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探索
2018-06-20郭晓红
郭晓红
摘 要:以往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存在主体单一、方法单一、内容单一、反馈单一的弊端。唯有注重过程评价,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交互进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反馈,强化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共同参与,才可构建以学为本、丰富完善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业评价;过程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50-03
教育评价作为教研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重视,它对课程的贯彻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观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需要,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一、传统学业水平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
学业水平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标准, 借助有效的手段和技术,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和对学习过程中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为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实证依据。传统的学生评价主体过分单一,大多是主管教育的机构、学校或老师,学生被限定为评价标的。这种评价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评价主体“错位”,不仅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也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作用,无法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水平。
(二)评价方法单一
以往评价过程中,评价的视角狭窄,考试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是学生的命根。”这种分数评价观,是通过强调分数、重视排名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以考试成绩进行好坏甄别。有些学校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排名,来进行分班教学,进行优劣划分。只强调学生考卷成绩的比较,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评价内容单一
有学者总结:“校内评价活动受制于校外评价——以高考、中考等为主的考试。”受到教育体制影响,考试成绩或者说智力评价变成了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这种智力评价内容单一,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和个性特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甚至忽略了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学教育以及劳动技能教育。
(四)评价反馈单一
评价结果的反馈关乎评价功能的实现,是最终且尤为重要的环节。以往学生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选拔,只片面分析成绩而缺乏全方面考察,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考量。这种以“选拔”为目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容易忽略学生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促进功能,无法将评价意义落到实处。
二、目前学业水平评价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过时教育制度的影响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式,考试的确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它在社会选拔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中考、高考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使得教学评价方式形式单一、制度固定,更引发教学质量局限、师生自由发挥空间狭小等多种弊端。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为应付考试,频繁进行应试训练,忽视学生德育、体育等全面发展,进一步造成了教学评价的单一性。
(二)“教师为核心”评价模式的限制
尽管教学理念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将老师、学生、家长都纳入评价体系中,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以学校、教师为主,并未充分发挥学生和家长的作用。“以老师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易引发学生和家长的无所适从。过度依赖老师,学生和家长仅作为配角参与学习实践,忽略了其重要作用。家长只在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或违反学校规定的情况下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谈,而不是从日常学习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落后的评价体系和家庭观念影响下,学生将自己全部精力花费在提升卷面得分上,缺乏自主意识,机械地听从学校、老师的安排,这样的评价无法对学生的成长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三)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机制的保障
由于书面考试的单一评价模式造成了“唯分数论”的格局,所以学生评价在结果上过度依赖考試成绩,评价模式单一,使得教育评价视野变成井底之蛙,阻碍着教育评价的发展。教学评价实践存在滞后性,仍然以应试教育的定向思维出发,将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一分为二,以考试成绩为本质核心,形式化的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除了加重学生负担,并未起到良好的监督评判作用。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使得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本身相违背,学生综合考核并未落到实处。
(四)忽视学业考核结果的反馈应用
现实教育评价中,升学率犹如关乎学校发展的“经济基础”,而素质教育则是“上层建筑”。尽管在教学实践中已倡导学业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然而受限于升学率的对比,终结性考查始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措施。而过程性评价不仅受到关注较少,且无疑会加重教师工作量,于是便能免则免,仅以分数论英雄。学生家长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甚至牺牲学生素质教育而固执于备考补习,忽视学生成绩外的个性发展。这种评价模式注重结果,轻视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评价学生的真实的学业水平。
三、学业水平评价的改革对策
(一)树立科学评价观,摒除“分数至上”理念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成绩已不是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的同时,以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为导向,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为着力点,为传统评价模式注入新活力。科学的评价观念以人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考试是一种检测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评价学生好坏更要从全方位着手,促进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二)明确评价目的,实现双向促进
教学评价的目的,应当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求同存异,达到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发展,并创造百花齐放的创新局面。教学过程明确目标,尊重學生个性,立足提升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以提高学习能力为抓手,将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同时实现以评价制度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学习成果;以教学实践优化评价模式,丰富评价制度,实现双向促进。
(三)针对学生特点,丰富评价模式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中指出“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同时“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切实优化评价形式,按照课程内容特点、学生个性,选择合理、科学的考试方式和丰富的评价方式。比如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打破“一卷定终身”的格局,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四)紧扣时代脉搏,创新评价体系
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学生评价方式。坚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学生创新精神,评价模式更是从全局出发,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知识,书本中的内容,提倡开放性考核,鼓励创造型思维。因材施教的同时做到因材施考,命题过程突出个人能力考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发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权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改革是党和国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它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的成败。评价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唯有注重过程评价,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交互进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反馈,强化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共同参与,才可构建以学为本、丰富完善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中正.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A].华东政法大学,2012.
[2]温佩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研究[A].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胡 进.学科学业成就水平的研制与思考[A].学校管理与发展,2014.
[4]赵春萍.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A].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