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腕踝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2018-06-22景福权王增亮牛相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腕踝针腹针偏瘫

景福权,王增亮,牛相来,周 钰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大脑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出现障碍,造成一定范围内神经细胞、纤维、胶质以及一些毛细血管等组织结构破坏,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目前临床资料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110/10万人口,占全部脑卒中疾患的60%~8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 500万人新发脑卒中,其中约500万人会导致偏瘫[2-3]。据报道,针刺以及运动康复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周感觉刺激,可以起到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兴奋运动神经元,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拮抗肌的收缩,并帮助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以促进患肢分离运动的产生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从而改善肢体运动障碍的情况[4]。本研究采用以腹针、腕踝针为主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旨在观察其对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均为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康复科以及针灸推拿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5],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的患者于试验前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治疗方案[6]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4年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患者进行入院教育,告知患者以及家属要增强与疾病斗争的毅力以及信心,积极配合所有治疗方案。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处理,如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稳定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对符合临床指标的患者针对性辅以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处理。

2.1 治疗组 先针刺治疗,取穴参考《针灸学》[7]“中风”的治疗原则。选穴为:百会、曲池、内关、手三里、合谷、风市、太冲、绝骨、血海、阳陵泉、太溪、足三里。头部以及上肢穴位选用0.30×40 mm毫针(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顺和牌针灸针),其他穴位选用0.35×50 mm毫针,足三里、太溪采用捻转补法,曲池、血海采用捻转泻法,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

头部以及四肢穴位针刺后,进行腹针治疗。腹针穴位参照薄智云《腹针疗法》进行取穴[8]。主要以引气归元法为主,穴位为:上下风湿点、中脘、下脘、天枢(双侧)、大横(双侧)、气海、关元。选用腹针专用针具,规格为0.22×40 mm毫针。上下风湿点针刺到天部,其余所有穴位均针刺到地部。施术应当轻缓,只采用捻转补法。

最后配合腕踝针治疗[9]:取患侧上1区、下1区。其中,上1穴位于小指尺骨缘与尺骨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处;下1穴位位于靠跟腱内缘。选用30号1.5 寸不锈钢毫针,针与皮肤呈30°角,然后快速刺入,不捻针。若针下出现阻力,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说明针体已进入肌层或筋膜下层,须调针至皮下浅表层。

当上述穴位针刺完毕后,留针45 min,所有穴位留针期间不行针。均每天早晚各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1 d,进行第2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康复治疗: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10]:1)采用电刺激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2)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来调整神经通路的兴奋性,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3)采用牵伸技术来牵伸患侧肢体及其周围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4)进行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以上康复治疗每次时间持续1 h,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每周治疗5 次,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1 d,进行第2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并培训家属,在患者空余时间帮助其进行训练。

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康复治疗方案,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康复治疗方案以及疗程同治疗组。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 ),组间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数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 疗效观察

3.1 评价指标 所有纳入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国际通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CSS)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法[11]测评其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具体情况,患者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2]。

3.2 治疗结果

3.2.1 关于Fugl-Meyer评分法的2组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治疗后FMA评分的比较(x±s )

3.2.2 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的2组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治疗后CSS评分的比较(x±s )

3.2.3 关于Berg平衡量表评定的2组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治疗后Berg评分量表的比较(x±s )

3.3 疗效比较 见表5。

表5 2组CIS患者疗效比较 (%)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健全的脑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对人体的肢体功能的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完善正常的感觉输入系统、中枢整合系统和动作执行系统是维持平衡的重要环节,故而人体只有在稳定性以及平衡性作用均良好的时候,肢体运动功能才会正常。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为其大脑血管的堵塞,引起血液流通的障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系统遭到破坏,遂形成人体功能的缺失或减退,并丧失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引起感觉异常、肌力异常和肌群协调异常,维持运动以及平衡的3个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最终使患者不能完成日常的左右前后的重心转换、坐位或站位姿势代偿等运动或动作执行困难等[13],然而在经过有效的针灸以及康复治疗后,这种结果就会大大改善[14]。

缺血性脑卒中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15]。针灸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作用。有学者报道,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原理是采用针刺来激发人体脏腑经气从而改善人体大脑皮质功能,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可使得运动神经反射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促进了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16-17]。

腹针疗法是采用针刺人体腹部诸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目的。人体腹部包括了诸多内脏器官,且腹部有大量的经脉循行,具有疏通全身气血、内联外达的作用。据相关学者研究[18],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优点在于:1)在调理人体脏腑经络的前提下,对相关的经脉进行治疗,从而抓住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思路,利于中风偏瘫患者的恢复。2)进行腹针治疗可以快捷调整脏腑气血。且腹针治疗安全、痛苦少,患者易接受,故而可应用到中风的全过程。3)腹针以具有引气归元特点的穴位(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等均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腕踝针是通过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相应点进行皮下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且疗效迅速等特点。其作用是通过皮下针刺来刺激人体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19-20]。相关学者指出,腕踝针上1区、下1区针刺时经过皮→络→经→腑→脏来振奋皮部之经气,依次推动体内气血的运行,使阴阳平衡,促进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快速恢复,则人体肢体活动正常[21]。

[1]王新志,韩群英,郭学芳.中风脑病诊疗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81.

[2]丛壮,郝春艳,石素宁.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3):196-198.

[3]Rose D, Paris T, Crews E, et al.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ircuittraining in acute stroke rehabilitation[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1, 25(2):140-148.

[4]曾明安,陈玲,吴汀. 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7):586-589.

[5]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6]范崇桂,张保朝,闪海霞,等.电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3):189-191.

[7]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237-239.

[8]李玉琴,李建媛. 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 现代中医临床, 2014, 21(4):33-35.

[9]李亚红. 用腕踝针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疼痛及麻木类疾病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4):16-18.

[10]陈丽娜,纵亚,杨加亮,等.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5):343-345.

[11]倪朝民.脑卒中的临床康复[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81-383.

[13]余德标. “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14]何嫱,张备,李莹莹,等. 不同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 35(4):303-305.

[15]喻腾云,吴艳华,孙寒静,等.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J].吉林中医药, 2016, 36(4):328-330.

[16]曾媛,黄列英. 对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及针灸康复在其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5):612-613.

[17]景福权,牛相来,周钰,等. 针刺结合火龙灸法治疗肾虚督寒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 2016,41(4):343-345.

[18]陈晓锋,姬乐,李飞祥,等. 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隐性误吸的疗效分析及对减少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8):1053-1055.

[19]徐美君,周庆辉. 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3):277-279.

[20]韩笑,邹忆怀,谭中建,等. 阳陵泉穴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效应机制[J].吉林中医药, 2016, 36(10):1051-1053.

[21]张庆光,王健,顾克斌,等.腕踝针对新兵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6, 26(3):203-204.

猜你喜欢

腕踝针腹针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