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对策
2018-06-22陶闵李伟
陶闵 李伟
[摘 要]由于我國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互联网+社区”养老就是针对目前养老体系的不足,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构建一个系统平台,使老人不用离开居住的社区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文章针对目前成都市“互联网+社区”养老存在的不足,通过调查和分析,作者提出了成都市“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对策,即构建“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平台,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政府主导和政策大力支持;护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逐步培养老人网络信息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3.063
1 前 言
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估计会达到4.8亿人,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比现在美、英、德三个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1]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3989297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95268人,占总人口的21.41%,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分别为25.06%和16.28%,而成都市域范围内共计有886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包含672处已建及在建设施,214处待建设施。[2]2016年年末成都有各类社会养老机构269个,拥有床位5.7万张;有社区养老设施1692个,拥有床位1.1万张;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508处,社区服务中心303个。[3]但从总量和结构方面仍远不能满足需要。
据我们调查,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分为不同的档次,高档的养老机构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和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收费比较高,中高档的养老院收费一般在5000元左右,仅靠老人的退休养老金根本无法承担昂贵的养老费用,所以低收入的家庭也不会将老人送入高档的养老院。而低档次的养老机购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床位拥挤,护工不专业,而且护理人员也不足够,老人并不能得到好的居住环境以及专业的护理条件。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约有112498万张,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例为3.76%,[4]所以很多老人并不能随时办理入住,只有排位等候,当床位有空缺的时候才能办理入住。老人住在养老机构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比如孤独、冷漠、抑郁,随之产生健康问题。
另外,居家养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老人因为子女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家,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比如突发性的疾病,或者家里突发性的危险事故。据调查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在家里请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很多家庭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负担不起这个费用。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服务对象不断增多,不仅给家庭带来压力,给政府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目前传统的养老方式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互联网+社区”就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使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养老体系,解决目前养老模式的问题,让老人不用离开居住的地方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解决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弊端,在于大力发展社区养老。虽然政府已经在推进社区养老的模式,但是“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目前仍然存在供给不足,养老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短缺,老人网络信息素养欠缺等问题亟须解决。只有当基础设施构建完成和相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后,“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才能够普及,这将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养老模式的发展。
2 构建“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平台,增强养老服务能力
“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一个信息化的养老平台系统。让老人无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能享受到更全面、更专业化、质量更高、更智能的服务。
构建该养老模式需要建立以下几个板块。
2.1 社区托管中心的建立
首先要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托管中心,老人可以选择白天入住托管中心,晚上子女接回家照顾。托管中心会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另外还有专业的营养师为老人搭配膳食。托管中心有日间照料休息室,住宿区可以为老人提供住宿休息;多功能活动室配备娱乐设施供老人娱乐,如麻将、象棋;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为老人提供有按摩仪器,康复训练的健身仪器等;定期还会为老人举行郊游活动供社区内的老人参与(见图1)。
图1 社区托管中心架构
2.2 信息平台系统的建立
构建这个平台需要建立两个主要的数据库,一个是老人信息资料数据库,内容包含老人的基本信息、居住地址、病史、健康状况、爱好等。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根据老人特点来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如根据健康状况来搭配膳食、保健、康复训练等。建立该数据库仅靠提供养老服务机构来建立,是不能全面实现的,因为机构只能建立购买了本公司服务的老人的个人档案,无法覆盖全面。所以建立这个平台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信息采集人员上门拜访调查记录,将老人的信息记录集中起来,构建老人信息数据库。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可以共享这个数据库,但不能外泄老人的信息。
另外一个数据库则是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的数据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医院:地理位置、等级、类型、规模、收费、医护人员擅长的领域等。
(2)护工:基本信息、专业程度、经验等。
(3)志愿者:基本信息、特长、性格等。
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该数据库,将社会服务资源集中起来,构造一张服务网,能够为服务的提供带来方便,信息记录必须都是实名制认证,这样才能为老人的服务提供保证。当老人需要医疗服务时,能够尽快安排最近最专业的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需要日常生活护理时,能够配备最专业的人员尽快到达老人住处提供服务;当老人需要人陪伴时,志愿者就可以上门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等。
這两个数据库都由一个终端来控制,即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
使用这个系统的主要有三方,一是用户使用端,用户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选择服务需求,如微信、手机App、电话、一键呼援设备、智能手环等;二是服务提供方使用端,服务方由于录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以及专业领域等。当有服务需求的时候,系统会向服务方发出需求信号,服务方接收到信号后,会派出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三是养老机构终端的控制使用,主要是对服务的供需双方的匹配,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地利用。
2.3 该平台提供的上门服务主要内容
(1)医疗服务:挂号、上门诊病、在线诊病、配药、打针或打点滴、康复训练等。
(2)日常生活的照料:送餐、洗衣、打扫、喂食、帮助上厕所、洗澡、理发等。
(3)心灵慰藉:面对面聊天谈心、线上网络聊天视频、陪同散步逛街买菜等。
(4)突发情况救助:如老人独自在家摔倒、突发疾病等,可以一键呼救机构中心,尽快送老人就医。
图2 信息平台服务流程
2.4 使用步骤
(1)老人及其子女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电话等方式来选择老人需要的服务。
(2)服务平台接收到信号后,根据老人所在的位置,就近选择提供服务的机构或人员。
(3)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4)服务结束后老人及其子女需要为此次服务作出评价。这样有利于筛选出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人员或者机构,更有利于机构不断地改进服务。
考虑到有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可以给老人配备智能手环,或者老年手机能够一键呼叫通话,服务机构还应该在成都市各个区内建立一个呼援中心,呼援中心每天24小时在线提供服务。客服人员接到老人的电话后,与老人沟通交流,根据老人的需求帮助老人选择服务。老年手机和手环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GPS定位,以防止老人走丢。
3 政府主导和政策大力支持
由于目前“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还没形成产业链和规模,能够提供“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很少,提供的服务也是有限的,而建立一个成体系的“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光靠政府是无法承担这项庞大的工程,所以政府除了需要提供足够的政策和资源以外,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动“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政府主导表现在政策、规划、市场准入、主体行为规则、监管、退出规则等制定和实施方面。
“互联网+社区”养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需拟订“互联网+社区”养老的总体策划,颁布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互联网+社区养老”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减免税等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互联网+社区”养老事业中来,分担政府的压力。由于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获利,所以政府的政策制定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若利润微薄或亏损,则不会有企业进入养老行业。
4 护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护工及管理人员等的专业化程度,应该予以重视。为了让老人有一个更好的服务体验,护理人员必须是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者有丰富护理经验的人员。在招聘护工和管理人员时,需要经过面试、培训,测试通过以后才能够任职,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日常生活照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掌握相关心理和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老人突发紧急状况时,能够进行及时和专业化的处理;此外,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机构还应定期为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上岗、奖惩的依据。在每次护理服务结束后,都需要老人或其子女对服务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才能使护理服务的质量不断地提高,使老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5 逐步培养老人网络信息素养
在“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推广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老年人心理认同度较低、网络信息素养不高。[5]老年人群体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习惯使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作风保守,对新出现的高科技产品接收速度慢,多会产生排斥感,这直接影响了老人对“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的服务的需求,从而阻碍了“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发展。对此,在开发相关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老人的适应程度,尽可能地简洁、方便、适用。另外,养老提供方在社区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新产品和网络,让老人在使用过后,对产品产生兴趣,在思想上使老人转变,提高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使用。最主要的还是要儿女在空闲的时候,手把手反复耐心地教父母使用这些高科技产品,当老人学会使用后,自然就消除了老人对新产品的恐慌,从而养成了使用该产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智研咨询集团.2016-2022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607/430865.html.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四川:成都规划291处社区养老设施84处养老机构[EB/OL].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792/177500.html.
[3]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ddrc.gov.cn/detail.action?id=850958.
[4]成都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都201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0516/000779735.html.
[5]李春红.“互联网+”助推社区养老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7(6):38-39.
[6]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