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创建高效地理课堂

2018-06-20高春梅

关键词:笔者素养语言

高春梅

摘 要: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地理教学语言,采取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从而适应课程改革步伐。

关键词:地理学科素养;兴趣;地理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13-03

2017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河北省将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教师必须创建高效地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前提。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整合教学资源,聚焦课堂教学,做一个“成长发展型”的教师。

一、以热爱传递热爱,用精心打造精彩

高效地理课堂,是效率和效益和谐统一,是知识与学科素养的高效融合。以往教师常会感到自己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辛苦备课、讲课、批阅作业,可学生成绩与能力都没有提升——教学低效就会让教师逐渐失去动力。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主因。有的教师总是认为智慧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获得,于是以繁复的灌输试图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敞口容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应试教育理念下,功利的分数观毁掉了宝贵的好奇心;然而我们每个人能真的把一件事做好,最终不是源于功利,而是热爱。教师自己热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教师自己坚信的道理才能让学生接受。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打造,以情教书,用心备课,才能达到“东鲁春风吾与点”的教学境界,才能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不竭动力。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尝试过很多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如《水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笔者以所在学校地理组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宣化母亲河——洋河案例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让学生为洋河设计环保标志,形成关注地方地理问题的意识;讲授《农业区位条件》时,笔者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我的农场”;组织开展“笔绘世界,图说地理”知识树绘图比赛——一幅幅精彩的作品,使笔者惊叹于学生的智慧。同时,笔者也不禁反思,是不是不合理的教学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还指导学生制作水火箭和日晷,利用大型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相等。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大胆尝试学生自主讲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这些教学活动的尝试,让笔者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教师在教,也在学,在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以科学点燃智慧,用艺术点亮生命

地承千古文明,理蘊万世精华,地理亦文亦理。地理教学语言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交流、对话、互动中引起思想共鸣与思维碰撞的生成过程。在课堂,教师的职业语言高于社会文明水平,要通过“精密代码”式的科学语言准确传递地理认知规律。例如在讲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时差问题”时,涉及时刻、时间、时期三个概念,平时生活中很少涉及到时刻,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时间和日期。但教师在讲这部分时,就必须严格区别使用: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区时相差24小时,日期相差一天。科学的语言源于严谨的思维,教师必须用思维的精度提高语言的精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艺术活动。德国教育家惠更斯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018年1月31日,天空上演超级蓝血月全食天文奇观,之后笔者和学生分享观测照片,讲解形成原理,并以月寄情:“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愿你脚踏实地,也愿你仰望星空,愿我们都是那个终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在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后,笔者给学生解读美食中的地理:“那小小的青瓷花碗里,有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一蔬一饭,皆是自然馈赠,凝结地域精华。”

地理教学语言无论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的,其表达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用充满“地理味”的板书、板图、板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地理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关注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改革,将Focusky新型多媒体技术、微课等引入地理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教师用地理思维导图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同时,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绝非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表达,合作与讨论的机会,对地理问题展开辩论;教师鼓励学生创作地理诗歌。地理教学语言的追求和提炼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只有钻研地理教学语言的特征,精于思考,勤于推敲,才能不断升华,自成一格。

三、以读书充实知识,用思考提升品位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更迭的时代,学生的头脑在变,课标、教材也在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能因为每天都在备课、上课、看教材、看教参,繁忙加懒惰,使自己少了读书的时间。教师是最不能脱离阅读的人。笔者加入河北省名师汪清工作室以来,读书便成为了一门必修课,《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育方法学》《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一条条必读书目,让自己越读越感到知识贫乏,越读越激发了对读书的渴望,只有读得进才能说得出。同时网络、微信、微博传播的奇闻轶事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例如笔者和学生在课前一分钟里分享了极寒天气的出现,连北纬41度的宣化夜间最低气温也达到-20℃;撒哈拉沙漠都下雪了;雪中莫斯科红场仿佛一个童话梦境;西伯拉亚近日却连降黑雪;“中国最冷小镇”呼中,最低气温下降至-47.6℃,极寒超漠河,上演铁皮煎冰蛋,泡面变冰川……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当一名学生发现思考的乐趣时,当他开始有理性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会有充实的内心,会有对探索的热爱,这样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在讲解水循环过程时,笔者和学生合作完成了实验装置,并将实验过程拍成视频。课上通过实验观察,层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水循环原理这一宏观抽象的地理知识,有了具体而又深刻的理解。电影《七十七天》中有一个课堂实验原理相似的情节:主人公面对缺水,在荒漠中试图采用蒸馏取水法获得水。可是他最终却没有获得一滴水,笔者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快速答出因为蒸发需要的首要条件是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这部影片震撼我们的不仅是一帧帧羌塘惊艳绝美的地理风光,还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看到无人之境中的绝色风光。笔者深切体会到教育教学的方式不能仅仅依赖课本,教师应该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课后反思过程中笔者常常进一步思考:利用乡土地理并结合地理实验这种模式,是否需要频繁尝试?如何能对地理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创新?我们能不能尝试让学生融入到地理实验的过程与创造,真正通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这都是值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育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不变的是教育规律,不变的是教育初心。面对时代新挑战,我们每位教师上下求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定能打造更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

猜你喜欢

笔者素养语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