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三苏”的“六国兴亡”观的商榷

2018-06-23陈星际

课外语文·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三苏语文

陈星际

【摘要】宋代苏门父子苏洵与苏轼、苏辙各自都抒写过一篇《六国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六国的灭亡之原委:赂秦、养士、

委秦。然而,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综合国力悬殊、相互倾轧内耗、工程耗费巨大。国家之间的争斗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比拼,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才是六国灭亡这一命题的理性答案。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六国兴亡;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国力悬殊

战国是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转型期,六国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经济发展出现的这一新形势、新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并受益的。楚大、齐富、赵强、燕远、韩魏临秦的说法,侧重的还是地理资源因素。总体而言,秦国发迹早、改革早、实现跨越也早,因而整体国力远远超过六国中的首富齐国,楚燕韩魏则望其项背而不能了。据《史记》云,秦族的祖先自中原起“在西戎,保西垂”,长期同西方诸戎杂居,其间通过战争和婚姻的形式,渐渐融合了西戎文化。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西之地”,至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之后秦六代君主始终坚持了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军事强国的既定方针,废除井田,使得平民对土地的支配成为可能;鼓励耕战,使得物质商品空前地丰富起来;擢拔军功,使得士族得以进入政治,很好地弥补了贵族世袭体制的人才空白。与此相比,六国除齐国早期有一次管仲的改革外,各国的改革都可以概括为时断时续、有始无终。社会政治体制的滞后,必然会从根本上妨碍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都在转型的时期,更是如此。六国经济整个地滞后于秦也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二、相互倾轧内耗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命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齐人于马陵埋伏兵马,全歼10万魏军,还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从吴起时代建立的家底损失殆尽,随之也失去了其强国地位。

燕齐之战。公元前284年,燕王派乐毅会同赵、楚、韩、魏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丢失城池70余座,被歼12万齐军,仅剩莒城、即墨仍顽强抵抗,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乘机进行反间,随即举全齐之兵攻燕,燕军被逐出齐境,被歼10万人,“火牛阵”的故事就源于此役,燕国的衰落就开始于此。

吴起易国而战。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初为鲁将,公元前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抗击,他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被歼14万人。这期间他与秦、韩开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的战绩,虽然震慑秦的“轻举妄动”,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六国的“屏障国”韩被“伤筋动骨”了。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公元前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累累“叫板”于韩、赵、魏;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被车裂。残酷的战争、遍地的骸骨塑造一代军事家吴起。后世之人常常质疑他的个人品德:除了背信弃义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征杀外,他还能干些什么?

上述六国之间的三场战例,仅仅是他们无数“恶战”的一个缩影,六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决无永恒的朋友:无事生战者有之、见死不救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隔岸观火者有之。

三、工程耗费巨大

只要天下升平,哪怕是短暂的一个时段,统治者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大兴土木,宫殿、苑囿、亭台、宇榭,大凡当时能构想的花样,他们总乐意去为之。楚国原是西周时建于荆山一带的小国,初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湖北迁陵西北的纪王城),传有6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宫可蔽日,直到公元198年,来齐都临淄漫游的诸葛亮,仍然见“宫殿尚存,富丽堂皇”(《武侯传》)。建筑史认为,中国的宫廷建筑艺术的真正发展就源于战国,六国宫殿各有千秋,成就斐然。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領略和感受到这些宫殿的气势和规模。江苏版新课程把三苏的《六国论》分别收录在课本和读本中,这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做法。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发学生开展三个层面的讨论:一是政治学层面的讨论,国家的统一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的后果是可怕的;二是认识论层面的讨论,对六国兴亡这一历史问题,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唯物主义的观念,去追求由表及里的全面而深刻的理性认识;三是研究性学习层面的讨论,通过三篇《六国论》的比较阅读,领会三苏认识的差异性、行文的合理性、艺术的经典性。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三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探究与实践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