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初期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

2018-06-23丁柏松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切入点课题实验

丁柏松

自2017年3月起我学区所辖的五所村小开展“语文主题学习”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老师们对课题理念、课型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转变了传统的课时备课方式,课堂教学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根据课题研究初期的现状,发现了不同程度存在的以下四个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如不能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中后期的实验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课题实验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问题一:单元预习——“亡羊补牢”

“语文主题学习”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打破“一课一预习”的传统模式,实行单元预习制。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单元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任务。相比之下,学生单次的预习总量成倍增加。课内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于是就出现了学生预习达标课不过关而“亡羊补牢”的现象,学生的预习质量与之前相比大打折扣。单元预习课的成败是单元主题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要解决上述这一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做到进一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预习习惯。单元预习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有哪些?通过几遍读文完成?每遍任务如何划分?任务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做到先课内后课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单元预习对于习惯了分课预习的孩子们来说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要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使其在课内完成预习。教师在必要时可以采取增加课时的方法来达成目标,根据学生预习的达成度逐步由课内转到课外。再次,要做到以自主预习为首,上好预习达标课。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主完成是關键,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预习达标课的两大任务是检查与弥补,让学生完成组内预习检查与汇报,提出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在组间或师生间求得弥补与解决。

问题二:语言训练——“眉毛胡子一把抓”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凸显。而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取与把握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尤为重要。不管是精读引领课还是略读提高课,只要我们能准确定位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及切入点,语言训练就会事半功倍。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老师无法做到正确取舍,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师生围绕语用的提问“满天飞”,抓不住重点,另一种是“照本宣科”式的全程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绕圈子。两种极端现象的共同点就是教师对语言训练点及切入点的选取“眉毛胡子一把抓”。“语文主题学习”倡导一课一得,上述这一问题的出现会使实验回到“原点”。语言训练点及切入点的选取要把握两个要点。

要点一:正确取舍,充分凸显本课语用,做到一课一得。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都不唯一,中年级的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分析段落结构特点、体会描写方法等,高年级的文本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文体特点等等都可以作为选取的对象。教师训练侧重点的不同,使得选取的“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调研听课中发现,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精读引领课《草原》+……,教师甲以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和“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两个比喻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喻句进行品读,并从第二句入手对比呈现出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完成链接训练。教师乙则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载体,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景物描写所运用的巧妙手法,学生品读后归纳为有序描写、巧用比喻、动静结合,进而“同法”完成第二段的品读及相关练笔,她是从作者的写景手法出发确定的语言训练点。上述两位老师做到了正确取舍,各有侧重,一课一得。

要点二:语言训练点的切入要准,不可过于繁杂,绕圈子。中高年级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之后,要对训练点的切入进行准确把握。例如:在一位实验教师的过关课中,她向我们呈现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科技创造奇迹”中的精读引领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位老师是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形式开启训练切入的,让学生从课题想开去并大胆质疑,结果从学生的口中得到了“演化”“恐龙”“化石”与“中生代”的定义等等科普知识,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得知,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说出演化过程并进行品读,进而抓关键词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显然她的切入点选取不够准确,存在的变化空间太大,导致了时间的浪费。教师如果把切入点——演化过程由“恐龙与鸟的特点对比”引出,让学生直击相关段的关键词句,就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问题三:精读引领——“顾此失彼”

“语文主题学习”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区别在于转变了教师采取喋喋不休地发问带领学生通篇分析的做法,以前老师们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细化为服务人文主题的若干条,让学生逐条品读作者所表达的同一种思想感情。课改就是一个从问题百出到趋于完善的过程。于是,在课题实验初期,新加入课题实验队伍的老师们就产生了困惑和曲解。困惑的是:人文主题是否还需再设计,比重多大最为合适;工具性主题的教学内容必须“放大”,放大到何种程度。

老师们的困惑与曲解形成了调研中发现的精读引领课中的两种极端现象,可概括为双主题“顾此失彼”。一种现象是老师对于人文主题的全盘保留,自认舍弃后就没有了老师个人口才和提出“问题”的用武之地,使得工具性主题的内容被挤占、压缩,导致学生最终根本不懂什么是“方法”,这么做的结果是老师很有“尊严”,究其原因就是老师的观念没有转变。另一种现象是工具性内容充斥于课堂中,品词析句、有感情读文只是在目标中提到而已,教学中并未设计此类内容的训练,学生只是在“依法”找体现写法的词、句、段,课堂很机械,这种做法使得老师很有课改的“成就感”。品词析句和有感情读文等人文性主题的训练方法不可仅停留于虚拟目标中。

“双主题”是水乳交融的,针对上述两种极端现象,应该引导存在此类问题的老师们在精读引领课中做到“双主题”并重,也就是既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思想感情,又要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等。要做到“双主题”的并行并重,我们必须将二者的训练内容进行有机融会。例如:在调研中,部分老师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爱护周围环境”的精读引领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对“双主题”的处理是这样做的,将切入点定位于文中的四个关键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了。(3)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谁”“变成了……”“还”进行品读感悟,带领学生读出第(2)句所表达的遗憾与谴责及第(3)句所表达的勉强之意。以第(4)句为依托大谈环保。学生对于这四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一目了然。可以说这种处理将“双主题”融会得很自然,不偏不倚。

问题四:拓展阅读——“墨守成规”

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质从量出。所以拓展阅读成为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在实验初期,部分教师受传统的课内阅读教学的影响将拓展阅读理解为课内的拓展阅读课,认为只要墨守成规地在课内为学生布置“丛书”及课外篇目去读,学生自读后就完成了拓展阅读任务。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其实拓展阅读课只是学生拓展阅读的一部分而已,拓展阅读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对于拓展阅读,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上好拓展阅读课。教师要以拓展阅读课型为平台,联系单元主题学习实际,正确分类整理“丛书”及课外篇目,整合文本资源,适当取舍,推荐阅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拓展阅读。拓展阅读课能更好地训练学生在读文、批注、读写结合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实践习得、学会阅读、“用法阅读”。其次,要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工作的开展,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资源更加充足。要将学校图书室全天开放并把热门图书置于班级图书角以方便师生随时阅读。还应组织师生开展读书汇报会、交流会、评选“读书小博士”等活动,积极倡导“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促进拓展阅读的有效实施。

在“语文主题学习”课题实验研究的初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课题研究,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会更多。以上只是我们在课题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四个突出问题,这四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课题实验将会面临课改反弹、成效打折等新的困难。只有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在中后期的实验中步子更稳、走得更远,才能让“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研究服务学生,结出硕果。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课题实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做个怪怪长实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