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

2018-06-21文婷贺东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职业教育现代化

文婷 贺东梅

摘 要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对推进教育现代化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重大。然而,多种缘由致使其文化功能常被忽视,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自觉影响了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职业教育有文化自信的必要和基础,其在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上有独特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提升符合其自身發展规律的需要,需要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5-0067-04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现代化”和“文化自信”两个关键词都是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述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文化自信”是被强调要坚定的“四个自信”之一,而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所以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培养和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对教育现代化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质量提升的内涵攻坚阶段,在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面临挑战”部分,最先提到的“挑战”便是“发展自信缺失”。该报告指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在办学理念上缺乏方向自信,在专业教学上缺乏模式自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目标自信”,归根到底是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对自身文化和内在价值的肯定,缺少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内生驱动力和精神源泉。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文化的一种主观认同,这种主观认同是经过反思、比较、展望后形成的,既包含对职业教育自身文化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包含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是职业教育的上层建筑,与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息息相关,而职业教育思想是其现代化的主导,因此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攻坚应在文化上下功夫,形成其现代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方面,建立和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对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研究,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建设,只有职业教育文化的自信、创新与积淀提升了,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及社会同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资金投入和资助。然而,出于多种缘由我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常被忽视,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自觉,影响了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二、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有文化自信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明晰了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方向所在。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自150多年前马尾船政学堂发端之际,就担当起实业救国的使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在院校数量、专业点、在校生数以及培训方面都实现了升级换代,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高铁、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职业教育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技术技能人才,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3]。这些成就与贡献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根基,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孕育的深厚的产业文化史则是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基点。因此,职业教育应挺起腰杆,对道路和制度、建立起来的职教理论体系充满自信,更要对职业教育自身文化的积淀充满自信。

(二)职教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如何“深化”以及“深化”到什么程度,必然要走校企和产教的文化融合之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内容中,明确要求“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不仅强调了“文化”因子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深远意义,也为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建设提升指明了具体方向,所以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是符合职教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转岗能力较弱,从创业素质、合作素质、交往素质等关键素质上看,职业素养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薄弱一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只教会学生谋生的技能手段,必须通过包括更多精神需求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由“工具人”转变为“价值人”,拥有更好的人生。只有职业教育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认同和获得感,使之有尊严的劳动、体味人生出彩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讲,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文化自信,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涵养,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准工匠”,从而促进学生在技能掌握上更易超越常人,在职业生涯中更易做出成绩和贡献,提高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三、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障碍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处于全面提升質量的攻坚阶段,尚存不少问题。2016年12月,刘延东副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讲话指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一块‘短板。”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不高甚至缺乏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认知不足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4]。所以,缺乏对职业教育及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认知便谈不上肯定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强调的是其“职业性”与经济社会功能,对其“教育性”与文化功能则不够重视,致使无论是职业教育自身还是职业教育外部,普遍存在对其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认知不足的现象。外部认识上的偏差,使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被文化所遗忘的角落,许多人误以为职业教育与文化没有多少关系。尤其是职业教育自身对其在文化上的价值和功能缺乏充分认知与理解,在其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越发自卑和盲从。

(三)职业教育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积淀的总结

由于起步较晚、根基不够扎实,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多借鉴普通教育及国外的经验模式,致使其对自我特色文化缺乏沉淀和总结。事实上,孕育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中的技术文化、工匠精神等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干劲十足,但人文情怀不够,缺少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思考,对产业文化、技术文化的谋划和构建不够,缺乏对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行梳理,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独立的文化品格[5]。职业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往往停留于文体活动的开展、校园景观的增设等浅显层面。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还未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根基,缺乏文化自觉,难以树立起文化的自信。

(四)职教战线队伍缺乏强劲的事业动力

职业教育战线存在自我认同不足甚至自我贬低的心理。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作用下,职业教育很难实现自主、良性发展[6],很难建立起属于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奋战在职业教育一线的教师更是存在地位不高、教学难度大、教学成效不显著、个人成就感价值感不强等问题,导致了“教”的懈怠。职教战线队伍是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战线队伍普遍缺乏强劲的事业动力,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缺乏源生力量。所以,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战线,是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提升、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和必由路径。

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现实途径

(一)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中引入文化的发展视域

我国职业教育步入现代化,“质量要进一步提高,最大的挑战已经不是校园、校舍和仪器设备水平,而是缺乏具有约束力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标准,缺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框架”[7]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文化视域的引入意味着职业教育要不断追问和审视其制度存在的自我价值和意义,从文化内涵入手,去探寻现代化的更多可能路径。某种意义而言,缺乏文化发展视域的审视,致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不足。所以要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认知,提升职业教育战线的自我认同度和自主发展能力,用文化内涵去凝聚和深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共识,用文化价值去积聚和内化其发展动力,用文化视域去探究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路径,做好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程的顶层设计。

(二)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应来源于其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工匠精神与技术文化、职业文化。每所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中都会积淀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金融黄埔”的文化品牌,为金融行业培养了一批业务精干、职业操守好的精英人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把传统诗性文化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构建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得了教育部校园文化品牌特等奖[8]。通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环境持续影响师生,提高师生的校园认同度。只有在这种积极心理状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高水平的专业认同乃至职业认同,为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全面开展产业文化史教育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认知不足,职业院校学生对本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行业的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所以更谈不上文化自信。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文化史的学习提升其整体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9]。据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成果已开发出若干本产业文化史系列实验教材,并开展了不同进度的教学实验,为职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历史教育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但目前教学实验仅限于课题组承担子课题的相关院校相关专业,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需要在更多行业开发相关产业文化史教材,在更广范围内全面开展对学生的产业文化史教育。开展产业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教育及宣传,既是对职业教育自身历史文化积淀的凝练,更是提高学生乃至社会对职业教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有效路径之一。只有将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力量的人文因素真正融入课程设计,学生对其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才能有清醒认知,才能对本行业文化价值充分认同,并达到自尊和自信。

(四)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独特优势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除了可以发挥一般教育文化传承功能以外,在某些领域,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还有其独特作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傳承创新民族文化与工艺。”我国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体现为多么高深的理论、复杂的逻辑,但大都强调技艺的精湛、匠心的运用,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技艺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灵活,地方特色鲜明,突出技能性,使其在民族文化与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上有着独特优势,是天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最佳形式。所以《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传承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工艺,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色,职业教育理应有文化自信的担当。

(五)“走出去”拓宽文化视野

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向世界先进模式学习,又要充满自信,发展自己的特色,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教育经验,将我国优秀的职业教育技术文化传播出去。全面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要敢于和善于把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如天津市相关职业院校建设的“鲁班工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张名片,被誉为职业教育界的孔子学院。只有在传播中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文化视野,丰富其文化内涵,才能更加坚定职业教育自身文化未来的信念。

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与硬件、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现代化相比,打造人文精神等“软实力”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提升文化自信也是一项难以量化、任重道远的工程。建设职教强国既应是课程与教学的“强”,也应是文化的“强”,而文化要“强”起来的核心是文化自信的确立。只有职教人先认识到职业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形成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激发战线队伍的自豪感,通过多种路径来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才能从源头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更长远地延续职业教育的文化生命力,以更广泛更深层次地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7-10-1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张艳芳.困境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自塑之路[J].职教论坛,2017(8):40-44.

[3]翟帆.这5年,职业教育升级换代[N].中国教育报,2017-10-24(9).

[4]金博雅,李德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研究——以常州高职院校为例[J]. 职教论坛,2017(17):45-48.

[5]张洪冲,吴再生.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92-94.

[6]周建松,褚国建.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8):96-99.

[7]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3.

[8]俞步松.关于高职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职教论坛,2012(34):20-23.

[9]刘占山.产业文化史,教育的另一重天地[N].光明日报,2016-07-20(14).

On Promo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Self-confidence under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Wen Ting, He Dongme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cultural function is often ignored for many reasons, and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as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necessary and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has a uniqu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o improv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line with its own development laws, and needs to be realized through multiple path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Author Wen Ting, teacher of Tanjin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350); He Dongm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anjin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职业教育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