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自杀接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作用: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2018-06-26郭素然王建坤张

心理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欲念自杀者意念

郭素然王建坤张 平

(1 国际关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2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876)

1 问题提出

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更加不容乐观(朱瑾,2003)。同时,大学生是各种媒体的使用者和追随者,不当的媒体自杀报道可引发各类人群的自杀事件,这被称作维特效应、传染效应或模仿效应 (Gould,Hendin,&Mann,2001)。而青年人的模仿自杀率是其他年龄群体的4.39倍(Stack,2009),自杀报道愈显著(如头版头条形式),13~20 岁人群中成群自杀 (suicide clusters)的几率越大 (Gould,Kleinman,&Lake,2014)。 可见,青年群体的自杀传染效应更应受到重视。

当媒体以头条、大标题和加重细节报道时引发的自杀风险比较高(Cheng,Hawton,Lee,&Chen,2007)。通过对报纸报道和电视报道的比较研究发现,接触自杀事件报道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受其影响越深远,尝试自杀的几率会增加47.6%(Stack,2014;Hamilton,2011)。通过对 55 项研究中419个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元分析,Stack(2009)发现媒体自杀报道引发35.8%的个体完成自杀行为;对政界和娱乐界名人的自杀事件报道,引发的模仿效应是其他报道的 14.3倍(Niederkrotenthaler,2012);而一般自杀事件报道引发的模仿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报道一个月后才发生社会自杀事件(Yang et al.,2013)。 女性群体的模仿自杀率是男性的 4.89倍(Stack,2005);真实的自杀故事的报道比小说或戏剧中的虚拟自杀故事诱发的自杀模仿事件高出 4.03倍(Stack,2003)。 由此可知,不当的媒体报道方式、女性、青年人以及名人自杀报道都是自杀模仿效应发生的高风险因素(Stack,2005;Yang et al.,2013;Chen,2012;Queinec,2011)。除此之外,与自杀名人有相似特征的个体或来自农村的个体也易发生自杀传染效应(Lee,2014;Ji,Lee,&Noh,2014)。

上述研究一致地表明了接触媒体报道的自杀消息对于个体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的影响。然而很少研究探究其中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实质,即媒体自杀接触通过哪些心理变量引发了自杀。抑郁是自杀的风险近因,属于个体内部的易感素质,能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并且在其他因素如压力事件、自我原谅以及自我评价等内外部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John,1999;Hirsch,2010;Prager,2009;马泽威,2015)。而 “选择性披露理论”(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认为,本身患有抑郁症状的人,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接触自杀相关的媒体信息,接触的结果会加重其原有抑郁状况,进而使其产生自杀意念或者强化其原有自杀意念(Fu,2009)。通过访谈、问卷调查438位患有抑郁症病史的个体发现,接触媒体自杀报道后,抑郁状态加重,并且 38.8%的人会尝试自杀行为(Cheng,2007)。由此本研究假设,媒体自杀接触通过引发或加重抑郁状态作用于自杀意念。

媒体自杀接触是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但并不必然导致自杀意念或行为的产生,在二者之间存在重要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新闻报道中的暗示信息、对自杀持肯定态度比单纯的自杀报道对受众更为有害(Motto,1967)。Niederkrotenthaler等(2010)发现,媒体对自杀新闻的报道更关注自杀给家人带来的损失和心理伤害,会使当地自杀率显著降低;而个体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越否定和排斥,自杀意念水平越高 (杨楹,王帅,张金玲,陈洁,刘金同,2012;张媛,胡小兵,程欣,李思雨,宫火良,2013)。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资源,调节着外部应激源对自杀意念的作用。而个体对自杀者家属表现得越接纳或同情、肯定,其抑郁情绪得分越低;相反对自杀者家属态度越否定和排斥,其抑郁情绪得分越高(杨楹等,2012;张媛等,2013)。由此,本研究假设对自杀者家属态度调节媒体自杀报道对抑郁状态的作用,及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作用。

综上,本研究将探讨抑郁在媒体自杀报道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对于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并构建如图1的理论模型。

图1 有调节的中介概念模型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整班抽取北京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共427人,平均年龄为 19.34±1.40 岁。 其中男生 258人,女生164人(5人性别信息缺失;平均年龄分别为 19.47±1.48 和 19.12±1.22 岁);大学一年级 171人,二年级73人,三年级及以上183人(平均年龄为18.05±0.61,19.29±0.84,20.56±0.93 岁)。

2.2 工具

2.2.1媒体自杀接触量表

使用邱思华(2007)编制的媒体自杀接触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接触与自杀相关的媒体报道之后的内在感受,共含有10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情况影响越大。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信度较好。

2.2.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该量表由Radloff(1977)编制,主要评价一周内的抑郁状况。量表共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0表示 “偶尔或无”(少于一天/周),1表示 “有时”(1~2 天/周),2 表示“经常”(3~4 天/周),3 表示“多数时间”(5~7天/周)。题目反映了抑郁状态的六个侧面: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绝望感、运动迟缓、食欲丧失、睡眠问题。将4个反向计分题目进行反转后,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抑郁状态越严重。我国研究者修订并建立了全国城市常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 (李晓敏等,2009;章捷等,2010)。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90,信度较好。

2.2.3对自杀者家属态度

使用肖水源(1999)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赞同,5表示完全不赞同,2、3、4表示其间不同的程度。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维度包含5个项目,其中三个反向计分项目。反向计分反转后,得分越高表明对自杀者家属越否定、排斥、孤立和歧视,得分越低表明对自杀者家属越理解、肯定和宽容。本研究中,该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0,信度较好。

2.2.4自杀意念量表

使用台湾王淑卿(2004)编制的自杀意念量表。原量表共20个项目,修订后的量表共18个项目,量化时使用前15个项目,包含想死欲念、自杀动机和自杀计划等三个维度;五点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2、3、4表示期间不同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自杀意念越强烈(付亚亚,2007)。修订后的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黄俊秀,王志中,2010;张明,魏义梅,2009)。本研究中模型拟合情况为 χ2=238.93,χ2/df=3.62,NFI=0.96,RFI=0.93,IFI=0.97,TLI=0.95,CFI=0.97,RMSEA=0.078,SRMR=0.044。整个量表、想死欲念、自杀动机和自杀计划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4、0.87、0.92 和 0.86,信效度较好。

2.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及Hayes(2013)编写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分析,该程序能处理多种中介模型、调节模型以及混合模型分析,在近期研究中被广泛采用(Torres&Taknint,2015)。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型为两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Hayes,2015),采用 PROCESS中的模型 58进行检验(Hayes,201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采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000次),获得参数估计的稳健标准误及95%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若置信区间(CI)不含零则表示效应显著(Erceg-Hurn&Mirosevich,2008)。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了程序控制和Harman单因子检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强调匿名性、保密性以及数据仅限于学术研究等说明进行程序控制;对所有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3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4.17%,小于40%。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媒体自杀接触、抑郁、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和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分析

媒体自杀接触、抑郁与自杀意念、想死欲念、自杀动机和自杀计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s<0.01),相关系数在 0.26~0.41 之间;年龄与自杀意念、想死欲念和自杀动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s<0.01),因此在随后的分析中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控制。结果见表1。

表1 相关分析结果

3.3 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在媒体自杀接触—抑郁—自杀意念中介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以年龄为控制变量,媒体自杀接触为自变量,抑郁为中介变量,自杀家属态度为两阶段调节变量,自杀意念(总分、想死欲念、自杀动机和自杀计划)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首先回归分析发现所有预测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37,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本研究中不严重。

媒体自杀接触显著正向预测抑郁 (a1=0.39,95%CI=0.30,0.49),抑郁正向预测自杀意念(b1=0.25,95%CI=0.18,0.33)。 加入中介变量之后,媒体自杀接触正向预测自杀意念 (c=0.21,95%CI=0.14,0.28),总的中介效应为 0.10(95%CI=0.06,0.17),说明抑郁在媒体自杀接触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媒体自杀接触和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交互作用项负向预测抑郁(a3=-0.12,95%CI=-0.20,-0.05),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和抑郁的交互作用项正向预测自杀意念(b31=0.13,95%CI=0.07,0.20)。 采用乘积系数的依次检验方法检验(a1+a3W)(b1+b3W)是否与 W 有关,如果 a1≠0且 b3≠0,或 a3≠0 且 b1≠0,或a3≠0且b3≠0,至少有一组成立,则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温忠麟,叶宝娟,2014)。在此模型中,a1、a3、b11和 b31均显著不为 0,可见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较高时,最大中介效应为 0.10(95%CI=0.03,0.19);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较低时,最小中介效应为0.07(95%CI=0.02,0.15)。

分别以自杀意念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检验,发现抑郁在媒体自杀接触和想死欲念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为 0.11(95%CI=0.07,0.19),抑郁和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交互作用项正向预测想死欲念(b32=0.10,95%CI=0.04,0.11)。 采用乘积系数的依次检验方法可知,a1、a3、b12和 b32均显著不为0,可见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中等时,中介效应最大为0.11(95%CI=0.06,0.19),分数较低时中介效应最小为0.09(95%CI=0.02,0.19)。

抑郁在媒体自杀接触和自杀动机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为 0.09(95%CI=0.05,0.16),抑郁和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交互作用项正向预测自杀动机(b33=0.10,95%CI=0.04,0.17)。 采用乘积系数的依次检验方法可知,a1、a3、b13和 b33均显著不为 0,可见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当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较高时,中介效应最大为0.08(95%CI=0.03,0.17),分数较低时中介效应最小为 0.05(95%CI=0.01,0.12)。

抑郁在媒体自杀接触和自杀计划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为 0.09(95%CI=0.05,0.16),抑郁和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交互作用项对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不显著(b34=0.01,95%CI=-0.07,0.10)。 而通过乘积系数的依次检验方法,a1、a3和b14显著不为0,而b34均在统计意义上为0。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成立,只存在第一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媒体自杀接触越强烈,则抑郁状态越严重,自杀意念和自杀动机越强烈。而对自杀者家属持否定、排斥、孤立的态度时,个体的抑郁状态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强烈。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Cheng,2007;Fu,2009;Hirsch,2010;杨 楹等,2012;张媛等,2013)。本研究中媒体自杀接触越强烈,自杀计划得分越高,这与Tousignanta等(2005)的研究相似。该研究发现接触媒体自杀报道之后,个体会选择报道中提到的自杀地点和相似的自杀方法。

在本研究中,抑郁在媒体自杀接触与自杀意念及子维度想死欲念、自杀动机、自杀计划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符合自杀的应激—素质理论(John,1999),远端的应激事件因素——媒体自杀报道,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抑郁状态的引发和加重,从而促进了自杀意念的发生,抑郁在两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也与其他应激源通过抑郁引发自杀意念的研究结果一致(马泽威,2015),可见抑郁是外部事件引发自杀意念的重要内因。根据选择性披露理论(Fu,2009),面临同样的媒体自杀事件报道时,表现出抑郁症状的个体更倾向于对报道中的负面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如比较关注自杀者的内在负面感受等,这会加重原有的抑郁症状,更易引发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

除了发现媒体自杀报道作用于自杀意念的内部心理机制外,本研究结果还对此进行了拓展,发现了影响该机制的心理保护因素——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即个体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结果发现,除自杀计划外,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对三个中介模型均起到了两阶段的调节作用。依据Holmes(1997)的观点,认知僵化或固化会使个体面对各种问题时,知觉的选择范围变得狭隘且缺乏弹性,除自杀外很难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而关注自杀对家属带来的影响、对自杀者家属持支持态度时,会缓解认知僵化的程度,拓展其知觉范围,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具体而言,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越低,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越接纳、认可、宽容和理解,中介效应就越小;而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分数越高,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越否定、排斥或歧视时,中介效应就越大。具体而言,个体若对自杀者家属持有更多的接纳、理解和共情,虽然媒体自杀接触会加重抑郁状态,但是抑郁对自杀意念等的预测作用会变小,自杀意念、想死欲念和自杀动机的发生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我们认为,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资源,如果媒体报道侧重于自杀事件对于家属的影响,会使得受众能对其产生理解的态度,则会减轻自杀传染效应。

本研究未发现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在抑郁和自杀计划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自杀计划是个体有结束生命的想法或动机之后,计划自杀行动的方式、地点等,比想死欲念和自杀动机两维度更易产生自杀行动(王淑卿,2004),而此时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这一认知资源力量薄弱,无法调节抑郁和自杀计划两者的关系。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抑郁在媒体自杀报道和自杀意念及三个子维度(想死欲念、自杀动机、自杀计划)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除自杀计划外,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对上述三个中介模型起到了两阶段的调节效应,对自杀计划的中介模型均起到了第一个阶段的调节作用。

猜你喜欢

欲念自杀者意念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欲念森林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涓滴意念汇成河
日本将出台新法防范自杀
道出世界
道出世界
——浅评电影《道士下山》
自杀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