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级护理干预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8-06-25冯丽均
冯丽均
(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10)
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症状,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但由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再出血发生率为31%,因此除有效治疗措施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行以有效护理干预,保证临床效果[1]。基于此,本文探究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临床分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9例。常规组男33例,女26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9.6±20.8)岁;干预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9.7±2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卫生护理、辅助检查等。
干预组行临床分级护理干预,入院后,对患者再出血风险进行评估,针对低危出血患者采取护理干预为:①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手册、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向患者介绍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说明病因及诱因,另外还需要讲解出血征象和预防措施,使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配合程度。②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使患者恐惧、焦虑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同时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和支持,鼓励其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包括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③病情监测及用药护理。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监测,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予以重视,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嘱其遵医嘱用药,并说明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针对高危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除对高危出血患者行以低危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出血期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并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安抚和鼓励,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帮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对患者出血量进行记录,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如果出现休克症状则需要立即进行救治。②休克症状的早期识别。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加速、恶心呕吐、血压不稳等症状则有休克的可能。如果患者出现血压降低、脉压差降低、无尿、情绪焦躁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向医师进行报告,并做好预防性干预。③再出血征象的识别。如果患者出现咽喉发痒、肠鸣音亢进、恶心、腹胀等症状,则应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避免发生再出血现象。
1.3 观察指标
①测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尿素氮水平。②BRS评分系统评估再出血危险的标准:血红蛋白男性为1分、3分、6分;血红蛋白女性为1分、6分;收缩压为1分、2分、3分;血尿素氮为2分、3分、4分、6分。其他表现:肝脏病为2分、黑便为1分、心力衰竭为2分、晕厥为2分、脉搏为1分,评分在6分以上为中高危;评分在6分以下为低危。③再出血评估标准:呕血、黑便等症状反复出现;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计数降低;出血停止1天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补液和输血干预后,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无改善;尿量及补液量正常,但血尿素氮呈现出升高状态。符合以上2项及以上指标则说明发生再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红蛋白及血尿素氮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尿素氮水平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尿素氮水平情况(±s)
时间 指标 常规组 干预组 t P干预前 血红蛋白(g/L) 84.8±11.5 85.3±10.3 0.249 0.804血尿素氮(mmol/L) 14.7±2.2 14.6±2.1 0.253 0.801干预后 血红蛋白(g/L) 100.3±1.7 119.3±2.8 44.553 0.000血尿素氮(mmol/L) 9.8±0.7 5.8±1.4 19.629 0.000
2.2 BR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B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BR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RS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BRS评分情况(±s,分)
时间 常规组 干预组 t P干预前 7.2±1.7 7.3±1.6 0.329 0.743干预后 5.3±1.1 2.5±0.6 17.164 0.000
2.3 再出血发生率
护理后,干预组再出血发生率为3.4%(2/59),常规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6.9%(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7,P=0.015,P<0.05)。
3 讨 论
消化道出血属于内科常见急症之一,通常是因呕血、黑便等症状入院,病因多样化。据相关研究指出,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为消化道出血,且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且可以通过多样化方式进行治疗,不同发病原因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预后效果也存在差异[2]。明确发病原因是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关键,并为患者采取对应治疗方式,对患者原发病干预予以重视。尽管临床中广泛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内镜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化道出血,但患者病死率仍比较高[3]。因此需要在有效治疗基础上做好护理干预措施。
分级护理是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并与患者自理能力相结合所制定的护理措施。此种护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医学模式相符合,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分级护理的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广阔,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分级护理模式为主的系统化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更加认可和满意临床护理服务[4]。
本次研究中,针对低危出血和高危出血患者采取对应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升护理后血红蛋白水平,还可降低血尿素氮水平,使患者凝血指标得到改善,避免再出血发生,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护理干预中,针对急性出血期患者来说,若干预不及时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血液循环衰竭、失血性休克等,因此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使血容量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疾病进展。对出血稳定期患者来说,出血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自理能力恢复,避免再出血是此阶段的护理干预重点,需要保持愉悦心情,选择适当体位,并做好口腔护理等[5]。针对出血恢复期患者来说,健康指导和教育是护理工作重点,护理人员应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使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再出血。分级护理干预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念,因此其临床效果良好。
4 结 语
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临床分级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袁 芳,拾以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评估和临床分级护理干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4):33-36.
[2] 常秀萍.临床分级护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02):350-351.
[3] 王 琼.临床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03):258-259.
[4] 王 倩,纪 英,宋 萍,等.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分期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5,02(02):1603-1604.
[5] 王志燕,肖双那.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