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在经济处于下行状态下,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偿还银行贷款难度加大,银行为自身经营安全性考虑,会压缩贷款,加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产生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恶性循环。经济的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任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则容易触发金融风险。
2.经济泡沫膨胀,金融脱实向虚。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新增房贷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已经升至44.8%,这说明在商业银行投向市场的资金中,有近一半进入到房地产领域。尤其是2016年7月,新增贷款只有4636亿元,而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达到102%。这说明房地产外的实体经济几乎没有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实体经济回报率降低,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其进入到某些高风险高收益行业进行投机炒作,从而刺激资产泡沫膨胀,导致金融进一步脱实向虚。
表3 我国新增房贷占新增贷款比重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金融风险暴露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依然是改革,改革不可避免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准确识别供给侧改革中蕴含的金融风险并及时守住金融风险底线[7],尤其要注意推进“三去”过程中金融风险的暴露。
从去产能角度分析,压缩退出过剩产能行业贷款可能使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收回此前已发放的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应上升,商业银行隐性不良资产显性化。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债务中,除银行贷款外,还有债券、信托等其他融资渠道资金,一旦发生违约,又会加剧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的风险。此外,由于企业间互保联保现象相对普遍,一个企业违约会连累整个担保圈,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从去库存角度分析,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并加大了房地产调控力度,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预期进一步发生变化。房产泡沫破裂不仅重创房地产业,还会重创相关产业发生债务违约,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在去库存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变化,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去杠杆角度分析,过高的企业债务杠杆率会导致风险隐患,但向下调控杠杆率也同样面临金融风险。如果单纯靠缩减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会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露、影子银行坍塌,信用债违约风险上升。尤其是现在已经显现出的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利用“账面游戏”帮助城商行、农商行以及信用社等由地方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将不良资产出表,虽然表面看延缓了地方债务风险,但实质是使金融风险进一步集聚。
(三)创新步伐加快下的金融风险聚集
金融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丰富金融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金融风险。
1.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创新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需要时,就会导致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积累金融风险。
2.扰乱金融秩序。金融创新过于迅猛,往往导致监管难以跟上步伐,从而使风险更加难以控制、计量和辨认,风险更加隐性化,尤其是披着金融创新外衣而演变为非法集资等行为,则会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例如在互联网金融、保险等领域出现的一些以创新为名,忽视风险标准的各种产品,导致各类风险案件时有发生。
3.削弱监管有效性。随着复杂金融创新型工具作用日益增大,在监管法规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会导致对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经营模式和金融创新产品监管不足。近年来,我国跨业、跨界金融创新发展迅速,特别是资管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的爆发,部分交叉业务领域金融监管面临巨大挑战。一旦金融创新突破金融机构原来的行为边界,监管机构就可能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监管有效性就会削弱。
(四)开放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传染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受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开放引发的金融风险更加值得关注。
1.短期资本流动引发的风险。短期资本更倾向于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股市、房地产等领域,会加剧资产泡沫的膨胀,一旦获利大规模撤出,一方面会加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会导致经济下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冲击股市、汇市等,将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步上升。
2.加剧金融市场的交叉传染。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有时候并不是自于国内,还会来自于国际市场诸多的“黑天鹅事件”。在开放条件下,世界经济复苏快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涨跌、国际上的各种争端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加剧境内外市场的相互传染以及国内股市汇市的交叉传染。
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金融面临的风险已经不再是像改革开放之初单纯的信用风险或某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经济与金融、金融各领域、以及国内与国际的联系日益紧密,债务风险、地方财政风险、金融机构风险、货币风险(贬值)胶着在一起,某个领域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抓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根本
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首先要明白金融是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生,实体经济发展能够推动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练好内功是根本。同时还要明确一个问题,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能简单的释放流动性。从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看,信贷的增加并没有换来经济的加速增长,尤其是2015年后,信贷继续增长,却出现了经济进一步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单纯资金支持已不能推动经济增长。从国际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主要采取量化宽松、释放流动性等宽松货币政策,反而导致了导致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高风险偏好,经济与金融进一步背离。因此,我国宏观调控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模式,变为结构性调控,同时要在金融发展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机制,要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近几年,中央推出了多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作为地方政府,更应该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加大这些政策的落地力度,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才能保障金融健康平稳运行。
(二)在推进改革中坚守风险底线
积极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需处理好推进改革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既坚决推进改革攻坚,同时又维护金融稳定。否则就会像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出现严重危机。
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守风险底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粗暴地执行中央政策,要因地制宜、注意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改革过程中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注意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鼓励企业以内涵式增长方式去杠杆,通过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效引导资金向优质产业和企业重新配置;出台地域差异化的房地产去库存指导政策。对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应引入市场化机制自行调整,不可过度采取优惠刺激政策;对三四线城市则可根据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住房需求的政策统筹实施。
2.改革创新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解决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转变服务重心,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降低对“两高一剩”和“僵尸企业”贷款比重,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8]。
(三)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能够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推动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如果监管跟不上,会带来更多更大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1.推进金融创新。依据实体经济发展的节奏与步伐,加快金融创新,满足社会多样化金融需求。
2.加强金融监管。在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基础上,构建部门协作机制、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配合,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平稳运行。
3.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特别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需在传统货币量、价调控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宏观审慎政策,尤其要强化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对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努力做到早研判、早发现、快预警、快处置。
(四)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
一方面,要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开放,探索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金融领域“引进来”、“走出去”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安全意识,尤其要对外汇市场的波动风险进行高度关注,稳定外汇市场预期,防止出现羊群效应和踩踏性事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预警风险,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突出的今天,更需要通过加强防控,防止国际金融领域的交叉传染。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01-27/2018-01-17.
[2]董小君,李宇航.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3]韩心灵,韩保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逻辑、风险测度与防控对策[J].财经科学,2017(06).
[4]李慧敏.金融业专题报告:房地产金融风险无近忧有远虑,[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7-07-11/doc-ifyhweua4706520.shtml,2017-07-11/2018-01-17.
[5]曾刚,王育森.警惕居民部门债务进一步扩张[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2-07/doc-if⁃yreuzn4261786.shtml,2019-02-07/2018-03-17.
[6]任泽平.中国影子银行深度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159317717_460367,2017-07-23/2018-01-17.
[7]陆岷峰,吴建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风险底线坚守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
[8]徐洪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角色[N].上海证券报,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