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神话故事的教学基点
2018-06-26李声智
李声智
神话故事是古人用想象或幻想来天真地解释宇宙的生成、人类的产生以及自然天体的形成等自然现象的传说性故事。由于受远古人类科学认知的限制,其表达特点大多借助生动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乃至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猜想和善良愿望。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神话这种文体独有的话语体式与结构方式去定位文本、走进文本,以文本特有的路径寻找神话阅读教学的基点,达到发展语文能力、培育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聚焦神话情节,培养学生讲述能力
神话类的文章往往因为其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喜爱。作为故事,笔者觉得让学生记住故事并学会讲述故事,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讲述故事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好路径。怎样让学生讲好故事?
第一,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练就概括能力。选入小学教材的神话故事一般情节比较简单,层次比较清晰,学生读两三遍基本都能读懂,但要达到离开书本讲好故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让学生讲述故事之前,理所当然地要引导学生梳理、掌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这不仅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的标志,还能为学生讲好故事搭好支架。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笔者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读懂每个自然段,尝试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或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不少学生用书上的几个词语分别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如:女娲难过、熄灭天火、寻找五彩石、冶炼五彩石;也有不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天地塌陷,人间遇难;熄灭天火,救出人们;艰难寻找,找齐石头;冶炼石头,补好窟窿。无论是哪种概括方法,都达到了对文本理解与词语积累的双重目的。
第二,引导学生品味神奇语言,练就记忆能力。神话文体特点的核心词是“神奇”,本质在于非凡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好奇与探求,来自人们对英雄创世的崇拜。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品味其中的神奇,品味其中的历史感与文化滋味。只有感知了神奇,方可为后面的讲述生成精彩。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笔者一般都让他们再认真读这个神话故事,看看它到底神奇在哪,画下来,接着引导学生交流。例如:在教学《夸父逐日》中,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夸父的神奇表现:夸父的手杖变成了桃林;夸父一口气能喝光黄河和渭河的水;夸父一眨眼就能跑一千多里;夸父一步就能跨过一座山;等等。通过品读这些想象奇特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还能为后面讲清小细节做好铺垫。
第三,激活学生想象能力,练就创编能力。当学生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要细节之后,笔者都会让学生对照板书,讲述故事。这时学生讲述的故事大多是对文章内容的复述,很少有自己的语言。为了能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更好地二度创作,教师不妨采用对话的形式尝试引导学生添加细节,对空白处进行再想象,从而创编故事情节。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想象,盘古倒地后,身体还变成了什么;教学《女娲补天》时,引导学生创编女娲泼洒液体时受了怎样的伤;教学《普罗米修斯》中,引导学生想象没有火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苦难……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教师带领学生穿越神话创造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获得神奇的体验,同时还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扣住神话形象,培育学生精神之根
每篇神话的主人公要么是力大无比,战无不胜;要么是法力无边、扭转乾坤;要么是坚持正义,勇往直前。总之,他们都是真理、正义、善良的化身,这些形象诠释了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人物形象,不断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让学生感悟神话人物身上特有的美德与品质,达到引导学生通过神话这座桥梁去寻找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开辟新天地的精神的目的,从而构建学生自己有意义的生命旅程。
第一,抓住人物言行,引导角色对话。如:笔者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人类造福,不怕苦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立足“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这段话展开了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并问:你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女娲找到纯青石可不容易?接着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场景:“女娲来到了悬崖上,……”“女娲来到了山涧中,……”“女娲又来到冰冷的泉水中,……”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创设情境,给予了学生选择思维和信息的帮助,给了一个可以言说的拐杖。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白了女娲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不怕困难的美好品质,这是何等高贵的灵魂和伟大的人格。
第二,叩问行动原因,丰盈人物形象。在神话教学中,周益民老师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那就是《夸父逐日》教学中,周老师叩问学生“夸父为什么要逐日”。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周老师首先让四位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并整理的四种主要说法,即:“有一天,夸父忽然发誓,想去追赶太阳,要和太阳比赛。”“夸父看到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夜里什么也看不见,就要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地上的人们白天黑夜都能得到光明。”“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照着大地,烤死了庄稼,烧焦了树木,河流也慢慢干涸。许多人病倒了。夸父仰望太阳,对族人说,我一定要抓住它,讓它听我们的指挥。”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喜欢哪种说法。最后进行不断追问:“不管什么形象,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学们想一想,夸父在追赶太阳,其实在追赶什么?”“明明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祖祖辈辈还要流传这个故事,现在我们还要学这个故事,学这个故事的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分明从学生的“追赶光明”“追赶希望”“追赶梦想”“傻是一种坚持”等回答中,感受到“夸父所追赶的对象就是他自己;英雄的旅程就是内心勇气的坚持,就是梦想追逐的过程,就是追赶光明的生命旅程……”这种不断叩问与追问,不仅对神话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评价,形成了直观的、鲜明的生动的印象,还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抵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精神之根。
三、关注文体类别,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被选入教材供学生学习,其数量总是有限,尤其是神话故事数量更是有限,如果仅依靠选入教材的少数几篇让学生习得这种体裁的学习,其教学价值必然难以彰显,学生阅读神话的能力也不会得到较大提高。只有通过由“这一篇”带“这一类”的阅读路径,才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当然“这一类”的带动需要教师周到考虑,系统策划,精心组织活动。
第一,同篇的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的《夸父逐日》之后,让学生阅读其他版本的《夸父逐日》,找出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通过引导分析得出:主题相同,细节不同。当然也出示了《山海经》中的原文,通过领读、解读,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在这样的比较教学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第二,类型系统阅读,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比如学完了《盘古开天地》之后,教师可以策划一个古代创世神话系列的阅读活动。首先推荐材料阅读,这个材料可以包括中国古代的,也可以包括外国古代的。其次就是广泛开展讲演故事活动,记忆故事,传承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归类,让学生明白创世神话内容上包罗万象,既有开辟天地,又有重整宇宙;既有塑造人类,又有为民造福。最后进行主题归类,明白英雄形象的正义、勇敢、善良等共有特点是全世界人民追求的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这样系统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神话故事的思维特征、语言特色有了更深的把握。
教学神话类课文,教师只有立足神话固有的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引领学生了解它,完美地诠释它,我们的学生才能经历神奇,与古人的精神相遇,在人类祖先苦难的真实中,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源头,与此同时,发展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后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