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法对文言文翻译的支持作用
2018-06-23徐魁
【摘要】文言文教育难就难在枯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众多中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致力的方向。一个偶然机会,发现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的翻译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的枯燥难题。本文简议了一些笔者的想法,希望能够推而广之,对语文老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造字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枯燥、单一的文言文知识又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趣呢?
我在教授课文《劝学》时,学生给了我一个启发。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老是出错,一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主要出错在“致”和“至”上。我参考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仔细研究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原来“至”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即到达的意思。这个字上边为鸟的变形,下面一横代指地面。“致”字是形声字,从左“至”右是反文,即“又”的变形,“又”在甲骨文中像右手的形状,是“手”的意思。所以,我给学生讲借助于外物,比如别人的帮助才能到达,就写“致”,如第一句话;不借助别人的帮助而到达,就写“至”,如第二句话。如此一讲,学生不仅对翻译古文来了兴趣,而且在默写上也基本不会出错。我想那么我们教授古文中如果遇到难解字,我们何不追根溯源,从造字法的角度来提起学生兴趣,顺便解决教学难题呢?
这里,我们以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而”字来开头,“而”字百度一下,会知道它有5种词性:名词、代词、连词、助词、动词。有21种解释,这21种解释合在一起有1388个字。然后我们再来翻一翻古代汉语词典,这里比较简略,但它也有6种解释,共380多字的解释。那么如何去记忆和处理这些信息,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要去伤脑筋的问题。一般情况,作为老师会让学生找规律,因为通过规律可以让记忆变得通顺而简单。但是这个“而”字,就以它连词的用法为例,它可以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者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承接、递进、因果、修饰等关系,这些关系之间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教学时,我们也只能通过在理解了前后文的基础上加以确认。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在这些义项之间加以联系呢?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反复思考、分析,依然都无从下手。有了“至”和“致”的启示,我想如果追根溯源,了解这个字的起源,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于是我查阅资料找到了“而”字的演变过程。(最下面为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形,我们也许就该有所发现了,而后我翻阅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上面如是说:“‘而为象形字。金文向下垂的四条线,就像下垂的颊毛之形。小篆的形体基本与金文相同。隶书后楷书写作‘而。‘而的本义为颔下胡须。由于胡须的样子都差不多,所以引申指好像。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以及修饰关系。”由此可知,“而”字造字之初为胡须,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而”字的意义如此丰富了,古人有捻须的习惯,如关羽的形象,一手持青龙偃月刀,一手捻着美髯。武人如此,文人更亦如此,他们附庸风雅,常常留着胡须。在文学创作的时候都会有艰难生涩之时,今人的做法是用笔头敲脑袋,古人大概是伸手摸胡须吧。久而久之,当不知道用什么字的时候,他们就用胡须替代,因此,胡须也就演变成史上最强的虚词,可以含有一切表关系的意思。这里,我们借此来推导一个字“耍”,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耍就是玩的意思。我们常说耍女朋友,按前面的解释,岂不成了玩女朋友,你看这是一个多么流氓的说法。我们现在用“而”字,是胡须的经验来解读这个字,你会豁然开朗,“耍” 上“而”而下“女”,会其意就是用胡须挑逗,撩拨下面的女子。回想下这种场景常常出现在哪里?记得奔腾剃须刀广告词有句:“爸爸常常用残留的胡须扎我”。这告诉我们什么,用胡须挑逗、撩拨下面的女性,多为爱的表现,那么“耍女朋友”其实是你拥有了一个值得你爱的女性。当然也有其他情况,如“耍流氓”。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汉字的造字法其实对我们学好古文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下面再以三个字为例,为大家展示一下造字法对解读文言文的妙处。
例1:涩——金文为 ,隶书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柳宗元《蝜蝂传》
“涩”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四个反过来的“止”,“止”来脚之意,四只脚相对,强调了停止之意,会不滑动之意。隶书后楷书变为了歰。为了突出不流畅之意,又加上了水。其实把这个字分开,水、刃、止。给人一种联想,当一个人用水泡脚到一定时间之后,脚上一点会出现很多死皮,这个时候,我们往往用刀去刮死皮,于是造成了脚面更加不光滑,因此,就有了不光滑、粗糙之意。如柳宗元《蝜蝂传》:“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就是表示蝜蝂这种小虫背面不光滑,而后由不光滑引申为不流利、不流畅,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澀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后来又特指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如《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南郡王义宣,生而舌短,涩与言论。”
例2:“干”——甲骨文为,小篆为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诗里有一句“哭声直上干云霄”,课后注解:“干”,冲之意。那么我们翻译出来就是“哭声直上冲云霄”。现在我们从造字法的角度再来研究一下,看看意思有没有变化。“干”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叉子一类的猎具或武器,金文上部又加了一个大疙瘩,小篆的形体整齐化,隶书后变楷书写作“干”,干的本义为武器。如《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其中“执干戚舞”,就是拿着武器跳舞,比喻用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制服敌人。武器一般是用来进攻的,故引申为干犯、触犯。所以,“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话我们翻译为:哭声很大,直上天际,似乎都触犯了云霄。似乎意思更丰富一些呢?
例3:盈——金文为,小篆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古诗十九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转》
在高中课文中,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解释是“盈盈是河水清浅”之意。我想这应该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盈”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盆中洗澡,盆中水充溢的样子。小篆后改成皿,从夃,而夃是奶水充溢流出之意。整体会意为器皿中充满水之意,后泛指满。如《左转》:“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后来又引申为圆满、无残缺,而后再引申指丰满而匀称好看。如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壮姝兮,苞温润之玉颜。”就是说神女她的体态丰满庄重,她的容颜温润如玉。
由以上推导,我们解说《古诗十九首》里“盈盈”到底是什么意思?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 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从上面的推导中我们可知,“盈盈”是可以形容人体态之美好的。《文选》六臣注也云:”盈盈,端丽貌。”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其实在《文选》中出现“盈盈”的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我想,课堂上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记得较牢固,不至于在那里死记硬背课文下面的注释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書造字法讲给学生。虽然术语比较难懂,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来尝试着理解。我想学生也会非常乐意于去接受这些新知识。当然教学任务重,我们是不能做到每一个字都这样。但是最起码在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我们可以参照《说文解字》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给学生分析。他们在课外文言文中再遇到类似的词语,也是可以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推导的,就在暗地里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则,如果学生知道了一个词的本义和造字法,对于它很多引申的义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了。即使这些东西学生没有记住,最起码他们觉得古文并不是那么枯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最后,我建议可以认真研读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了解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在最初造字时的意思,对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许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徐魁,1984年生,重庆市忠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蔡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