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艾炷灸法治疗腰痹壮数探讨
2018-06-25朱沛荣李万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586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医学院广东广州50006
朱沛荣,李万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佛山 586;.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医学院,广东 广州 50006)
1 艾炷灸壮数与腰痹
灸法是运用艾施灸于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艾灸治疗方式繁多,有艾条灸、艾灸器灸、艾炷灸等。艾炷灸是文献记载中最常用的灸法。艾炷灸可分直接灸和隔物灸,艾炷灸具有温阳散寒,通行气血等作用。治疗疾病众多,以虚寒性疾病居多。燃烧艾炷一枚,为之“一壮”。《东医宝鉴》:“着艾一炷,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指出“壮”是衡量施灸数量的单位。
“腰痹”是由风寒湿等邪气杂合致病。《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说明腰痹多为风、寒、湿等外邪闭阻导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属中医“行痹”“痛痹”“着痹”“骨痹”等范畴。
《黄帝内经》最早论述艾炷灸法治疗痹证,《灵枢》[1]曰:“刺寒痹之留经……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火针、药熨、内热同用的方法治疗痹证。《圣济总录》[2]指出: “腰痛不已者,灸环俞,二穴在第一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足太阳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各灸七壮,炷如半枣核大。”《余生指迷方》记载:“若筋拘挛,背急痛,引胁下,从项推下夹脊,按之应手痛者,于其上灸七壮,未定,加至十四壮。”《世医得效方》[3]记载:“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拄地,度之脐断竹。乃度背,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肾俞穴亦可。”《活人事证方后集》记载:“自此腰痛,不可屈折……肾经感此而得。乃灸肾俞三七壮。”《普济方》对疾病,施灸部位,壮数俱有记载:“治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治腰背痛。灸三焦俞。随年壮。” “身重胫寒。穴绝骨。灸百壮。”各医家使用艾炷灸治疗痹证选用壮数因病情、部位、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2 对艾炷灸法治疗腰痹取穴规律的探讨
关于艾炷灸治疗腰痹的施灸取穴规律,通过对十四经脉中相关腧穴进行检索,有关使用艾炷灸治疗腰痹腧穴的均选用摘录,加以分析总结。
2.1 资料来源
通过中华医典软件及多本纸质书如《黄帝明堂灸经》《太平圣惠方》[4]《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5]《金针秘传》[6]等医籍中筛选治疗腰痹的穴位及治疗壮数相关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①所选腧穴主治为痹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关节疼痛、关节浮肿、活动不利、肢体麻木不仁等,或其它气机不利的全身症状;对与腰痹病因病机相合的病证,予以摘录。②关于“艾炷灸 、艾灸,灸、灸之、灼之”等记载艾炷灸法治疗“痛、疼、痹、拘、挛、屈伸不利、腰痛、脊强痛”等均收集。③对不同书籍所记载同一腧穴主治病证相同时,选其一收录。对位置相同而命名不一的腧穴,据新世纪《经络腧穴学》教材对腧穴名称进行统一校正处理。
2.2.2 排除标准
①五脏痹等病症;②无提及艾灸治疗的病症;③只针不灸的病症,禁灸的腧穴;④只记载具体的病症、无灸之具体壮数内容者。
通过整理,有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任脉、督脉共八条经脉腧穴有治疗腰痹的记载。各经治疗腰痹壮数见表1。
表1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如表1所见,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多治疗近端局部病症,壮数多为“三、五、七壮”,壮数较多者有胃仓“五十壮”、肾俞“以年为壮”、肺腧“百壮”。
表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如表2所见,足阳明胃经腧穴为远端取穴,壮数为“三、五壮”。
如表3所见,足少阳胆经腧穴为局部近端取穴,可灸“三壮”,环跳可灸达“五十壮”。
如表4所见,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远端取穴,治疗壮数为“三壮”。
表3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表4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表5 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如表5所见,足少阴肾经腧穴均为远端取穴,治疗壮数为“三、五壮”。
表6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如表6所见,足厥阴肝经腧穴均为远端取穴,腧穴施灸壮数多为“三壮”,章门灸“百壮”。
表7 任脉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如表7所见,任脉腧穴多远端取穴,壮数多为“三、五、七壮”,阴交为“百壮”。
如表8所见,均为近端取穴,壮数为“三、五、七壮”,大椎 “以年为壮”。
十二经脉选用腧穴多为一三五七壮,也有百壮壮数,见表9。
如表9所见,施灸百壮以上的腧穴主要集中在背腰腹部位,四肢部位仅见绝骨(悬钟)一穴。背腰腹部腧穴又以膏肓穴为最常用,使用壮数最多,高达千壮。选其“主羸瘦虚损”的作用,补虚作用明显。
表8 督脉腧穴主治腰痹艾灸壮数表
表9 腧穴施灸百壮表
3 总结
艾炷灸施灸壮数的具体控制选用应注意三方面因素。
3.1 按序施灸与报灸(重复多次施灸)控制壮数
按穴依序施灸的方法,避免了局部过量施灸造成的伤害,避免过量,或是按经络气血循行规律而设定。《针灸大成》[7]记述“斯所谓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而尽,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此为报灸控制壮数的方法,避免一次灸量过大,对病人造成伤害,同时,通过三、五、七日或三、五年施灸,保证了艾炷灸壮数的足够,治疗的足量。《备急千金要方》[8]与《圣济总录》中亦有按顺序施灸与报灸控制艾炷壮数的记述。《备急千金要方》曰:“凡灸先阳后阴”。《圣济总录》记载:“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重复施灸应是各医家使用大数量壮数的一个条件。当然,必须视艾炷大小而定。假设灸的总量是一定的,艾炷越大,壮数应越少;艾炷越小,壮数应越多。
3.2 通过灸疮的有无控制艾炷壮数
《黄帝明堂灸经》 曰:“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记载:“又灸疮瘥后,瘢色赤白平复如本。则风毒尽矣。若色青黑者。其毒仍在。更灸勿止。”《针灸资生经》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差,若不发,其病不愈。”提出通过观察灸疮愈后颜色,判断是否已经足量,是否继续施灸。
3.3 通过艾炷大小来控制艾炷壮数
《明堂下经》:“凡灸欲艾炷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针灸资生经》:“艾炷依小竹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如腹内疝瘕痃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四肢则但去风邪而已。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穴。灸之不过四七炷。只依竹箸头大。”临床应根据具体艾炷大小而控制艾炷壮数。
上述文献摘录、整理中发现艾炷灸法治疗腰痹时,艾炷壮数多为“一、三、五、七壮”,也有“五十、七十壮”,甚至“百壮、二百壮、三百壮、五百壮、千壮”不等。艾炷艾灸痹证所取壮数规律应用看起来较散乱,实则有规律可循。 各文献常提到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黄帝内经》提出“法之天常”。总之,艾炷灸治疗腰痹时应该通过艾炷大小,灸疮有无、患者病情体质、具体施灸部位等因素来灵活控制施灸的具体壮数。使施灸足量而不过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佚名.灵枢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50.
[2] 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237.
[3]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8.
[4]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36.
[5] 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272.
[6] 方慎庵.金针秘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
[7]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1.
[8]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