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健康教育管理对儿科门诊护理纠纷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
2018-06-25加米拉阿那也提
加米拉·阿那也提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疆 和田 848000)
医院门诊儿科较为特殊,接治对象以小儿为主,且患儿家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担心等情绪,属于医患纠纷高发部门[1]。如何有效减少纠纷事件、提高家长满意度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次研究,对我院门诊部收治的66例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管理,护理结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我门诊部儿科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13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8.3±2.5)岁;观察组男40例,女26例,年龄0.9~14岁,平均年龄(7.9±3.0)岁。本组患儿家长13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55例,大专及以上59例。对比两组患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及家属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管理,具体护理方法为:(1)入院门诊时健康宣教:门诊部接治到患儿后,一线护理人员应保持主动、温柔、情切的态度为患儿及家长介绍患儿接诊环境,对患儿病情做基本了解,并为其介绍专业治疗医师;若患儿需要住院则为患儿家长详细讲解相应医疗设备、住院环境等,确保患儿家长对医疗器械可简单操作,同时耐性详细为患儿家长讲解普及相关儿科知识,普及方法可根据家长知识接收能力选择一对一宣教、手册宣教、视频宣教等多种方式。孩子生病后,家长均存在焦急、不安、紧张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耐心与其交流,给予其心理疏导,尽量满足家长需求,缓解其负面情绪,使其配合治疗。(2)接诊后监看宣教:若患儿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均存在担心、焦虑、急躁等不良负面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表现足够耐心、同情心,并积极为家长排除心中疑惑与担忧;患儿病情许可下,可让家长多与患儿接触,有助于提高患儿安全感、消除其心理恐惧;同时护理人员可协助家长与患儿玩儿游戏,不经可减轻家长与患儿不良情绪,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3)出院护理:患儿在接受门诊治疗后,大部分家长对其院外护理重视度不足,极易造成患儿病情复发,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率;对此,护理人员需在患儿门诊治疗期间,给予其出院相关健康知识培训,并叮嘱家属重视出院疾病方法,给予患儿合理的饮食搭配、重视卫生习惯等,预防疾病再次复发,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经门诊护理后,对比患儿家长满意度及医患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家长满意度调查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调查,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家长满意度及纠纷情况比较
本次研究显示,经不同方法护理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纠纷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长满意度及纠纷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医院门诊儿科较为特殊,接治对象以儿童期、婴幼儿期、新生儿、青春期患儿为主;患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儿科门诊护理中稍有差池,极易诱发医患纠纷,严重破坏医院门诊部社会形象,影响医院口碑。给予患儿及家属有效护理干预,对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纠纷事件意义重大。此外,据有关研究指出,对门诊儿科实施健康教育管理,有助于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同时可满足临床儿科患者临床需求,提高对其他疾病的预防效果,从而保证小儿健康发育成长[2]。
本研究,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管理,从患儿入儿科门诊部治疗时,即刻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对家长的儿科健康知识宣教,同时对家长及患儿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患儿家长出院嘱咐及疾病相关预防知识,保证患儿出院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的饮食搭配,从而有效预防疾病发生[3]。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家长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纠纷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提示,在儿科门诊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管理,对提高家长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改善医院口碑等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儿科门诊护理应用健康教育管理,改善患儿卫生、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降低门诊纠纷事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1] 利 莉.健康教育管理对儿科门诊纠纷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1):77-79.
[2] 曹越英,徐凤霞,邱海燕,等.健康教育路径对减少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作用评价[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8):387-387.
[3] 杨 林,赵晓云,唐玉红.安全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