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2018-06-25雍金霞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脑梗死

雍金霞

(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兴 225400)

脑梗塞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患者一旦发病,其病情便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临床治疗难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需要面对较高的瘫痪与死亡风险[1-3]。为此,及早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将其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男3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01±6.12)岁;对照组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70.08±6.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排除标准:不愿参与研究者;配合度低下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为其提供常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了解其是否有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出现,如果发现有各种并发症出现,便要及时与医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1.2.3 观察组(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外,还要指导其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具体为:(1)体位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肩膀往前保持40°弯曲,往内15°旋转,往外50°展开,手腕适当背伸,手指伸展之后稍微弯曲,髋关节、膝关节也同时进行伸展;指导患者稍微背屈踝关节,防止足下垂现象出现,将一个软枕头放置在外侧,以此来发挥出支撑作用,防止下肢出现外旋现象。(2)肢体训练: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遵循由远而近的原则,以此来对淋巴循环与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有效促进,促使肿胀消除;等到患者的疼痛现象得到显著缓解之后,对其患处进行按摩处理,并且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膝、髋、踝、趾、肘、腕关节运动,控制每次运动时间为15 min,运动2次/d;指导患者从卧位慢慢的向坐位进行转变,刚开始时采用15°卧位,然后按照每天增加10°的速度对其进行训练,一直到患者能够直立90°。(3)行走训练:指导患者伸髋,躯干与骨盆水平侧移,脚跟着地之后,膝关节保持15°左右的屈曲状态,然后再将其伸直,脚趾离开地面之前保持屈曲状态。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效果评定:护理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为无效;护理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90%为有效;护理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患者完全能够自理生活为显效。护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3.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评分呈正比;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定,分为轻度运动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障碍:50~84分;严重运动障碍:5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73%,相较于对照组的70.4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2.2 护理指标

两组护理前B I、F 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FM、BI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指标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指标对比(±s,分)

注:a表示与护理前对比,P<0.05;b表示与对照组对比,P<0.05

FM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4) 42.25±2.25 65.25±5.28a 52.25±1.25 68.58±2.58a观察组(n=44) 43.02±1.59 85.28±6.98ab 52.38±1.08 86.69±5.68ab组别 BI评分

3 讨 论

临床上,脑梗塞是因为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现象,血管内膜也受到损伤,进而促使脑动脉管腔变得更加狭窄,形成局部血栓,增加动脉栓塞强度,或者直接促使其处于闭塞的现象,部分脑组织因为缺氧、缺血,进而出现组织软化或者坏死的现象,这也会促使其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大多数脑梗塞患者均存在有家族史,或者会伴随有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出现,致残率、致死率较高。脑梗塞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志十分清楚,并且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均没有出现之后的24 h内进行[4-6]。现代康复理论指出,脑梗塞之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均会出现重新组合的现象,所以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其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够快速建立起侧支循环,对病灶周围组织代偿、重组进行有效促进,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73%,相较于对照组的70.4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FM、BI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够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早期主动与被动训练,能够促使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显著降低,对肢体功能恢复发挥出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1] 聂淑萍.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3):242-242,243.

[2] 闫秀会.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163-164.

[3] 陈桂君,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35(15):1846-1847.

[4] 崔 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病人康复过程中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8):1143-1144.

[5] 胡 晴,葛林通,姜海伟,等.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36(2):107-108.

[6] 贺 萍.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4):81-82.

猜你喜欢

脑梗塞肢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