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冠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2018-06-21许俊英
许俊英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检测有利于降低接种异常反应发生风险, 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1]。鉴于此, 本文就2015~2016年山东冠县AEFI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为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山东冠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根据监测方案, 东冠县疾制中心对5 类AEFI病例接报后进行调查核实。
1.2 报告方式 根据监测方案, 须报告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异常反应。
1.3 AEFI调查诊断 由冠县疾控制中心对AEFI进行调查和因果关系评价。在接到报告后48 h内对除明确诊断为一般反应外的AEFI进行调查诊断, 怀疑与预防接种相关严重AEFI则聊城市疾控中心或申请省级疾控中心组织调查诊断。
1.4 数据分析 采用描述性方法AEFI分别特征及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5~2016年在冠县疾控接种次数(包括一类、二类疫苗)共903751剂次, 报告AEFI 58例, AFEI报告发生率为6.4/10万。58例AEFI中, 一般反应4例(6.9%), 异常反应53例(91.4%), 偶合反应1例(1.7%), 各年度AEFI分类及发生率情况, 见表1。
表1 2015~2016各年度AEFI分类及发生率情况(n)
2.2 AEFI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58例AEFI中, 男37例(63.8%), 女21例(36.2%);1岁以下39例(67.2%), 其中3月龄以下28例 , 1~2岁 14例 (24.1%), 2~8岁3例 (5.2%), 8岁以上2例 (3.4%)。
2.4 临床诊断及转归 在4例一般反应中:发热2例, 局部红肿、局部硬结各1例。53例异常反应中:主要为过敏性皮疹共报告36例(67.9%), 卡介苗淋巴结炎12例(22.6%),血管性水肿8例(15.1%)。无严重性不良反应, 无死亡, 均预后良好。
2.3 AEFI疫苗分布情况 接种疫苗种类共有16种, 其中有8种报告AEFI。58例AEFI中, 接种卡介苗占比最高为82.9%(48/58), AEFI发生率为482.3/10万;其次百白破(无细胞)疫苗、口服轮状活疫苗占比也较高。见表2。
表2 AEFI疫苗分布情况(n)
3 讨论
AEFI的发生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附加成分、接种对象、接种场所等多种因素有关[2]。因此, 我国于2008年开始建立AEFI 国家信息管理系统, 目的是及时发现AEFI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正确干预措施, 以确保疫苗接种安全[3]。
冠县近年来开展AEFI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不断完善。本文就2015~2016年的AEFI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为减少AEFI的发生及提高疫苗接种安全性提供帮助。本文选择2015~2016年2年的AEFI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两年来共有58例报告AEFI, 发生率为6.4/10万。这一个结果低于其他地区的AEFI监测结果[4], 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开展的AEFI监测属于被动监测, 所报告的AEFI均由受种者或监护人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在在接种时会或知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处理方法, 故若出现的反应较轻微通常不会告知接种门诊[5-7];另有部分一般反应未按照AEFI报告, 从而造成一般反应报告率较低。
从性别、年龄分布上看, 冠县的AEFI报告男性多于女性,这与 等报道相似;且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的儿童, 占67.2%,这可能是此年龄段儿童需接种疫苗种类及次数较多所致, 故应加强对1岁以内儿童进行重点监测。
从AEFI发生的类型看, 冠县58例AEFI中主要为异常反应, 共53例, 占91.4%, 而异常反应又以过敏性皮疹多见;所以AEFI临床预后均较好, 无严重不良反应, 无死亡现象发生。
从疫苗安全性看, 冠县AEFI发生率为6.4/10万, 发生率低于其他地区, 提示冠县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令人满意[8,9];58例AEFI中, 共涉及8种疫苗, 卡介苗的AEFI发生率及占比较高。对大多数异常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 说明在开展疫苗接种服务过程中, 遵循技术操作规范, 告知接种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以减轻家长或监护人的担心。
总之,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岗前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及操作规范程度, 加强接种前问诊和查体, 把握好接种禁忌,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处理小组, 及时发现AEFI并针对性处理, 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降低AEFI发生可能性。
[1] 龚琼宇, 赵智娴, 丁峥嵘.云南省2010~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 21(5):557-563.
[2] 叶莹, 史鲁斌, 李军, 等.河南省2009至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1(2):258-262.
[3] 原跃礼, 王三凤, 郭连霞.焦作市2010—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12):1603-1605.
[4] 陈敏, 丁筱竹.2010-2013年南京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江苏预防医学, 2015, 26(1):25-27.
[5] 姚开虎, 杨永弘.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评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1):1-4.
[6] 冯颖, 彭兴慧.2011—2015年北京市密云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 2017, 33(1):101-104.
[7] 刘海田, 邱德山, 王怡.2013-2015年潍坊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 45(4):47-52.
[8] 朱涛英, 栾荣生, 鲁斌, 等.成都市武侯区2011-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6):684-688.
[9] 叶家楷, 李克莉, 许涤沙, 等.中国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7(5):48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