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的特点与启示
2018-06-21余伟
余伟
摘要:新型高校智库需要建立起不同于传统高校智库的新型管理机制。文章首先对美国、德国等国外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特点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我国高校智库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智库独立性不够强、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学术力量较弱、人员编制与管理不够灵活、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和资金来源单一。最后,提出了国外高校智库管理机制对中国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校智库管理机制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特点;启示
对于智库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尚不统一。PaulDickson认为:“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供咨询。”DianeStone将智库视为“收集、消化和创造出一系列思想产品,主要为政治和政府机构决策,有时也为媒体、利益团体、企业、国际机构和公共社会大众服务的政策研究分析机构”。Andrew Rich将智库界定为“独立的、中立的、非营利性的,以专业知识和思想观点产出为基础获得资助并影响政策过程的研究机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我国智库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新型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由于能充分发挥所依托高校基础研究的优势,新型高校智库能够为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学术依托,能够在重大战略发展方向上提供思想见解,因而可以成为官方智库的重要补充。由于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依附于高校建立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它在研究领域、功能定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传统高校智库所不具备的新特点。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的特点,提出当前我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新型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提出相应策略。
一、国外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的特点
(一)美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
目前,美国的智库无论量还是质上都是世界第一。美国现有智库中高校智库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5%。多年来,美国高校智库在服务政府与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推动智库取得了大量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美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1.与国家紧密联系且保持独立
从从属方式来看,目前美国高校智库仍然是从属于高校的研究机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大学,国家权力通过多种方式如:拨款、董事会、利益集团、政府对大学行政权力的把控等方式都可对其进行控制。另外,从研究取向来看,美国智库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服务于政府机构,主要目标是以研究推动政治的进步和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美国高校智库与政府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旋转门制度”上。美国智库独特的“旋转门”体制使政府官员与智库研究者有了岗位互换的机会,实现人员双向流动。通过交流,确保了智库能够对政府政策制定产生持续影响。另一方面,独立性也是美国高校智库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客观中立,高校智库又注意与国家权力保持恰当距离。
2.人员由高校和智库共同管理
美国高校智库的工作人员采取由高校和智库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为例,目前其成员主要来自学校的正式聘请,提供薪金与研究经费资助,并根据项目的时间决定其聘用时间,最后进行考核,中心只负责科研成果的检验。但中心也可以根据研究需要与经费情况适当聘请博士后来进行项目研究。
3.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在美国的经济体制中,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在美国智库的存在和发展中,市场也是作用力最强的一方。目前,美国高校智库运行的市场机制主要采取两个导向:一是需求导向,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首先要满足政府需求,为其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满足主要通过签订委托合同的方式实现,即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模式),也就是智库根据政府或者企业的要求,对某个问题开展研究,其成果大多是报告或专著。二是问题导向。美国的高校智库普遍强调问题导向。美国高校智库创立的目的就是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以当前社会和外交中面临的最为紧急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从而得出符合实际和科学的分析及结论。
4.多领域跨学科的开放性科研机制
美国高校智库基本建立起了开放性科研机制,及时根据需要引入或者聘任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使研究队伍具有了多领域跨学科特点。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为例,其研究政治学的教授有4名;研究经济学的教授有3名;研究社会学的教授有2名;研究当代历史的教授有2名;中心研究人员还包括文学和艺术类的教授等。除此之外,这样全面、多元、均衡的研究阵容是智库根据研究需要、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的结果。
5.与高校形成良好的互动
美国高校智库为保持由于依托高校而在学术方面比起一般智库的优势,非常注意处理好与其从属的高校的关系。一方面是通过智库研究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依靠斯坦福大学成为了世界一流智库,而该智库对政府的影响力也极大提高了斯坦福的声誉。因而,斯坦福将其称之为学校的“线性加速器中心”,可见其对学校进步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学校人才培养做贡献。美国许多高校智库研究员都在各学科任教,并承担研究生指导任务。有的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此外,智库还开设公开课,并向全校和全社会开放,为所在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6.多方式的成果推廣机制
智库的产品就是研究成果,而智库的主要目标就是以其研究成果影响公共政策。因此在智库的研究成果管理方面,美国高校智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将研究成果推广和传播出去。常见的成果推广方式有:(1)直接参政。研究人员直接进入政府部门任职,如充当官员参谋助手、担当行政职位,如斯坦福大学教务长莱斯担任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2)举办各种会议、论坛。(3)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行出版物等方式推广智库研究成果和思想。
7.筹资机制多元化
美国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多元化,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捐款和赞助、研究合同收入、政府拨款、学校拨款、出版物和培训所得收入等。特别是捐赠和研究合同收入是智库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个人慈善募捐,美国政府给予免税政策支持。
(二)德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
德国统一后,高校智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智库,并成功实现了跨国经营。德国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1.与政府紧密联系且保持独立
与美国高校智库相似,德国高校智库独立运作,但又与政府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智库经费来源多元化,如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各种基金会。政府隔几年会通过评估给予经费。德国高校智库科研人员分为有限期合同的研究人员与无限期合同的高级研究员两类。前者的工资来自课题经费,后者的工资由政府支付。这样既使智库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又能防止国家利用垄断经费而干预研究。
在管理上,高校智库仿照德国大学内部自治的管理体制,在项目导向上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发布的报告保持了严谨和客观的原则,是德国“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传统体现。
2.与高校形成合作和延伸的关系
德国的高校智库由于依托大学而建,与高校开展了紧密合作。如在承担项目的时候,智库通常会与大学合作,以减轻智库的常规支出。智库还是大学的延伸和补充。例如维滕贝格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不仅仅提供给资深学者,而且还为广大学子敞开大门,并且招收博士生。
3.教学与智库研究相并举的人员管理方式
德国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管理较为灵活,如基尔大学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中有一部分既是在职大学教授又是研究所正式专职科研人员,在研究所有自己的办公室。所有研究人员中,在大学担任教授的人员比例大约占23%,授课也计人本研究所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大学授课的报酬由大学支付,而不是研究所支付。从工作时间来看,智库研究人员一般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其他时间都是个人时间。
4.跨学科、国际化的科研机制
德国知名高校智库的人员组成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人员组成具有多学科背景、多职业经历和多国籍的特点。研究人员擅于采用政治、经济、管理、文化等多元化视角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此外,也有政界、商界等人才参与。加强跨国合作也是德国高校智库十分重要的战略。例如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与芬兰、英国、葡萄牙、日本和美国多所大学合作,研究高校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
5.基于信息化和数据库的成果推广方式
德国高校智库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包括互联网、电子刊物、社交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定期公布研究成果,宣传、解读相关政策,影响与引导公众和舆论。
二、我国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为主的高校智库。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运作,我国高校智库逐渐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实现了从“校级大平台”到“市场化机构”的转变,为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据统计,2015年全年高校智库专家累计提供咨询报告4.4万份,有2.2万份被采纳,我国高校智库决策影响力明显提升。然而,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校智库运营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独立性不够强
我国高校智库一般属于事业单位,其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各地政府的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而业务主管部门是其所属高校。因此,相比国外高校,我国高校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拨款的形式支持和维护高校智库的发展,高校智库则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与研究服务。另外,政府对高校智库不仅实行行政管理,还通过对高校的管理间接实现了对高校智库的业务管理,研究课题大部分由政府相关部门指派和决定。由于高校智库的人事权、财权和课题决定权等都掌握在政府手里,自主权较弱,因而形成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了我国高校智库的独立性较弱。这是我国高校智库管理机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高校智库的市场化运作和竞争机制方面并不完善。我国除几所顶尖985高校之外,其余高校智库对当前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弱。政府更为相信其所属的官方智库,而较少向一般的高校智库求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使得我国高校智庫尚未建立起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市场运行机制。
(三)学术力量较弱
我国高校智库的行政主管虽然部分由大学教授担任,但是其全职研究员工通常较少,一般不超过几十人。而且,研究人员组成结构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多领域的背景,科研机制较为封闭,研究视角的单一导致难以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另外,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通常不计人大学教师工作量内,也不计入科研考核,导致了一些高校智库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参与研究,制约了智库的发展。我国有关智库的学术机制需要进一步变革与完善。
(四)人员编制与管理不够灵活
我国高校智库虽然也有人才“旋转门”机制,但是发展水平远远不如美国,智库人才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流动较少,往往是退休政府官员进入智库任职,由于现行的公务员录用体系,智库的研究者进入政府部门任职的情况仍然非常罕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成果转化率较低是我国高校智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校智库较少且分布较集中,大部分为“985”高校,其余影响力较弱。据统计,2008.2013年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累计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的报告只有1600余份,根本无法与党政及社科院智库相提并论。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校智库缺少与政府相关部门顺畅的沟通渠道,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智库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被政府采纳。
(六)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高校智库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自政府及所在大学拨款,资金的紧缺难以保证高质量成果的产出。而过分依赖政府拨款也使智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
三、国外高校智库运行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2014年《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出台推动了我国高校智库紧跟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步伐,使其与政府联系更紧密、研究问题的导向更鲜明、态度更积极,实现了向新型智库的转变。新型高校智库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优势;并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5个方面的功能。作为新型的组织机构,为了适应我国的国情,新型高校智库应该建立起新的管理机制,借鉴国外的管理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我国新型高校智库管理机制的构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研究独立与服务政府的关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智库行政色彩较浓,政府几乎是其唯一的资源提供者和服务对象。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一方面政府应该适度放权,给智库“松绑”。政府可以效仿美国签订委托合同的方式与智库合作,这样有利于维护智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应该具有前瞻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引导政府决策,而非简单地论证政府的既定决策。
(二)加强基础研究
国外高校智库有坚实的基础研究作保障。近年来,国内高校智库建设有弱化基础研究的倾向。新型高校智库要想有前瞻性地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否则创新性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建立双向动态的人才流动机制
增加智库人才流动是提高其人才素质与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借鉴美国“旋转门”的机制,可以实现智库人员与政府官员的“双向流动”。一方面应深化智库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管理模式,减少人才流动限制。同时,探索实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制度,进一步促进智库间的人才流动,尽快实现智库人才与政府人才的双向流动。
另外,新型高校智库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库应该注重培养熟悉多学科、多领域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在智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意高校智库人才应既具有的专业学术的优势,又有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问题,总结归纳,提炼和提升观点,有独到的见解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对策和建议。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实现教学、研究和资政“三位一体”,为中国未来新型高校智库发展培养一批专业扎实、视野开阔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智库市场化程度一直较低,在市场经济时代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运行机制,提高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和服务水平。首先以需求为导向,切实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智库主要为政府服务,建议建立以委托合同为主的合作方式,以委托的模式提出需求,由智库完成合约,并有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选择、监督与结果评估,以期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干预,并允许智库间良性竞争,实现市场化运作,促进其发展。同时,政府也要加以引导,防止市场失灵的出现。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聚焦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实践调研和鉴别筛选,提炼出最有决策价值的课题和关乎长远发展的课题,提出具有战略性、宏观性与前瞻性的决策建议。
(五)建立多领域跨学科的开放性科研机制
从美国、德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大学智库的学科优势是其深厚的根基。我国高校建立高水平的新型智库应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学科的影响,有所侧重地建立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专业性、行业性、综合性智库。同时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智库,发挥学科门类优势,吸纳相关领域教师加入智库。拓宽研究事业,提高成果质量,更好地为政府服务。
(六)建立明确统一的应用评价机制
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无论何时都应是高校智库的终极价值体现。因此,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工作还需要建立以质量和贡献為导向的成果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从政策咨询的能力、活力和潜力3个维度来建立中国新型高校智库评价体系。能力,主要为研究课题与咨询报告的质量,如发表论坛、报刊、媒体的规格,领导批复的层级。活力是指智库及其成果在学术界和媒体上的曝光强度,以及智库产品的数量及发布频率。潜力是指专家意见成果是否契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应完善智库成果与学术成果对等的评价奖励制度。例如,在职称评聘、人才评选、科研考核、成果评奖等工作中,实现决策咨询报告应用与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相对应的成果认定机制。
(七)建立多元化的成果推广机制
新型智库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呈送最新报告、对策和建议,为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提高成果转化率。还应建立多方式的成果推广机制,包括报告、出版物、数据库、媒体、媒介等,加强建立智库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形成强势话语权,进而产生公众影响力。
(八)健全智库的筹资机制
我国高校智库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渠道单一,不利于智库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库应该建立多元融资渠道,着重提高高校智库的自身筹资能力,并鼓励社会大力支持其发展,最后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如出台鼓励社会进行赞助智库的优惠政策,效仿美国的免税优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