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植物激素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8-06-19孙亚莉李梦露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种子休眠鸢尾发芽势

张 洁,孙亚莉,李梦露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鸢尾科鸢尾属,地下具短而粗的根状茎,坚硬匍匐多节,节间短,为浅黄色。鸢尾以其花朵大、花色艳丽、花型奇特而极具观赏价值,在园林植物造景和城市绿化美化中备受青睐。但鸢尾种子自然萌发缓慢,周期长,发芽率低,限制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为育种工作带来困难。关于鸢尾种子休眠的原因[1-9]已有许多报道,种皮限制是某些鸢尾属植物种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10],使用植物激素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已有广泛的报道[11-24]。

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的 IAA,NAA,2,4-D,GA3分别处理鸢尾种子,探讨外源植物激素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以期为批量生产鸢尾种苗和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鸢尾种子采自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校园。

1.2 试验设计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 IAA,NAA,2,4-D,GA3分别浸泡种子,IAA 设 4×10-2,4×10-3,4×10-4,4×10-5,4×10-6g/L 共 5 个处理,NAA 设 1×10-2,1×10-3,1×10-4,1×10-5,1×10-6g/L 共 5 个处理,2,4-D设 4×10-3,4×10-4,4×10-5,4×10-6,4×10-7g/L 共5 个处理,GA3设 0.40,0.30,0.20,0.10,0.05 g/L 共5个处理,共计20个处理,同时以用蒸馏水浸泡的种子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处理种子50粒。选取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为黑紫色的种子,在30%H2O2溶液中浸泡30 min消毒,蒸馏水冲洗4~5次后浸种24 h。浸种完成后,将种子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剥去种皮,播种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上铺2层滤纸,然后将处理过的种子放置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在种子上铺3层纱布,再在培养皿中倒入蒸馏水,使得蒸馏水刚好浸湿纱布。温度25℃,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每天定时为种子浇水一次,保持滤纸及种子上面纱布处于湿润状态。有明显的露白则认定为发芽。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统计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式中,n为种子正常发芽粒数;N为供试种子粒数;A为发芽种子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总数。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处理,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R检验法比较处理间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IAA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1可知,IAA质量浓度为4×10-6g/L时,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2.3,40.8百分点。随着IAA浓度的升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降低,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当质量浓度大于4×10-4g/L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生长素IAA有利于种子发芽,高浓度的IAA会抑制种子发芽。本试验中,4×10-6g/L是IAA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但是随着IAA浓度继续降低,对鸢尾种子的萌发是否仍然起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试验。

表1 不同浓度IAA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NAA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表2 不同浓度NAA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NAA质量浓度在1×10-2g/L时,去皮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57.1,53.8百分点。随着NAA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提高,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低浓度的NAA对鸢尾种子萌发表现为抑制作用,当NAA浓度继续提高是否对鸢尾种子萌发仍然起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 2,4-D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当2,4-D质量浓度为4×10-5g/L时,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高于对照49.4,44.6百分点。随着2,4-D质量浓度提高,鸢尾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极显著低于对照;当2,4-D质量浓度降低到4×10-7g/L时,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发芽率显著低于对照,发芽势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可见,4×10-5g/L是2,4-D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

表3 不同浓度2,4-D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GA3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GA3具有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作用,当质量浓度为0.1 g/L时,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56.5,51.9百分点。可见,0.1 g/L是GA3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

表4 不同浓度GA3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4种激素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表5 4种激素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经质量浓度为1×10-2g/L的NAA浸种处理,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与0.1 g/L GA3处理组无显著差异,与质量浓度为4×10-6g/L的IAA处理组和质量浓度为4×10-5g/L的2,4-D处理组存在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4种植物激素均可促进鸢尾种子萌发,且浓度不同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有最适处理浓度,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可提高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从而提高育苗的效率。试验表明,从发芽率、发芽势指标来看,效果由好到差依次是NAA,GA3,2,4-D,IAA。在批量生产鸢尾种苗和育种工作中,推荐使用1×10-2g/L的NAA或0.1 g/L GA3对鸢尾种子进行24 h浸种处理,去皮鸢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率比自然状态下有大幅提高。

[1]肖月娥,俞新平,胡永红,等.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J].种子,2008,27(2):18-20.

[2]刁晓华,高亦珂.四种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和萌发研究 [J].种子,2006,25(4):41-44.

[3]郭瑛,高亦珂.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原因及提高萌发率方法综述[J].种子,2006,25(2):42-45.

[4]赵文琦,季兰.种子休眠与解除机理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3):477-481.

[5]伍碧华,颜济,周永红.种皮对扁竹兰鸢尾(Iris confuse)及其杂种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16(3):337-340.

[6]卢明艳,杜研,毕晓颖.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7,37(9):1823-1830.

[7]路覃坦,张金政,孙国峰,等.四种国产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类型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2):130-137.

[8]郭晋燕,张金政,孙国峰,等.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6,33(5):1149-1156.

[9]李苗,魏耀峰,宋玉霞,等.两种鸢尾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2):80-83.

[10]沈云光,管开云,王仲朗,等.四种国产鸢尾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2005,24(12):21-25.

[11]呼凤兰,王晓晶,褚盼盼.几种植物激素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J].种子,2016,35(3):42-44.

[12]苟志辉,黄川腾,林玲,等.4种激素对油丹种子发芽的影响[J].热带林业,2017,45(1):4-6.

[13]刘建利.7种激素对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113-117.

[14]王非,王金侠,李强,等.GA3和IAA处理对4种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31(4):672-676.

[15]张燕,金伟.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马蔺种子对发芽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266-268.

[16]孙强,龙作义,李红莉,等.不同植物外源激素处理对蓝靛果忍冬种子萌发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7,42(2):22-24.

[17]胡小京,刘进平,涂能惠,等.萘乙酸对洋桔梗种子发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35-17936.

[18]陈博雯,刘海龙,陈晓明,等.2个油茶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生理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8):840-843.

[19]于敏,徐恒,张华,等.植物激素在种子休眠与萌发中的调控机制[J].植物生理学报,2016,52(5):599-606.

[20]于晓丹,毛培胜.激素对草本植物种子休眠、萌发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31(1):150-160.

[21]王婉婉,季静,王罡,等.植物激素在月季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29-31.

[22]傅宝春,薄伟.黄菖蒲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273-1276.

[23]胡映泉.3种不同试剂处理对木槿种子发芽的影响 [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95-98.

[24]李鲜花,张颖,罗彩云.低温层积处理对北京丁香种子萌发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3):277-279.

猜你喜欢

种子休眠鸢尾发芽势
野鸢尾
鸢尾,只绽放一天的彩虹女神
NaOH处理打破紫椴种子休眠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5种草坪草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鸢尾素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5种植物激素对黑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耐旱耐盐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因子分析初报
科学家揭示乙烯调控种子休眠新机制
种子发芽势对作物田间出苗率的重要性分析
鸢尾苷元在兔体内的药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