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耳相传,重返话语之乡

2018-06-26卢永霞

新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益民夸父桃林

卢永霞

【教学片段1】

师:刚才周老师讲《夸父逐日》的故事,有没有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1:我觉得夸父很坚强,一直去追太阳。没追上,他想喝水,我觉得他就是想着第二天继续追。

生2: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夸父,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成功。

生3:夸父把手杖放到远处,是想让他的后代精神百倍,实现他的梦想。

师:下面周老师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这个故事。怎么说好这个故事呢?首先需要理清这个故事的大结构。(板书:理清大结构)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个故事一开始写很久很久以前……怎么样?

生: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叫夸父……

师:用四个字,一开始介绍有个巨人名叫夸父。(板书:巨人夸父)

师:接下来是说夸父干吗?

生:接下来说夸父追赶太阳。

师:那四个字就是……

生:夸父追日。

师:好的。夸父追日,或者说追赶太阳。

师:再往下,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啊?

生:因为太阳的热量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就喉咙冒烟,得喝水了。

师:口渴喝水。那最后说什么了,还记得吗?

生:最后夸父倒下了。

师:倒下以后呢?有什么变化?

生:他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师:手杖变成了桃林,叫“杖化桃林”。

师(小结):整个故事是这么一个大结构,先介绍巨人夸父,然后说夸父追赶太阳,接下来讲他口渴喝水,最后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杖化桃林。

师(过渡):讲故事光记住大结构还不行,还得说清小细节。一个故事特别吸引人的,往往就是它的小细节。接下来,周老师再为大家说一遍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个故事里边有哪些小细节。同学们也可以跟着周老师一块儿小声说。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名叫——

生:夸父。

师:夸父啊,长得又高又大,他坐在地上就像——

生:一座大山。

师:他一站起来脑袋能够碰到天上的——

生:云彩。

师:夸父的两条腿啊,很长很长,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有一天,……第二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倒在地上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

生:大山。

……

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说说看,你记住了哪些小细节?哪个小细节让你特别感动?

生:他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师:她记住了这个细节,身体变成了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這个细节很重要,你很会听,一下就记住了。(向另一生)你记住了哪个细节?

(生说细节,师点评)

师:刚才我们记住了这个故事里的很多小细节,当我们把这些小细节都能说清楚的时候,这个故事就会特别动人。下面周老师要请各位同学尝试着自己来说一说这个故事。首先,要理清大结构;然后,说清小细节,你也可以创造自己的细节。小组四人每人讲一部分,注意说清小细节。讲的过程中,一名同学讲,三名同学听,同学讲完再补充。

(3分钟后,小组上台讲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赏析】

周益民老师的这节课,选用的不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夸父追日》,而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学课程研究开发的自编教材。《夸父逐日》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熟悉的课文、熟悉的故事,在周益民的教学中却有不一样的课堂风景、不一样的生命成长。这节课,学生没有书,没有课文纸,教材在哪儿?在周益民的口中。在课堂上,周益民说了三次故事,每一次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第一次,总体感知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漫谈想法,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感受能力;第二次,在“理清大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为学生在讲故事时“说清小细节”做准备;第三次,用方言讲故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地方语言独特的表达魅力,激发学生用方言表达的兴趣。“中国民间文学的力量就是口耳相传,因此我的课堂上,就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中,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学生在周益民的指引下不仅学会了运用“理清大结构”“说清小细节”的方法讲述故事,也再现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传播与传承方式。

【教学片段2】

师:下面呀,周老师还想接着讲这个故事,想不想听?

师:好,请听仔细——(师用方言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名叫夸父”)有没有听懂?

生:听懂了。

师(笑):你还听懂了。那我继续讲……(方言:夸父长得很高很高……)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这回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是用福州话。

师:不是福州话,我是用我老家的方言来讲这个故事的。这样的故事呀,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都是用他们自己家乡的方言来讲的。这位同学,你家乡说什么话的?

生:福州话。

师:会说福州话的同学举手。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福州话来讲这个故事,谁来试试?没事,能说一点就说一点,有一点也是好的。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怎么说?

(指名3人,都不会)

师:“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谁会用福州话说?“有一个巨人”谁会说?“有一个人”谁会说?

(生用福州方言说“有一个人”,众笑)

师:你既然会说“有一个人”,就一定会说“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在福州话肯定不用“巨人”,它可能会用别的方式,比如长得很大呀,长得很高呀,用这样的方式,会吗?这个小伙子会。

(生用福州方言说“有一个巨人”)

……

师:好,各位同学,我们刚才说了福州话、家乡话,大家都笑容满面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你们把家乡话都忘了。亲爱的各位同学,学好普通话,也千万不要忘记你们的家乡话。

【赏析】

周益民强调“要重视儿童的记忆力”,其中包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对母语表达的记忆。因此,周益民在课堂上大胆地用自己的方言来讲述民间故事,同时耐心地鼓励学生用方言来讲故事。尽管学生已经不习惯甚至不会说自己的方言,但在这个环节却特别开心,笑容满面,笑声不断。为什么呢?这与方言独有的魅力有关。对于相同语言背景的人来说,方言可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增添更多的生活色彩;对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来说,不同地区的方言,都天然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使人充满新鲜与好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方言的大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杨光先生曾说:“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然而今天,方言正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逐渐淡去,年轻的一代会说普通话,会说英语,却不会说自己家乡的语言,于是,那些以方言为载体的地域文化、情感归属、群体认同也正慢慢走向消亡,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DNA链条上,文字和语言是最基本的元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周益民自觉担当起母语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是极为可贵和可敬的,也是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的。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辛铭 黄彧修)

猜你喜欢

益民夸父桃林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看不见你的脸
北风吹
清明
十里桃林平东路
千里之外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桃林村(外一首)
桃林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