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8-06-25叶梓岚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危机

叶梓岚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结创造出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羌文化便作为一朵奇葩傲然挺立其间、意义非常。但随着现代社会浪潮的涌来,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改变,传统的羌族文化受到冲击,必须面对如何进行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此文基于对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的调查,以羌族文化的危机与如何保护传承为着力点,在当地进行走访、考察与深入研究后,就如何对优秀羌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详细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羌文化 危机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95-02

源于古代羌人的羌族作为极富神秘色彩的一支族群,因其居住习惯与衣饰纹绣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羌族人延续古羌族相当数量的文化经典,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更显得弥足珍贵。灵巧精致的羌绣、古朴坚韧的碉楼、奥妙古老的宗教信仰、复杂多变的羌语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例如羌历年、转山会、大禹祭祀习俗等,无不展现出这支民族的个性与魅力。

一、传承羌文化之意义

(一)展现民族魅力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作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产物总和,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特点与魅力的方面从来就有重要的作用。在羌族人民心目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即是羌碉、羌笛与羌绣“三绝”。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羌碉见证了羌族千百年来的迁徙与演变;满含族人深情的羌笛记录着羌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细密工巧的羌绣(俄尔玛)则为羌族添染上了一份绚丽多彩。此外,例如“席布蹴”、萨朗舞、花灯戏一类的羌族歌舞为世人艺术性地再现羌人的民俗生活;羌历年、转山会、大禹诞辰祭等节日民俗更为外界了解羌族多添道路。以此,传统羌族文化以一种纯粹动人的姿态展现着羌族原汁原味、充满灵性的民族魅力,使羌民族为外界所知、所喜。

(二)满足族人寄托情思的需要

人类生来就有多样的需要,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需求则在其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羌人看来,老祖宗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习俗节日、乐器歌舞甚至是绘画手绣皆能成为满足精神需要、寄存对生活美好期待的载体。如转山会(也称祭山会、碉碉会)这一文化信仰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盛大节日,在表达对生养羌人的大山之敬畏之心时,更承载了羌族人民祈祷当年丰收与还愿的情感。以小见大,这些羌族文化的缩影展现出一种态度:羌人依借这些传统精粹祈福族群、慰藉心灵、寄托情感,也反哺延续、造就了如今这灿烂靓丽的羌族文化。

(三)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必要途径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时间历史积淀的产物,其中蕴含的共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民族信仰使得族人产生行为、心理上的一致性与民族认同感,对于社会稳定性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整合与导向作用。羌族地区人民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祖先(大禹)崇拜与奉养山神、树神、寨中神、五谷神一类的自然神灵。以羌族对大禹的崇拜为例,这一羌人公认的圣祖(圣洁的祖宗),在治水与治国中留下的大禹精神代代相传,以至成为民族精神内核之一。小至村寨,大到整个族群,都牢牢被这种传统精神及其衍生的礼节习俗与道德准则连结在一起,也为羌族儿女们在民族振兴富强而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的路上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长此以往,羌族在本族文化的烙印下、激励中,生生不息,凝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羌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危机

(一)现代经济观念的冲击

当前中国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现代经济中,其为羌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带来提升的同时,其中包含的金钱观、价值取向等已渐渐侵入羌族人民的生活与发展方式。短短两三代里,羌文化的传承者就显老龄化,部分传统乐器、歌唱舞步、羌药古食、本土语言日渐式微,竟要面临失传的绝境。在禹里,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年轻人虽对民族文化还有认同感,但少有人愿为传承羌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留下。面对现实,羌族青年们应当挑起担子来,拾起被日渐淡忘的民族传统文化,重新敬畏起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将羌文化尽力延续下去。

(二)汉文化对羌文化的影响

羌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汉族杂居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过去羌人在与汉族的接触中学习汉语或汉族技艺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日常基本是遵循羌族传统、使用母语交流。近几十年由于社会大环境的缘故,羌汉两族交往愈加频繁,加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普及与重视,年轻一辈基本自幼学汉语、接受汉族文化,汉文化在羌族内影响愈发增大,出现“汉化”现象。据笔者探访,禹里当地纯粹使用羌语的族人已不足一成,仅可在深山中寻找;居民日常生活习惯与方式与汉族人无异;青少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一般来自学校,教学形式较为浅泛,很难系统获取羌文化知识。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羌文化的传承愈发艰难。

(三)地震破坏加剧羌文化流失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波及多处羌族聚居地,羌族赖以生存的家园瞬间化为尘土,对于羌文化造成的损害同样不可估量。物质文化中,羌寨传统民居例如碉楼、土墙遭到大面积破坏;文化遗址例如禹里大禹出生地遗迹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文化场馆例如北川羌族博物馆、禹里长征纪念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倒塌,史料文献与文化器物或被掩埋或被毁坏,损失惨重,复原困难重重。此外,地震直接导致了羌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大批量减少,众多以传承古羌原始经典宗教文化为己任的释比巫师、羌族传统技艺匠人、致力研究与保护羌文化的公务人员与民间学者在这场劫难中带着毕生心血永眠地底。

三、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重视家庭传承,夯实民族意识形成之基础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作为家中长辈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来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对于文化传承是最为基本的。羌族家庭应从小培养后辈学羌语、讲羌语的习惯,避免身为羌族人却不会羌语的尴尬境地,激发他们了解羌族文化的欲望;举行羌族传统节日时长辈可有意识带领子孙参与其中,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促使后辈对羌族历史、文化、习俗坚定民族认同感,为最终形成民族意识打下根基;羌族传统技艺的拥有者可利用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从族内寻找有悟性、有灵根的年轻人,将一身绝技传下去而不至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各个羌族家庭可通过编纂、修订、为后代讲解家谱,使子孙铭记先人精神,同时使得家族中沉淀多年的文化精粹保留并流传下来。

(二)完善学校教育,提高羌族青少年传承意识

学校教育作为个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接、系统、强力地影响一个人文化知识、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利用得当能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教育角度抓羌族文化传承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校方适当设置羌族特色文化课程如羌语、羌绣、羌笛课(此点在禹里当地中学已有实施),要坚定落实,避免“面子工程”的出现。建议从小学起即实施羌族文化特色课或开展羌文化兴趣班,进行羌汉双语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羌文化的热爱,延长学生接触羌文化的时间,而非仅泛于表面。二是创建教师培训班,有意识培养教师队伍对羌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与理解,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羌族文化,提升学生興趣、改善课堂质量,同时避免羌文化在新一代发生文化断层。三是邀请羌族文化学者或民间艺人与学校形成长期教学合作,更专业、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羌文化知识、教学传统技艺,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未来多寻一条出路,促使羌族青少年自觉肩负起兴旺民族文化的担子。

(三)推动政府工作,承担羌文化保护延续责任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特有的职能决定了它需要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承担责任。针对羌文化的传承问题,政府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财政支持、创造保护好羌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环境,如修复在地震中毁坏的羌族建筑,新建相关文化场馆。此外,政府文化部门应定期开展羌族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并邀请专人编写羌文化专著、收集羌族民间文化资料,建档入库保存。政府可选择性地与优秀企业、高校、社会团体合作,搭建羌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发展。政府也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发展系列产业如利用禹里当地“禹羌文化”定制发展特色手工业(如羌绣、羌笛制作、羌族服饰等)、旅游业,使民众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重视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羌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社会自觉,带动民间羌文化保护热潮

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与自觉行动。熟知羌文化的羌文化专业学者与民间热心人士可自发组建羌族文化保护队伍,充分利用多年积淀的经验传统与专业知识整理资料、抢救文物,依靠社会力量保护现存羌文化、推动羌文化的发展。再是有必要建立民间羌文化艺术团,通过面向整个社会的特色文化演出、展览及推广,达到传承羌文化的目的。社会企业、文化组织、社会团体、公益机构可携起手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优秀羌文化作品展览)、参与羌文化保护工作等形式来普及羌族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提升民众参与度与自觉保护文化意识,扩大羌文化影响力,最终促进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羌文化作为羌族在历史实践与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在各方面都体现着它非凡的价值:不仅是本民族存在的精神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有着关键作用。然近几十年,在多种因素构成的危机之下,羌文化的流失情况着实令人痛惜。因此,拯救羌文化并将其长久延续下去应当成为当今各界重视并付诸行动的任务,充分发挥家庭传承、学校教育、政府工作与社会力量的作用,为羌文化编织一张牢固的保护网,最终使得羌文化在时间长河中长久闪耀,而非明珠蒙尘。

参考文献:

[1]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659-667.

[2]陈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郭凤鸣.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17-21.

[4]衣晓龙,陈勤建.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J].西北民族研究,2008(4):1-9.

责任编辑:于 蕾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危机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