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从班主任开始
2018-06-26叶怀潮
叶怀潮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新要求。班主任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心理教育成效的关键。班主任在一个班级中与学生互动最多,是所有教师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其导向阳光大道。
一、用自身的健康心理感化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一个班主任具有健康、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 善于调控情绪,科学调适心理。
班主任与其他科任老师相比,工作压力更大,这对班主任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具备时刻调节自己情绪至最佳状态的能力,时刻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面对挫折和困难境遇再正常不过,但班主任要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并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可通过自己的表情、言语、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真诚信任,让自己和学生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反之,如果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喜怒无常、负面情绪爆棚,对学生抱怨、威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将是直接性的打击,甚至会带来心理创伤。
2. 克服职业倦怠,提高个人素养。
毋庸置疑,班主任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需要注重提高个人的心理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让学生学习调节自我、塑造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必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班主任要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转换角色,克服职业倦怠,并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要学会在与学生、与同事的相互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中逐步获得成功感与自豪感,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成熟。
3. 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开始迅速发育,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快乐,会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在相信自己能力的同时充分信任学生,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为此,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成为自我意识的调节者、开發者、优化者。
二、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学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环境对人的心态具有明显的影响,故良好的学习氛围、舒心的同学关系、周围人的积极心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关注良好班级环境的创设,营造轻松舒适的学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级的学习文化氛围经常被作为班级管理成果的评价标准。班主任要重视有形与无形教育力量的融合,重视环境因素,重视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如:在布置教室时,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等加强班级的文化氛围,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普及,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
班主任还可利用班集体、利用班风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小社会”;而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对外它是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班主任,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竞争的同学关系,优良浓厚的学习气氛,正确的群体舆论等。班风虽不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但只要学生关注它、思考它,那么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用多彩的活动感召学生
良好的集体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使课堂更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消除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
1. 结合日常教育,开展心育活动。
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大化,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应将其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巩固。如:班主任在新接班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于是可以采用心理剧等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体验、感受和创造的过程中,调整心态、校正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或让学生共同设计班旗,唱班歌,共同草拟班级公约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更加团结和积极向上,让他们学会互相关心和帮助,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2. 开好主题班会,发挥阵地作用。
系统化的班级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减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概率有很明显的效果;而主题班会课也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心理素质,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况、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和班里的实际,主动、系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以加深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交流。
首先,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在组织活动之前班主任要有控场的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白组织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要通过什么样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潜能,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等。同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设计主题,如:怎样让同学朋友更加喜欢自己、面对父母的批评责备要有怎样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其次,活动前要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班主任应了解困扰学生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热点,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并善于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打算,转化成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主题班会前的准备活动中来。
最后,主题班会活动应注重实效性。主题教育活动应使学生具有真情实感,思想认识有较大提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变化较大;学生通过主题班会也能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获得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应准确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心理并进行心理评估,循循善诱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