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稳评”政策操纵行为动态影响机制

2018-06-22

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策执行演化博弈

摘要:建立地方政府“稳评”操纵行为形成的演化博弈模型,在博弈均衡分析基础上,通过Agent仿真实验揭示基层“稳评”操纵行为发生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地方政府“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是政府执行机构、“稳评”主管部门及社会群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其“适应性”的主体选择受到某些参数变化影响。第二,在有限理性条件下,不同群体行动的博弈支付矩阵、监督参与程度以及惩戒机制对于基层“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产生密切关联,同时“操纵-监督参与”实施成本的变化,将会改变基层“稳评”操纵行为发生的约束条件和个体预期,进而影响到公职人员在“稳评”运作中采取蒙蔽操控的机会主义行动意愿。

关键词:“稳评”;操纵行为;政策执行;演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5-0021-11

伴随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因素也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凸显,风险防控应对能力体现出政府公共部门应对现代挑战及社会治理的综合水平。近年来,作为社会风险防范的一种创新性制度安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下文简称“稳评”)得到了中央层面认可并积极推动,成为地方重大决策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上马实施的前置条件,“稳评”相关主题话语也获得政府公共部门及学界密集表达和广泛关注。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国发改投资[2012]第2492号),次年2月又补充发布了《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及说明》(国发改投资[2013]第428号),“稳评”上升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核准/备案)的必备准入程序。在此政策指引下,中国各地不同层级政府相继制定了本地区职能机构或专业系统(如质监系统、环保系统、司法系统)的“稳评”工作文件或规范要求,以发挥其在社会风险治理层面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评估作业程序”与“评估报告”逐步演化为“稳评”制度实现的核心载体与工作绩效体现,围绕上述两项内容不少地区开展了相应督查、评比、典型示范活动,并以一定形式确立具体目标考核内容和行政责任依据。

然而,实践、制度和理念的发展往往不平衡,现实工作运行并非符合预期。一线地方政府调查发现,伴随着经济利益和政绩考核的现实挤压,基层行政官员突破制度限制,制造虚假性评估操作程序及业务绩效等消极行为逐步暴露出来,一些地区甚至陷入“象征性执行”的工作困境田先红、罗兴佐:《官僚组织间关系与政策的象征性执行——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为讨论中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对“稳评”制度目标和工程项目建设构成新的衍生风险。事实上,对于基层政府部门来说,如果“稳评”制度规则与其自身期望或利益需求不相符合,或者面临某些关键性阻碍时,将缺乏制度落地的积极性,并可能试图改变制度的运作方式,发生欺骗性操纵行动以迎合特定需要。换言之,地方政府实践中出现了针对“稳评”运作施加人为控制和敷衍性回应,而该类扭曲行为恰是在目标责任考核的背景环境下发生。总体来看,地方“稳评”实施中操纵行为主要体现在“评估活动作业”和“工作绩效输出”两个方面,其本质是基层政府部门考核对象为了特定利益目标而施加的投机性蒙蔽行为。

本文认为,尽管地方政府机构部门在“稳评”实施中出现蒙蔽性操纵行为具有多种根源,但有效监督空间的不足或缺失是关键因素之一,操纵行为的生成演化是一个组织内外部个体的博弈系统,并依赖于制度执行相应监督约束环境,立足博弈路径探尋“稳评”操纵行为的发生机制,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把握基层行政官僚的行动选择过程。鉴此,本文试图基于复杂性系统的观点,将基层“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及控制治理置于不同主体间交互系统进行研究,建立“操纵-监督参与”框架的动态分析思路,应用演化博弈和Agent仿真实验方法,深入系统内部探索基层“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演化规律与控制防范,从而为我国“稳评”制度的优化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

国内外对于制度视野下的组织内操纵行为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然而以小集团和个体利益为本位采取蒙蔽性欺骗(Blinded Deception)是共同特征。Lawrence提出操纵是组织和个体面对特定制度压力的能动回应行为以及施加主观控制的策略手段T. B. Lawrence, “Institu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25, No. 2, 1999, pp. 161-187.;James和Isaac揭示了考核中锦标赛机制如何导致组织活动中的操纵行为和结果D. James and R. M. Isaac, “Asset Markets: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Tournament Incentives for Individua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 No. 4, 2000, pp. 995-1004.;Kra¨kel认为在竞技的社会情境下,组织及个体倾向于通过非理性操纵行动获取期望目标或名义绩效M. Kra¨kel, “Doping and Cheating in Contest-like Situ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23, No. 4, 2007, pp. 988-1006.。在社会层面,Ferguson曾构建了一个社会传染模型(Social Contagion Model),指出包括社会情境、环境特征、利益需求、规则偏好等因素共同影响组织内操纵行为Merideth J. Ferguson, From Bad to Worse: A Social Contag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isbehavior,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7, p. 170.;周雪光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和艾云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社会》2011年第3期。以中国基层政府联合应对上级检查为视角,对绩效信息操纵行为进行了深入论证分析,说明了操纵行为手段导致目标偏离政策初衷的现实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关于政府部门操纵行为主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压力型体制”的组织情境,探讨操纵行为如何干扰政策形成和决策过程,进而诱发经济社会发展风险。

本文研究视角见图1:

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将博弈分析和演化动态结合起来,以有限理性为基础考察社会现象,对于探索基层“稳评”运作中操纵行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及解释力。现实中,基层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有限理性群体,在既有行政系统中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学习”特征,能够跟随内外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其主体行为,进而适应“稳评”制度执行及行政活动的整体需要。同时,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级监管领导组织及社会参与构成“稳评”运行支撑的关键影响群体,其实际存在状态也置于主体关联互动的系统情境,对“稳评”运作环境产生影响作用,通过多重互动最终“涌现”出包括操纵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特征。依托演化博弈论原理,基层政府“稳评”执行者和监管参与方的进化博弈过程都包括两个可能的行为机制:选择机制和变异机制。前者是在初期博弈中能够获得较高收益的行为策略,在下一期被更多组织个体选择,而后者则是“稳评”执行中博弈主体以随机方式的选择策略。在某一时段或进化阶段,能够相对适应生存下来的大部分个体采用策略就是演化稳定策略。从基层“稳评”执行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操纵行为是“稳评”中绝大多数组织个体选择的演化稳定策略,则作为变异方的“非操纵”要么改变行为策略,要么退出演化系统而消失。上述过程可以用演化博弈工具进行分析论证。

二、地方“稳评”执行操纵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本文的分析始于一个基本的情景设定:地方政府是由具有多重目标和不同利益的各个部门机构组成,无论“稳评”操作程序还是评估报告输出,都存在于特定利益博弈选择过程之中。现实中,地方政府有相当宽的施政裁量权,当官员面临复杂多样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发展、民生环保、文化党建、计生扶贫等)时,其对于某项制度(或政策)的重视程度,虽然受到一定政治压力及职业晋升的影响,但一线基层组织对其把握并非被动。

现实中,“稳评”制度执行依然存在于传统的“政绩锦标赛”行政体制,且工作活动自身融合了基层组织部门与上级政府机构、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信息、资源互动,具有典型的复杂自适应系统(CAS)特征,并在群体交互中“涌现”一些新的策略举动,基层部门的操纵行为即是该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之一。为便于研究并根据基层“稳评”现实运作情况,本文简化操作为两大群体Agent:基层政府评估主体(以下称基层主体)、主管部门和公众(即监督主体)。

(一)模型假设与博弈支付矩阵

由于现实“稳评”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及博弈主体有限理性,上述设定群体在“稳评”运作过程中很难确定是否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一定的行政系统环境下,基层主体可以按照制度规则如实履行评估要求,实现“稳评”制度既定目标(以下简称“不操纵”),也可以通过蒙蔽性操纵手段进行人为的信息扭曲,以获取诸如项目实施和短期经济政绩的特定利益(以下简称“操纵”)。而无论采取何种策略行为,均是经过行政系统中“学习适应”、不断进行策略调整的结果。与此同时,上级领导监管机构(以维稳机构部门为主)和社会公众力量是“稳评”实施的内外监督组织/群体(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及社会”),现实中也存在两种现实行动选择:一是对基层主体进行刚性监督监管,支持社会参与发挥作用(以下简称“监督参与”);二是出于特定需要或环境限制消极监督,回避阻碍外部社会参与(以下简称“不监督参与”)。其中,“主管部门及社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指与“稳评”实施相关,主导“稳评”规则制定和督查的党政机构以及社会第三方力量;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地方工程项目“稳评”工作过程,一方面由于政府自身要求而吸收公共服务支持,另一方面也出于一定的社会利益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自身价值。在上述行为链条中,若确认“基层主体”没有按照“稳评”制度程序行事,进行了虚假人为操纵,则应给予其相应行政及物质惩罚并接受一定政治成本付出。

根据以上设定并借鉴博弈论著名的“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U. Gneezy, “Deception: The Role of Consequen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 No. 1, 2005, pp. 384-394.思想,本文研究对“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做如下分析假设:

① “稳评”运作中一线政府部门行政官僚及执行者(基层主体,下同)选择“操纵”付出的成本为CM,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耗费在人为信息蒙蔽和评估项目结果控制上的资源付出以及行政系统内部干预等;二是受到惩戒问责时的实际损失(组织与个体)。

② “稳评”实际运作中基层主体选择人为“操纵”获得的可能收益为RM,主要包括减少工程项目审批等“行政壁垒”所付出的精力资源,以及推动项目快速上马而实现的短期经济发展绩效和相关个体政绩增值。

③ “主管部门及社会”监督参与成本为CPS,主要包括机构推进“稳评”实施的必要协调监管活动费用、承担系统内部干预的支付成本,以及推动组织社会参与合作所产生的隐性交易成本。现实体制下,“稳评”监督参与的有效度来自更上层级权威和政府主导型网络中的资源投入及民主空间。

④ “主管部门及社会”在监督参与行动环境下,若确认工程项目评估运行良好(不操纵),则给予基层主体相应奖励或认可,此处令其为ANM;反之(發生操纵)则给予严厉处罚或责任惩戒,令其为PM,以弥补由此可能造成的后续社会问题(如引发不稳定冲突事件)产生的系列损失LM。

其中,“主管部门及社会”作为基层“稳评”制度实现的关键群体,除了发挥基本监督作用之外,在构筑良性的网络治理、改善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环境层面扮演重要角色,这同样会影响以上两大群体的行为成本,包括基层主体选择“操纵”而付出的成本CM,和博弈方的监督参与成本CPS,进而通过“稳评”活动成本的变化影响最终博弈进化结果。根据进化博弈论原理,本文建立可能的博弈行为组合及支付矩阵(见表1):

表1地方“稳评”操纵行为博弈支付矩阵评估机构主体(基层主体)不操纵操纵主管部门及社会监督参与(-CPS-ANM, -CM+ANM+RM)(-LM-CPS+PM, -PM)不监督参与(0, -CM+RM)(-LM, 0)

(二)地方“稳评”操纵行为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1. 构建收益函数

在“稳评”运行初始阶段,假设主管部门及社会“监督参与”的行为概率为x,“不监督参与”的行为概率为1-x,基层主体选择“操縱”的概率为y,采取“不操纵”的概率为1-y。“监督参与”和“不监督参与”的利益期望以及平均收益分别为U1、U2、U1。“操纵”和“不操纵”的利益期望以及平均收益分别为V1、V2、V1。具体公式定义如下所示:

U1=y-CPS-ANM+(1-y)(-LM-CPS+PM)

=y(LM-PM-ANM)+(PM-LM-CPS) (1)

U2=(1-y)(-LM)=yLM-LM(2)

U1=xU1+(1-x)U2

=xy(LM-PM-ANM)+x(PM-LM-CPS)+(1-x)(yLM-LM)

=-xy(PM+ANM)+x(PM-CPS)+(y-1)LM (3)

V1=x(-CM+ANM+RM)+(1-x)(-CM+RM)

=xANM+RM-CM(4)

V2=-xPM(5)

V1=yV1+(1-y)V2

=xy(ANM+PM)+y(RM-CM)-xPM (6)

2. 建立复制动态方程

根据进化稳定复制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RD)及演化博弈的相关研究[美] 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潘香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美] 赫伯特·金迪斯:《演化博弈论:问题导向和策略互动模型》(第2版),王新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构建本文研究中有关稳评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参与群体之间的复制动态方程,具体如下:

(1)主管部门及社会“监督参与”概率的复制动态方程

F(x)=dxdt=x(U1-U1)=x(x-1)(yPM+yANM-PM+CPS)(7)

当y=PM-CPSPM+ANM,F(x)=0,所有x取值都使函数值为0,意味着相应x的所有取值都为稳定状态。

当y≠PM-CPSPM+ANM,由式(7-7)可以解出存在x=0,x=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即此条件下F(x)=dxdt=0。

进一步对F(x)求导,得到:

dF(x)dx=(2x-1)(yPM+yANM-PM+CPS)(8)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原理及演化稳定策略的性质,令dF(x)dx<0,对PM-CPS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判别分析:

①当PM-CPS<0,即PM-CPSPM+ANM<0时,yPM+yANM-PM+CPS>0恒成立,此时若要满足前置条件dF(x)dx<0,则必有x=0,即x=0为演化稳定策略;

② 当0

若y>PM-CPSPM+ANM,则dF(x)dxx=0<0,dF(x)dxx=1>0,故x=0为均衡点;

若y0,dF(x)dxx=1<0,故x=1为均衡点。

(2)基层主体“稳评”运作中采取“不操纵”概率的复制动态方程

F(y)=dydt=y(V1-V1)=y(1-y)[RM-CM+x(ANM+PM)](9)

当x=CM-RMANM+PM,则恒有F(y)≡0,这意味所有y取值的函数值F(y)均实现稳定状态;

当x≠CM-RMANM+PM

RM-CM+x(ANM+PM)>0

y=1,令F(y)=0,可以得到该结果实现存在两个取值,即:y=0或y=1。

同上,令dF(y)dy=(1-2y)[RM-CM+x(ANM+PM)]<0,对CM-RM的不同取值范围状况进行讨论:

① 若CM-RM<0(亦即RM-CM>0),可以推出RM-CM+x(ANM+PM)<0恒成立,根据dF(y)dy<0的前置预设,此时y=1是其演化稳定策略;

② 若CM-RM>ANM+PM,亦即CM-RMANM+PM>1,可得RM-CM+x(ANM+PM)<0恒成立,此时y=0是其演化稳定策略;

③ 若0

当x>CM-RMANM+PM时,dF(y)dyy=0>0,dF(y)dyy=1<0,y=1是均衡点;

当x0,y=0是均衡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确立的均衡点是“稳评”中相关群体一定博弈策略选择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但按照博弈进化原理P. Harrald, Evolutionary Games And Equilibrium Selection, Cambridge: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Press, 1998;孙庆文、陆柳、严广乐:《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均衡点并不一定是参与群体的最终“稳定策略”,故此时还需要进行博弈均衡分析。简言之,博弈均衡就是使博弈各方实现各自认为的最大效用,而所有参与者都不愿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三)博弈均衡分析

如上文分析,根据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和本文研究界定,基层“稳评”运行中相关方(“基层主体”与“主管部门及社会”)以其不同策略选择(“操纵-不操纵”、“监督参与-不监督参与”)的概率参数相对各自收益点取值大小(x=CM-RMANM+PM,y=PM-CPSPM+ANM)而出现不同的均衡点。进一步而言,当策略选择满足以下条件时:

0

根据复制動态方程及(x,y)不同取值,其博弈策略演化趋势可以用图2表示说明。

进一步分析不同概率条件下基层“稳评”运行中不同关联群体的博弈选择策略:

① 当(x,y)取值位于I区域时,博弈收敛于均衡点x=1,y=0,即(监督参与、不操纵)是“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群体的进化稳定结果。

② 当(x,y)取值位于II区域时,博弈收敛于均衡点x=1,y=1,即(监督参与、操纵)是“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群体的进化稳定结果。

③ 当(x,y)取值位于III区域时,博弈收敛于均衡点x=0,y=1,即(不监督参与、操纵)是“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群体的进化稳定结果。

④ 当(x,y)取值位于IV区域时,博弈收敛于均衡点x=0,y=0,即(不监督参与、不操纵)是“基层主体”和“主管部门及社会”群体的进化稳定结果。

(四)演化博弈稳定结果分析

以上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中国基层政府“稳评”实施过程中,一线组织部门操纵行为选择与“稳评”主管机构及外部社会力量监督参与的互动机制,旨在从动态的角度对现行地方行政体制下的“稳评”人为操纵形成机理进行探索挖掘。在“基层主体”与“主管部门及社会”有限理性条件下,根据演化博弈原理得到如下进化稳定策略选择:

① 若PM-CPS<0,则x=0是演化稳定策略,即“主管部门及社会”对于现实中“稳评”推动实施“监督参与”的成本大于基层政府“操纵”行为处罚,最终会导致“不监督参与”的选择结果。

② 若CM-RM<0,则y=1是演化稳定策略,即基层主体选择“操纵”的增加收益大于其“操纵”所实际付出的成本,无论稳评实施中的“监督参与”状况如何,基层主体最终会选择“操纵”。

③ 若CM-RM>ANM+PM→CM>RM+ANM+PM,则y=0是演化稳定策略,即基层主体选择操纵行为成本大于其操纵实施所增加的收益和遭受惩戒、以及选择“不操纵”策略所获奖励之和,则根据上述分析推演,有限理性的基层政府部门主体会选择“不操纵”结果。

三、仿真实验研究

演化博弈分析建立于“共同知识”“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是博弈论一个重要概念及理论假定,可概括为博弈方在无穷递归意义上均知悉的事实,简单来说就是彼此知道彼此的“底细”,包括信息、行为、决策等。本文研究中假定基层“稳评”实施中,博弈方均明确知悉相互信息状况及行动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收益函数展开博弈演化。参见L. Samuelson, “Dominated Strategies and Common Knowledg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Vol. 4, No. 2, 1991, pp. 284-313。的理论假定,但在现实“稳评”实施中,“共同知识”的假定实际上是无法完全满足的,这也使进化博弈方法受到一定的诠释限制。在演化博弈基础上本节引入Agent仿真方法,将基层政府部门“稳评”实施中的关联主体界定为具有适应性和能动性的智能体,依托前文提出的“操纵-监督参与”博弈框架进行动态模拟,通过智能体之间以及系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基层“稳评”操纵行为形成影响机制。作为一种探索系统演化趋向的“思想试验”工具,基于Agent仿真有利于将复杂系统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涌现”现象联系起来,发掘群体行为进化廖守亿、戴金海:《复杂适应系统及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第1期。。本研究采用Netlogo进行仿真模拟,实现过程中Agent外部环境被虚拟成现实基层“稳评”实施中的微观环境。

(一)仿真实验设计

本文基于Agent构建仿真实验模型包括博弈主体和博弈环境。博弈主体整合成两类:一类为实施了操纵行为的基层组织执行者,即“稳评”实施过程中采取欺骗性蒙蔽手段以实现特定项目或政策需要,用Manipulator来表示;另一类为监督参与方,即在“稳评”实施过程中给予监管职责的上级组织和外部社会参与者,用Participator来表示。

同时,依托Netlogo软件自有功能,设定一个25*25二维正方形网格来表示基层政府“稳评”工作活动的执行环境:若某格点上存在一个Agent,则该点显示出特定颜色(如红色或蓝色),否则转变为背景颜色,且规定每一格点同一时刻只出现一个Agent(见图3)。如前所述,地方“稳评”实施中操纵行为生成演变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一定环境下博弈进化均衡结果,为揭示这一过程,本模型构建通过相应格点上Agent消亡来描述其对应主体的“反向退出”状态,而以该格点上新的Agent产生来模拟表现其他主体的加入,以变异说明Agent对应主体状态的变化(如操纵-不操纵、监督参与-不监督参与)。以上群体均立足自身属性及所处环境,按照一定行为规则做出相应策略行动,在反复博弈过程中学习、模仿、演变,最终达到演化稳定状态。

根据上文所做的“稳评”博弈进化分析,构建Agent模型中主体属性:(1)起始行为策略:记录在t时刻,监督参与或不监督参与、“稳评”操纵行为或不操纵行为;(2)下一观察期策略选择:依据t时刻主体博弈收益,记录t+1时刻预采用行为选择;(3)本次收益:记录行为选择者所获个体收益。按照Agent建模的设定思想,有限理性的Agent个体具有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多数情况下通过交互作用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进行动态调整行为,在本文模型中两类Agent会根据自身行为、对手行为策略和博弈过程不断修正行为,直至确定最终“稳评”工作活动中的行为选择。

(二)仿真結果分析

在Netlogo主程序界面中,依托前一节构建的博弈模型进行系统编程,以实现对博弈主体、环境及整个模型输入输出的约束性控制。首先进行初始参数的环境设定,如前所述设定“稳评”活动两类Agent群体数量,其中基层部门正常执行评估的单位数量初定为N1=100,“稳评”活动监督参与单位初定为N2=20,操纵行为发生概率p=0.1(0

根据以上参数输入得到仿真图像(见图4),即双方演化均衡为(操纵,不监督参与)。按照模型设定,地方“稳评”政策执行中操纵行为选择取向是通过群体比例的变化来体现,即基层主体发生“稳评”操纵行为占有比例和监督参与群体比例变化,以下进一步调整相关参数运行程序并观察仿真结果。

1. 改变惩戒支付成本

更改针对基层“稳评”单位及个体实施人为操纵的惩戒支付(成本)Φ,而其它各参数初始设定值保持不变,观察模型反映出来的群体比例变化。以下将Φ值由2调整为4,即加大基层单位及个体“稳评”操纵行为的惩罚力度,运行主程序后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上图仿真结果显示,当惩戒支付成本Φ值提高,监督参与Agent比例不断增加,基层“稳评”执行者采取操纵行为的Agent比例逐步下降,在仿真演化某一时点时达到均衡状态。同时,随着惩罚力度的加大,均衡状态下基层“稳评”执行者采取操纵行为的群体比例有所减小,进一步调整惩戒Φ值为8进行程序运行,仿真结果亦显示出此项特征。换言之,通过加大监督参与群体力量和违规惩戒,可以降低基层部门执行者在“稳评”活动中施加操纵行为的预期收益(Income),提高支付成本(Cost),在某一时点达到群体演化的均衡,实现更低水平操纵行为的选择实施比例。这一结果体现出来自行政系统惩罚问责以及外部社会监督参与因素,对于降低基层“稳评”人为控制性操纵行为的有效性。

2. 变动监督参与成本

如前文所述,针对基层“稳评”的监督参与活动存在运作成本CPS,这影响监督参与的运行质量,并可能间接影响到基层“稳评”执行主体的操纵行为选择。此处通过更改监督参与成本c的值,其它各参数初始值不变,观测模型仿真反映出来的主体Agent比例变化。图6是将模型参数c值由初始的10调整为20,运行程序后得到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活动成本的增加,针对“稳评”工作运行的监督参与群体比例逐步减小,采用操纵行为策略的基层执行主体Agent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在某一时点达到均衡状态。将该结果与初始参数仿真结果(见图4)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随着监督参与成本的增加,均衡状态下针对“稳评”的监督参与Agent比例不断向低值区间趋近,最终几乎趋向为0,而实施操纵行为的基层“稳评”单位比例则远超出初始设定值。

基于进化博弈框架的Agent仿真分析可以看出,监督参与状况以及相应惩戒实施特征对于基层“稳评”活动中的操纵行为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这一作用过程通过两类Agent比例变化得到体现。所有主体行为共同塑造了“稳评”作业活动的系统环境,并进一步影响关联主体的选择策略及行为模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稳评”制度旨在防范减缓重大事项发展中的社会风险,而地方政府实施中的蒙蔽操纵行为显然违背了制度初衷,增加了新的风险危害。本文引入复杂性系统观点,将基层“稳评”操纵行为形成及治理置于不同主体间互动的复杂系统来研究,运用进化博弈论和Agent仿真工具对基层“稳评”实施中操纵行为的生成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是执行机构、“稳评”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群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其行为选择受到环境因素变化影响。(2)在有限理性条件下,不同群体行动的博弈支付矩阵、监督参与程度及惩戒机制对于基层“稳评”操纵行为的形成产生密切关联,而“操纵-监督参与”框架下运行成本的变化,将会改变基层“稳评”操纵行为发生的约束条件和个体预期。为此,本研究拟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要加大地方基层部门“稳评”执行中欺骗性操纵的政治问责及惩戒力度,包括物质层面、行政层面、声誉层面的严厉处罚,提高制度违规的机会成本,减少基层组织机构的“违规收益”,在行政系统内部形成良性的学习扩散效应。同时,积极推动基层“稳评”活动信息公开和评估报告专业性审查,探索引入跨部门异体督查形式,拓展新型社会参与渠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第三方评估),改变行为主体策略选择的同体监督关系。

第二,要强化地方“稳评”制度实施的系统支持。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当基层政府执行机构遵循并严格履行“稳评”制度程序,坚持“不操纵”策略获得的综合收益大于由此付出成本,并得到来自行政组织有力支持时,将会抑制“操纵”行为的主观动机,该群体最终会倾向“不操纵”的行动策略。因此,“稳评”主管机构(以地方“维稳办”为主)应注重宣传树立典型,促进“稳评”制度正面效应的扩散发挥,扩大配套资源保障、行政物质激励等支持,帮助基层部门更好地开展“稳评”工作,降低“不操纵”行为成本付出,进而减少操纵行为的发生。

第三,要优化地方“稳评”实施的监督参与环境。本文研究发现,主管部门及外部社会力量在“稳评”工作中的监督参与成本过高,也会影响内外监督参与力量的实际效能,进而给蒙蔽性操纵行为的发生提供便利。为此,应当注重搭建多层次的“稳评”监督参与空间,提供包括法制、组织、信息在内的坚实支撑保障,拓展疏通督导渠道。针对目前不少地区“稳评”实际操作中关键信息披露的不足,应当不断完善细化“稳评”制度实施规则,借助新型媒介创新发展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丰富外部社会公众监督形式和内容,增加对地方政府机构的监管约束力,通过行政系统内外协同用力,降低基层组织“稳评”操纵行为的发生概率。

(责任编辑:潇湘子)

猜你喜欢

政策执行演化博弈
农民工转户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电子商务中客户评价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关于兰州市洒水抑尘工程的实施效果分析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公平关切下处理商与回收商博弈模型研究
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
关于资产证券化中信用评级行为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投机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