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金文所见“失族”问题再论

2018-06-25丁军伟

殷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卜辞铜器古文字

丁军伟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一、卜辞“失”字字形分析

二、卜辞中所见“失”族

(6)a :壬申卜,贞 :[雀]弗其[克]捷失。

b :壬申卜,[贞] :雀克[捷]失。

(12)失以…(甲桥刻辞) 合3165(宾一A)

(13)a :癸亥卜,殻贞 :翌乙丑多臣其捷缶。

b :乙丑卜,殻贞 :子商弗其获先。

(14)贞 :失不其获羌。 合188(宾一B)

合9486+合3307+合227[21](宾一B)

(17)乙酉卜,争贞 :今夕令失以多射先陟自…。 合5738(宾一B)

(18)…令失以多射…。 合5743(宾一B)

(19)贞 :乎子画以失新射, 合5785(宾一B)

(20)a :丁卯卜,宾贞 :翌乙未令多射眔失于囗。

b :贞 :翌乙未勿令多射眔失…。合5734正+合5735=合补1725(宾一B)

卜辞中的“射”乃是兵种的一类,指弓箭手,“新射”刘钊先生认为指未经训练的射手,[23](p88)蔡哲茂先生指出应该是新训练好的弓箭手[24],我们认为蔡先生说比较可信。据此“失新射”应指新训练好的失族弓箭手。“多射”卜辞常见,商王常常占卜其是否“亡憂”、“不失众”,说明商王对其比较关心,“失以多射”说明失可以率领多射,由其亦称“佚侯”来看,说明此时失在商王朝的地位应是比较高的。

(23)a :乙巳卜,叀失令。

b :乙巳卜,叀北,隹比[失]。合32906+屯740=合补6615*关于此版卜辞释文诸家意见不一,鄢国盛对此有所辩证,我们认为其说可从,说见鄢国盛 :《“卜辞淮夷说”商兑》,《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历一A)

(21)辞孙亚冰、林欢二位先生认为是失向王入贡贾人,[25](p429)(22)辞乃贞问是否执获失,(23)b辞鄢国盛认为其大意是乙巳日占卜从北面会同失做某事。(22)、(23)同为历一A卜辞,说明在历一A卜辞中失与商王的关系不稳定。

三、失族地望探析

a :癸亥卜,殻贞 :翌乙丑多臣其捷缶。

b :乙丑卜,殻贞 :子商弗其获先。

此版为商王连续几天占卜的记录,故缶、先与失在地理位置上不会相距太远。卜辞中“缶”做人名与方国名,前辈学者对此多有研究,[27]关于此缶地的地望,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山东定陶县,此说以张秉权为代表,信从者有白玉峥、郑杰祥等学者。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境内,此说以陈梦家为代表,信从者有饶宗颐、张亚初、朱岐祥、孙亚冰、林欢等学者。第三种观点钟柏生认为“缶”即“陶水”之“陶”,在陕西韩城,黄河边上。近来有学者指出“缶”地位于山西省文水县西南10公里,此地乃战国时期的“平陶”故城。[28]我们以为此地确切地名是否如上述诸家所言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据卜辞中与“缶”有关卜辞的相关方国来看,“缶”地应当位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

“先”在卜辞中的用法,罗琨先生对有详细论述,罗先生指出“先”在卜辞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为副词,表先后之先和前往、前导之义;二为方国或氏族名。关于“先”的地望,由于2001—2003年在山西临汾浮山桥一带出土了一批带有“先”字铭文的铜器,整理者认为此地乃商代晚期及西周早期“先族”居住之地。*田建文、李俊峰 :《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36期),2008年,第12-16页;桥北考古队 :《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古代文明》(第五卷),2006年,第347-394页。罗琨先生由于误释此字为“失”,故认为此地乃卜辞中失族所在,说见罗琨 :《殷墟卜辞中的“先”与“失”》,《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31期),2006年,第18-19页。

曹先生之所以认为失的地望在“商之北,燕之南”是因为其认为“从先族铜器的总体特征看,它们包蕴着很浓重的商文化因素,与太行山以西所见到的铜器有所不同。从所饰象纹及多件四足和三足簋、弓形器等推断,这或反映了它的地域在太行山以东,河南之北部至长城以南的某一特点。因为,弓形器虽然出土很多,但迄今未在安阳以南出现过,它是北方地区很有特色的一种青铜器。”[40]我们认为以此考订失的地望在商之北,燕之南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其铜器具有北方地区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其地望一定在北方,也有可能是其受到北方铜器的影响所致,铜器中此种相互影响现象很多,且目前在曹先生所言的太行山以东,河南之北部至长城以南地区从未发现此种族徽铭文的铜器。

另据卜辞合6834来看,卜辞中“失”与“先”、“缶”相距不远,前文已经指出“先”、“缶”学者多认为其地在今晋中南一带,田建文、李俊峰二位先生《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34]一文报道了在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桥北村的商周墓地中出土了一批“先”字铭文铜器,这说明商周时期“先”地当在此,故与此相距不远的“失”亦当在此附近,不会远至河南北部至长城以南地区。

前文指出刘钊先生将此字释为“敖”,认为其地在今荥阳附近,赵平安先生已对刘说作了辩证,此不赘述。赵先生对金文及战国秦汉文字进行全面的梳理后指出此字乃“失”字,应为《逸周书·世俘解》中的“佚侯”,其指出“从河南洛阳马坡成批出土失的铜器看,马坡一带当是佚侯的故地。把马坡一带看做佚侯故地,和卜辞所反映的地理特征适相吻合。”[37](p63)

赵先生将卜辞中的“失”与洛阳马坡出土的族徽铭文联系起来是正确的,但目前所见洛阳马坡一带出土的“失”字族徽铜器的时代只有少数为商代晚期,大多是西周早期之器,*虽然有些失族徽铭文铜器的时代为商代晚期,但并不能说明失族商代晚期已在此居住,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M27出土一件觚,其上有族徽“失”,整理者认为此墓的时代应在昭王晚期或昭穆之际,说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2012年陕西宝鸡石鼓山石嘴头村M3出土带有“失”族徽的盘、爵各一件,整理者认为此墓的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有可能上至商末周初,说见石鼓山考古队 :《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墓》,《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上文提到卜辞中的“失”主要见于武丁时期,故据相关铜器而定卜辞中的“失”亦在此地有些武断。如何景成先生就指出“关于失族的地望,赵平安先生认为‘从河南洛阳马坡成批出土失的铜器看,马坡一带当是佚侯的故地。’这个说法有商榷之处,因为马坡出土的‘失’族铜器年代均为西周以后。因此,其出土地是否为失族在殷商时期的居住地则值得考虑……这种现象应该与周初迁徙殷遗民到洛邑有关,根据现有的卜辞资料还未能证明失族的所在地,其地名还待考。”[38]沈建华先生亦指出“按‘失侯’是见于武丁宾组时期的人,不可能活到周初,于时代不合,但作为失族的后人或分支,不是没可能。”[39](p54)

据出土金文及《尚书》等史籍来看,西周初年,周王曾迁徙大批殷商遗民于成周。何先生据失族徽铭文集中出土于洛阳马坡一带,且这批铜器大多为西周初年器物,故其认为洛阳马坡一带的失族应该是西周初期被周迁徙而来的殷遗,我们认为此说可信。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认为卜辞中的“失”族主要活动于武丁时期,在武丁早期至中期前段其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武丁中后期失族被商王征服,并臣服与商。武丁之后的卜辞中未见此族的记载,学者或认为此族活动时期自武丁至乙辛时期,此乃对有关卜辞的误解所致。卜辞中的失地据有关卜辞来看应位于今山西晋中、晋南一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铜器中常见的“失”族徽当是其后人所铸,由于失族徽铜器主要集中出土在洛阳马坡一带,此地当是商末周初其族人迁居之地。据宾组卜辞“失侯”、“失以多射”,族徽铭文“小臣辰”等内容来看,此族人当长期在商周王朝任职。

[参考文献]

[1]姚孝遂.商代的俘虏[A].古文字研究(第一辑)[C].北京 :中华书局,1979.247.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50-252.

[3]赵平安.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A].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56-64.

[5]何景成.“失”族铜器研究[A].吉林大学古籍所 :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年文集[C].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19-25.

[6]罗琨.殷墟卜辞中的“先”与“失”[A].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1期)[C].2006.14-19.

[7]沈建华.清华楚简<说命>“失仲”与卜辞中的“失”族[A].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7-56.

[8]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序言[M].北京 :中华书局,2001.7.

[9]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12-416.

[10]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一册)[M].北京 :中华书局,1996.78.

[11]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6-77.

[12]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M].济南 :齐鲁书社,2009年,第397-398.

[13]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A].古文字研究(第9辑)[C].北京 :中华书局,1984.111-154;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16]徐宝贵.石鼓文整理研究[M].北京 :中华书局,2008.833-834.

[18]孙亚冰.甲骨缀合一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http://www.xianqin.org/2017-10-13.

[19]蒋玉斌.甲骨旧缀之新加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ttp://www.xianqin.org/2014-12-25.

[20]赵平安.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A].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1]黄天树.甲骨拼合续集[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11.435-436.

[22]裘锡圭.甲骨文所见的额商代农业[A].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C].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61.

[23]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A].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C].北京 :中华书局,1989.

[24]蔡哲茂.说殷卜辞的“多马”与“多射”[A].古文字与古代史(第四辑)[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55.

[25]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6]何景成.“失”族铜器研究[A].吉林大学古籍所.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年文集[C].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28]陈隆文,代玄烨.卜辞缶方地望考辨[J].中原文物,2016(1),15-20.

[29]彭林 :释巜[J].考古,1985,(8):739.

[31]沈建华.清华简<说命>“失仲”与卜辞中的“失族”[A].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2]张懋鎔.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结构特点[A].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2辑)[C].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9.

[33]曹淑琴.臣辰诸器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95,(1)。

[34]田建文,李俊峰.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36期),2008.

[35]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6]许进雄.明义士收藏甲骨[A].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第五册)[C].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92.

[37]赵平安.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A].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38]何景成.“失”族铜器研究[A].吉林大学古籍所.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年文集[C].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9]沈建华.清华简<说命>“失仲”与卜辞中的“失族”[J].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0]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M].上海 :中西书局,2012.122.

猜你喜欢

卜辞铜器古文字
张素凤教授《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刘朝中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