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应试教育的博弈
2018-06-23
2018年4月16日,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推迟全区中小学生到校时间的通知》, “全区中小学生上午到校时间:小学不得早于8:00;初中不得早于7:50;高中不得早于7:30”。并且对走读生全天在校时间及下午离校时间都做出了明確规定。当晚一篇新闻稿《内蒙古: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点》在微信圈率先传播。
次日早晨,本刊编辑部组织7位记者到呼和浩特市的多所中小学采访,并通过教育界同仁远程询问了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的情况,以了解文件是否传达到学校,学生的到校时间是否有所调整,学生、教师、家长对此“通知”的反应如何。
或许是我们太性急了,文件正在各级驿站“旅行”中,所观察、所询问的几十所学校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4月17日早晨
场景——
时间:早晨6:50—8:00
地点:农大附小、秋实中学
6:52分时内蒙古农大附小门口已经有学生陆续到校。主楼北侧已经有三个值日的学生在整理自行车,打扫卫生。
记者:学校是否通知你们或者家长改动了到校时间,8点才到校?一戴眼镜的男生说:没有通知啊?另一个男生补充说:昨天在家长微信圈里已经看到了。
再问:你们对推迟到校时间的态度是什么?你们现在每天能睡多长时间呢?
戴眼镜的男生答道:现在每天7点15到校,下午6点放学。晚饭后做两个小时作业,10点多就睡觉了,早晨六点半起床,能睡7个小时。“改不改无所谓了,现在这样也行啊。反正我不喜欢睡觉。”
7点10多分的时候,校门口人头攒动,送孩子的车导致兴安南路农大西区段极度拥堵,一位交警正在疏导。卖快餐的小亭子前挤着三四个孩子正在买早点,有的学生边走边吃。校园的大喇叭正有一位女生播送一篇学生的稿件,大致是励志类的内容,其中一句是这样的意思:不拼搏就没有人生……
农大附小一墙之隔便是私立学校秋实中学。7点多时,校门口只有两个门卫站着闲聊,看不到任何学生出入。一问才知:学生7:15就上早自习了。并说没有接到上级的正式通知,只是听说有这个消息。
坐落于回民区海拉尔西路的红旗小学可能是个异数。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是打工者,接送学生以电动车、自行车以及步行居多。据学生说,4月16日晚上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里就发了这个消息,因为每天基本7:45左右到校,老师没有再单独强调到校时间。
记者述评——
那天,被采访学校还有:南门外小学、北垣小学、新华小学、海新小学、红旗小学、大学路小学、青山小学、十九中、十八中等,几乎覆盖了呼和浩特市三个区多种类型的学校。总体情况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家长,一是知道此消息,但没有接到正式通知;二是就到校时间乃至在校时间而言,呈现出逐级递增状态,初中比小学严重,高中比初中严重。
□令行禁止:4月23日早晨
4月20日上午9时,自治区教育厅召开了全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视频会议,自治区的政令以电波方式传达到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门,从纸质的“通知”到视频会议,双管齐下,周一基层学校是否有动静呢?于是,本刊记者于星期一一早就奔赴师大附中、二中、启秀中学、新华小学……
场景1——
时间:2018年4月23日早晨6:50—8:00
地点:农大附小、秋实中学
7点20左右校门口已经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到达,一位左手吊着夹板,显然是受了伤的男生在母亲的陪同下站在校门口,等待打开校门。询问“莫非还没有通知推迟到校时间吗?”他答道:“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呢。”有的学生则说:“怕耽误家长上班时间,所以早到了。”
7:30之后出现了比往常更为严重的拥堵,逆行的、剐蹭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两校的校门口,都聚集着百余学生。一位家长说:“因为原来是陆续到校,高中更早,现在基本是同时到校,不堵才怪呢。”7:40后,两校陆续开校门,校门口的拥堵和嘈杂才得到缓解。一位学生告诉记者:“8点上晨读,20分钟,8:30正式上第一节课。”
场景2——
时间:6:55
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不足七点,已经有学生陆续走进学校。一些学生说学校是三四天前通知了新的到校时间—— 7:20到校。学校的校门是敞开着的,如果有早到的学生,可以随时到班里自习。距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上学时间没有变化,家长还是按照以前的时间送他们来上学。有的学生表示:已经上了高中,不能太放松自己,早点来学校还能看会书;另外一部分学生是住在学校的周边,对于他们而言,可根据情况,选择按照新的时间到校,但是这部分学生仅占少数。
场景3——
时间:6:40
地点: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校门外已有不少学生在等候开门,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步行或骑车上学。学校开门时间调整为7:20,因此,许多学生都围在校门口,有的坐在水泥台阶上看书,有的在风中吃着早点。
以下是与学生及门卫的谈话记录:
记者:你们学校通知几点上课?早晨还有晨读吗?
学生:要求7:50之前到校,第一节课是7:50开始上,晨读取消了。
记者:你觉得推迟到校时间怎么样?你的同学及你的父母觉得怎么样呢?
学生:我觉得挺好的,这样早晨能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也能多睡一会儿。我的同学也都觉得挺好啊。
门卫:我们学校是7:50上第一节课,中午12:05放学,下午2:40上学,晚上6:00放学。我觉得挺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多睡一会、吃个早点,家长也能监督着孩子看会书。之前学生早早地来学校上早读,要是没有老师看着,也是乱哄哄的,学不了什么。
之后,记者又走访了邻近的启秀中学。
学生:学校只要求7:50之前到校,因为7:50要上第一节课。
一学生反映:虽然早晨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但觉得没有时间背点东西,在家背的效率不如在学校高。问及该校工作人员,答曰:“挺好啊,能给学生减点儿压力。让学生早晨多睡一会。学习这个事,不是靠磨时间,得靠效率,让学生休息好,才能学好。”
记者述评——
诡异的是,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态度不惊不喜,甚至有些麻木。难道是学生认可了教育的现状,以为读书不过如此,人生不过如此。是“久入鲍鱼之肆,不知其臭”,还是对陌生人不愿表达真实想法?不得而知。
场景4——
时间:6:50—8:00
地点: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二中旧校区校门已开,初三和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陆续进校。据说之所以早来:一是周一学校升旗;二是已经习惯早起了。
对于调整到校时间,被问及的学生大都持赞成的态度,一是确实可以多睡会儿,也能在家吃上早点了;二是调整时间后,早晚自习都取消,自主分配的时间就充裕了,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问及取消了早晚自习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大多数表示不会,有的学生则认为,主要看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了,不愿学习的在校也不学。但也有少数学生担心中考和高考在即,怕影响成绩。
当问及因学校取消了晚自习是不是会加重校外补课现象?有的说为了提高成绩肯定得补;有的说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以前没有取消晚自习也有在校外补课的。一个初三学生表示他每晚放学后就急着去补课,晚上11点左右才回家。
推迟到校时间的“通知”要求基本落实,相邻的包头、鄂尔多斯也基本如此。重拳出击,开局良好。
□众说纷纭:各方的态度与立场
“推迟中小学生到校时间”,其实是“规范办学行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微小的、局部性的措施,且不始于今年,作为省级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自治区教育厅,多年来三令五申,从未间断。为何今年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弹呢?
请看各方的态度与立场——
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根线上拴的两只蚂蚱”,学生到校时间早,教师就得早到校;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教师就疲惫不堪。请看教师的反应——
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某老师:
如果按照文件要求更改在校时间,学生在校时间每天至少缺失70分钟,这意味着学生少上了一节半课,对学生的成绩、老师的教学进度、学校的升学率都会有影响。现在学校其实也很难,上级、家长的要求都需要满足,学校夹在中间真的很为难。
原来的“70分钟”哪来的?是学校自己加出来的!现在不是要从国家规定的在校时间无端扣除70分钟,而是恢复常规而已。显然这位老师未理清这个关系。
呼和浩特市红旗小学卢校长:
“学生的睡眠时间不是仅仅通过晚到校来保证的,原因很复杂,如果家庭作业太多的话,学生睡眠时间同样是保证不了的。”
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W老师: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学校,现在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补课班,晚上根本早睡不了。单凭学校推迟到校时间是改变不了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状的。
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学某教师:
“我们学校是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的,是8点整上课呀?这样已经有两三年了。学校是7:10开校门,让学生陆续地来,我们学校人数多,你看现在已经7:30分了,进学校的学生才半数。我认为,这个文件应该只针对初中和高中,中学段的学生到校时间确实比较早。”
她显然混淆了“8点整开始上课”和“不得早于8点到校”这两个概念。
包头市特级教师曹权告诉记者:学校从周一起走读生比原先晚了40分钟,也取消了晚自习,住校生没有变化。老师们欢呼雀跃,但是,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杀“回马枪”不知道啊。其实这就是“剧场效应”而已,大家都规规矩矩地教书,结果不是一样的吗?
相关链接:
大家都在一个剧场看戏。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变成站着看戏。大家都站起来看戏,所有人看到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更累了,且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却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的)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因为他们是秩序维护者。
但是,今天“管理员”出重拳维护秩序了,却未必会得到普遍的认可。
家长是学生利益的关联者,多数小学生的家长,因孩子距离残酷的中高考稍远一些,基本都支持文件规定,因为孩子不想起床,推迟后可以多睡一会儿,也可以在家吃到早点。在采访中,有一位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到校时间,而是更希望学校可以给孩子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哪怕每天早到一会儿学校。因为她的孩子所在的班级有60名學生,目前已有15个孩子戴眼镜。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确实睡眠时间少,锻炼身体的时间少,让人看着可怜,调整时间倒是可以接受。改了时间真的就能改变现状吗?能减轻课业负担,增加睡眠吗?能有时间锻炼吗?只不过是课业负担换了一个地方而已。到校时间是晚了,但作业还是那么多,甚至更多,升学压力还是那么大,谁又能睡得住呢?晚上放学也有点早,早回去了,自主性强的孩子还好,会自己主动学;自觉性不强的孩子,啥也不做就玩了,等于 “放羊”了。家长只能考虑校外补课,这样既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又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学习效果也未必好。所以,调整时间是治标不治本,毕竟现在是由成绩说话的时代。
一位家长给教育厅厅长的一封信在微信平台流传。其大意是:(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家对青少年的成长关心力度不断加大,字里行间都是对学生的关爱,是当代学生之福。忧的是:当今高考制度不改,应试教育不变,贸然减少中学生学习时间,实不切合实际。我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本就较他省学生弱,高考时已处于劣势,考入名校几率原本就低,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只靠自学,恐更不如从前。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是他们今后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古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学习,现有衡水中学“全员学霸”。俞敏洪也曾说:“同等条件下,吃过苦的孩子成功率要更高一些……”
记者述评——
其一,显然这位家长不懂高考是“分招制”,高考的竞争限于省内,与外省毫无关系。内蒙古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已经在招生指标上做了适度的倾斜。否则,哪来的高考移民?其二,苦难与成才是正相关吗?课业负担无限加重,近乎畸形,这不仅不能成才,而且还毁才!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多年前就说过“中国家长希望教育迫害他们的孩子”。果然如此!不少家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焦虑忐忑,确实顾不得孩子的眼下健康和长远发展了。
教育界管理者:
或许是在应试教育中浸淫得太久了,教育界人士其实也不乏对“通知”的抵觸者,否则的话,不规范办学行为就不会屡禁不止了,基础教育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例如,2017年某市政府要求高三必须周六补课,并延长晚自习时间,教师的额外劳动由市财政给予相应的报酬。为了升学率(特别是“北清率”) 真有点不惜血本的样子。
一位教育局局长,听到推迟到校时间的消息后,他情绪性地说:怎么连高中也限制到校时间?家长反对声一片,一个两个反对可以,大家都反对,政策是不有了问题?再说,内蒙古这么大,能管得住吗?肯定是个短命的行为。教育现在缺乏的是顶层设计!要从根本上改,如教师群体的选拔、考试内容的调整、评价方式的改变等等。
赤峰市教育界一位同仁想到的则是“教育转型”的问题。
他认为,这个规定,无论是教育人,还是家长、社会都不难理解,都是基本常识,无非是要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把健康保住;多一些课外活动,把脑子保住,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但为什么如此常识性的行为,却在过去一再治理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呢?
这些问题复杂得很,有学校内部的问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有评价模式的问题,也有文化背景的问题。但从深层看,却是教育的转型问题,它涉及教育的价值和追求在哪里。如果进一步追问,健康与分数不能统一吗?提高分数就必须统一到校加班加点抢跑?孩子到了初中,甚至到了高中,为什么还没有形成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智慧探究的快乐了吗?你提供的教学是在简单地传递、记忆、训练,还是属于真实的、协作式的问题解决和体验?
因此,遏止甚至取消加班加点,需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当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些的时候,加班加点就必然成为提高成绩最笨却也有一定效果的手段了。
▽记者思考:
思考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由四个“因”导致,即:形式因(它是什么样的)、材料因(它是什么做成的)、动力因(它是被谁做成的)、目的因(它是为什么目的而做的)。中小学生不能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其实只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一个表象而已,是“形式因”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另外三个因中的“动力因”即学校、家长、官员三方的合力结果,缺一方都不会如此严重;“目的因”,从家长的角度讲,就是改变孩子的命运;从官员的角度讲就是政绩;从学校的角度讲,既是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是上级行政部门的“类GDP考评”导致的焦虑和压迫感。
思考之二:中华民族,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大约有早起的文化传统,甚至演变为一种道德评判:“一日之计在于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起三分光,晚起累慌慌”“闻鸡起舞”……皇帝为何非要那么早(卯时)上朝?弄得上朝的官员栖栖遑遑、狼狈不堪。教育也是同理,试想,连觉都睡不饱的学生,学习时间再长有何作用?
思考之三:以行政的手段约束中小学生的到校时间、在校时间,其实是规范办学行为的一招而已,主管部门未必不知这是“末”,不是“本”,但今天只能本末兼顾一步步做起。“末”的背后牵扯着更大、更多、更复杂的要素:如作业负担的减轻,师资群体的优化,课堂效率的提高,评价机制的更新,人才观的修正……牵一发而动全身,须步步为营,着眼于长远,行动于当下。作为组合拳之一,4月18日,自治区教育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工商行政管理局就综合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发文,态度明确:“切实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导向的各类培训,将培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统一管理范畴。”“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措施具体:分五阶段治理,将‘取缔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审批一批。”
思考之四:在田径场上,枪声未响抢跑是犯规,连续犯规,可罚其下场。教育,“抢跑”的是学生,背后的支撑却是教师、家长、学校、官员乃至激烈的社会竞争大背景等。我们显然不能把学生罚下场,因而,遏制“抢跑”先从校园做起就成为必然。
这是一场与应试教育的博弈,开局良好,结局如何却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