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幸福感:幸福感研究新视角

2018-06-21单凌燕周堃

科教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流幸福感

单凌燕 周堃

摘 要 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后,Waterman等人又提出了实现幸福感这一全新的概念。在实现论思想基础上,经心流理论和人格展现理论两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实现幸福感的研究架构。实现幸福感的发展为针对“幸福”的研究打造了新的机遇,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分别反映了幸福感的不同层面,而三种幸福感的融合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 幸福感 实现论 心流 人格展现 实现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62

Realizing Happiness: A New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Happiness

SHAN Lingyan[1], ZHOU Kun[2]

([1] Zhe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03;

[2] Xiamen City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8)

Abstract Follow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aterman et al. proposed a new concept of happiness. On the basis of realization theory, through the two stages of theory of mind flow and personality presentation,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realizing happiness gradually formed. The development of happiness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happines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well-being and well-being refl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well-being, respectivel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well-being becomes important for future research trend.

Keywords happiness; realization; heart flow; personality show; realize happiness

自人類文明发端以来,对幸福的研究,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嬗变。幸福研究进入科学心理学语境中之后,就取得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方面是以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将幸福进行客观化分析,由此揭示其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将幸福概念推向大众,使幸福感逐渐为公众所接受。

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

现有的幸福感理论源自两种对于“幸福”的系统性的解释,一种是快乐论,关注人的主观积极体验,强调获得快乐是人生活的起因和目的,由其发展出的研究取向即主观幸福感。而另一种是实现论,它强调人特有的价值、人性和美德。Aristotle认为“通过完整地实现人特有的功能,从而达到人之至性至情,完成这样的活动才可称之为幸福。”

主观幸福感,是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当代幸福感理论体系。其评价范围由三种维度组成:生活满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而这三个维度又被划分成认知性层次和情感性层次。从形式上讲,它是一种基于直觉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积极感受,从内容上讲,它的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1]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半个世纪内,主观幸福感从平面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为完整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体系,并在20世纪主导了幸福感的研究走向。

心理幸福感,是以实现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幸福感理论体系。它关注的是对个体自我发展所存在的生命挑战、主观状态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积极行为机制。主要代表是Singer和Ryff所提出的心理幸福感六维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个体与“昌盛”有关的六方面的体验:[2]自主性、环境掌控、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意义、自我接受,六维模型主旨在于构建出以实现论为基础的幸福心理学体系,并以此作为测量与应用的标准尺度。

2 实现幸福感:当代心理学转型与建构

在实现论的影响下,一方面产生了心理幸福感理论模型,另一方面,激发了心流与人格展现学说,为实现幸福感诞生提供了研究基础。

心流概念是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对某一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能使其完全投入此项活动的情绪体验。就发生机制而言,心流强调个体与高水平的挑战相匹配的高能力状态间的平衡状态,对这种平衡状态的追求能够增进潜能发展的程度,而这正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心流体验的特征主要有:(1)对活动本身的体验成为内在动机;(2)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活动;(3)自我意识暂时丧失;(4)行动与意识相融合;(5)出现暂时性体验失真;(6)对当前的活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感;(7)具有即时反馈;(8)活动的挑战性与个体技能水平间的平衡;(9)明确的活动目标。[3]

在心流基础上,Waterman发展出人格展现学说,人格展现是指个体在从事日常活动时对自我的感受性程度,其内涵包括对自我的包容以及自我的统合,其中对自我的包容,从时间维度来说,是指个体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的接纳;从机体感知来说,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上优缺点的接纳;从整体人格来说,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方式和内在优缺点的接纳。由此Waterman推衍出,所谓的自我包容其实就是指个体扬弃了自我的价值立场,以一个“客观旁人”的角度对自我生活各个模块进行的评价;而所谓的自我统合则是个体将整体人格、机体感知和时间序列视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机整体,以这个有机整体为框架来引导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Waterman等人把人格展现划分为 6个维度:自我决定;挑战和能力的平衡;自我实现价值观;兴趣体验;心流体验;人格展现体验,[4]并将其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幸福感研究取向。上述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探讨“实现”的本质:Waterman以个体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务为起点,提出个体在全身心投入任务活动时产生“人格展现”体验。而Csikszentmihalyi从探讨任务难易度与个体能力水平之间的匹配入手,认为当个体的高能力水平和任务活动的高难度水平达到平衡时,就会产生所谓的“心流”体验。两者均为实现幸福感的诞生提供了学术基础。

从理论视野来说,人格展现最早是作为自我同一性中的一个独立变量出现的,后来则发展成诠释个体在活动中潜能发挥时所产生的积极体验的心理学概念。但其发展始终是在自我同一性的框架之内,并不能在其他心理学领域发挥影响。Waterman认为,实现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理论体系,蕴含了各种逻辑轨迹、价值取向和建构形式迥异的思想形态,但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1)个体对自我生活现状的价值评价;(2)个体对自我生活的展望与评估;(3)个体对自我生活中所要培育的优势部分和所要规避的劣势部分的觉知。

Waterman表述了实现幸福感的六个结构:(1)自我发现:个体在认识并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朝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奋斗;(2)潜能感知:个体对蕴藏在自身身上的优势部分的觉知和体会;(3)生活目的:个体基于廓清了自己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后,在意识中将需要转化为行动预先的目标与结果;(4)追求才智:由于体验实现幸福感所需要的高心理势能,需要个体充分进行践行加以完善自身各项心理官能;(5)活动投入:个体对自我投入某项活动的心理资源的觉知;(6)人格展现:一种基于在个体出现实现幸福感的同时所报告的主观体验,其形态与高峰体验(peak feeling)高度相似。

3 实现幸福感的新特征

3.1 实现幸福感:带来了幸福感研究的新景观

3.1.1 实现幸福感克服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缺陷

实现幸福感是指个体所能成功地认同、发展并利用他们自身的潜能并以此提高和完善其生活意义的程度。这是对“幸福”的全新解读。

(1)实现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但实现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一样,都十分重视对个体主观体验的考量。但是主观幸福感只专注于描述个体的正面(积极)的主观体验,却忽视了其心理机制的关注;而心理幸福感则在关注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之外,主要探索了个体通过追求自我实现时所需要的特质、环境和其他必要条件。

(2)实现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实现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虽哲学起源和研究內容一致,但两者在理论建构逻辑和研究取向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理论建构逻辑上,心理幸福感是发散的,并分为三种不同研究取向;而实现幸福感则在论述评价各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收敛,确立了“挖掘真实自我”为理论主线。在研究取向上,心理幸福感缺失了应用性和推广性,最终在发展上受到限制;而实现幸福感把人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既强调了活动特性又强调了积极特质在幸福体验中的重要性。

3.1.2 实现幸福感: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实现幸福感实质上是对幸福感概念体系的深化和拓展,将主观幸福感的静态性研究深化为动态性研究,将原有幸福感平面模型拓展成多层次多方向的立体模型。

3.1.3 实现幸福感:为幸福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从古希腊以来,学术研究就有“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之分。[5]工匠传统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学者传统关注的则是理论成果。幸福感乃至心理学研究都应该做到将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相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学术研究系统。

幸福感研究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最终也应回归人类社会生活。主观幸福感缺乏对积极情绪状态背后心理机制的解释;心理幸福感因其本身对个体主观体验的忽略,使其仅成为“学者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而实现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上述不足,使幸福感概念变得更具推广性和可理解性。

3.2 走向未来的幸福感研究

3.2.1 实现幸福感的崛起具有重大的意义

比较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框架和要素,实现幸福感的诞生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两者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对主观幸福感而言,实现幸福感进一步解释了积极体验和正面生活态度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对心理幸福感而言,实现幸福感将现实活动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兼顾了活动特性和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同时强化了对“幸福感”研究的力度,具备更高的可推广性。

3.2.2 幸福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型结构

当代心理学观点中,主观幸福感逐渐嬗变成为一种研究取向,与心理幸福感、实现幸福感等新兴的研究取向共存。当代幸福感研究不再将幸福视为平面结构,而是倾向于将其看作多层面、动态的立体结构。由此,不论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还是实现幸福感,其对于“幸福”的阐释和研究只能代表幸福感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表现形式。

3.2.3 幸福感的研究趋势必然是从分裂走向整合

对幸福感研究究其本质,仍然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体悟。所以,在当今幸福感研究派系林立,新说纷沓而至的表象上,更应该“存异而求同”。各个幸福感研究之间也认识到相互之间诸如概念、技术和目标上[6]存在整合和共进的可能性。所以,幸福感研究从分裂走向整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整个研究图景深入发展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20.

[2] 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 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210-217.

[4] 苗元江,胡亚琳,周堃.从快乐到实现:实现幸福感概观[J].广东社会科学,2011 (5):114-121.

[5][6] 梅森著,傅季重,胡寄南等译.自然科学史[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心流幸福感
PRIZONE 随行冰箱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用户体验视角下大学生线上会计学习获得感研究
画与话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再谈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
心流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