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8-06-21高艳玲
高艳玲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针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进行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道德品质健全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并帮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实现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奋斗精神的建立和健全。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位中国人都需要秉持的道德品质,也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体验和建立的道德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历史知识的教授和传递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进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进而逐步在知识学习和历史探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经受的磨难和完成的伟大进步。同时,教师需要借助历史知识的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帮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分析过程中实现民族自尊心的建立、民族自信心的完善和为国奋斗精神的健全。接下来,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引导。
一、历史课堂中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相关的知识内容加以课堂利用,并在课堂的知识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提点學生进行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和民族自尊心的强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事件的讲述逐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的知识探究和事件分析过程中逐步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时,笔者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民族自尊心,就在课堂上借助“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事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述,并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西方侵略者给中国强加的“莫须有”罪名。经过事件的讲述和分析,学生一个个都变得义愤填膺,表示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失去了民族话语权,只能任由侵略者肆意打压。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并借助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鸦片战争”发展的前因后果,并借助知识教学的引导逐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借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的国家发展认识。最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掌握和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二、历史课堂中民族自信心的完善
所谓民族自信心,就是在认知历史的基础上相信自己民族的发展力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历史知识的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明确学生对于民族发展的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共同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进步而奋斗。
例如,在学习《抗美援朝》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就借助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邀请学生在多媒体资源的观察和学习过程中理解我国在建国初期为国家和平与国际和平作出的努力。需要通过历史知识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带领学生在历史进程的感受过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历史课堂中为国奋斗心的健全
当教师带领初中学生实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后,还需要借助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察和未来社会的展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国家发展观念,并思考如何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使得祖国更美好、更强大。同时,教师需要在为国奋斗精神的培养和建立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切实将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与祖国发展互相统一。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请班级中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知识讨论,并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详细说一说祖国发展壮大过程中我们的生活都出现过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日常生活的变化、交通与通信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探讨,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了爱国主义情怀、表示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促使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变得更为美好和富饶。
热爱自己的国家不仅能促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先人为国捐躯、为国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中华历史文明的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并逐步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完善。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历史知识的教授和历史问题的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课堂学习,并逐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健全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意识和素养。相信在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定可以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丰富、历史素养健全和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强.浅析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OL].学周刊,2019(17).
[2]徐晓燕.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