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品回流清早期 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
2018-06-19张敏
文/张敏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直到宣德年间,缂丝才被允许用于织造龙袍礼服,但不是每位皇帝都能享用缂丝。这件清早期的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不仅代表了清早期的织法,且无损伤保存完好非常少见。
藏地传入,流失国外,如今这件藏品终于从海外流回。而收藏人刘嫕叔父的家国情怀也得夙愿。
清早期 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 幅宽140cm ,长234cm,重980克,双面缂丝加黄金织入 现于个人收藏此清早期缂丝织金陀罗尼经被,双层通体颜色为清早期清帝御用之正黄色。尺幅长宽、缂丝织金,依清皇宗室祖制祖规,较乾隆御用缂丝绒陀罗尼经被偏大。(清乾隆帝御用缂丝绒陀罗尼经,长2米、宽1.38米,呈古铜色,缂丝绒:藏羚羊绒、獐子绒、真丝混合缂丝)
朝野民间无人亲见
“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它的面积跟现在的双人被差不多。一件织品一个人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加上它的文物价值,可谓无价之宝。
这件经被所用的缂丝织金缀云锦纹法,是明朝皇室御用特有的纺织技艺,这种技艺一直延续到满清入关。在元、明、清三代均被皇家垄断,到雍正年间,因江宁织造府事件,此种技艺已流散失传。
现在,仅在文献中可以找到这种经被的制作规制,包括布经、颜色、纹饰、织法、祖制要求,且真正看到过这件陀罗尼经被的人,除了皇室宗亲、经被加持经咒的国师、参与织造的绣娘外,朝野民间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
这件清早期的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巅峰成就,是御用的丝织圣品。
“一寸缂丝一寸金”
织造如此大尺幅的缂丝织金经被,是一项极繁琐耗时的工艺,一般需要先按照图形画稿,缂丝的师傅将画稿衬在生丝的经线下,绘图通过毫笔尖,根据图形,按照原稿图色,进行搭配,每一个过渡变化都需要不停的变换小梭。
缂丝因为织造方法的特点,完成时就是双面织品,一般一个熟练的缂丝师傅,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缂丝,遇到细腻变化要求高,纹理复杂的时候,情况更甚。
藏地传入
陀罗尼经被的应用,据慧律法师讲,开始于明代。
当时,密宗盛行于世,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其布局犹似密宗之坛场,因集咒之广,亦可说是陀罗尼之《藏经》,倘经加持,则其效力更不可思议。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说,此被“由藏地传入,但知于前清时代。
此陀罗尼经被上所印的各种咒语,多达72种,集咒语之大成。因一一咒,各有无边功德妙用,今广集诸咒于一处,其功德效用更难言说。
绝世孤品!不可能再有织金陀罗尼经被了
这是满清第一床皇帝陀罗尼经被,经康熙时的国师章嘉活佛加持。江宁织造府被灭满门后,这项织金绝技后来就失传了。
作为第一大尺寸的慈禧珍珠陀罗尼经被已经破损不堪,当代缂丝专家曾试图抢救修复,到现在也没修复出来。而第二大尺寸的,就是这床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说:“经被真正能够保存这么完整的极少,它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存世价值。”
“这床经被上的汉文、莲花到梵文,经纬度针织非常细腻,非常精确,并且无损伤,保存完好,这是很少见的,所以这床陀罗尼经被,它能够代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经被的理念,通过经被上汉文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它希望盖这床经被的人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人,是有权威和地位的人。”张淑芬说。
海外回流,重归故里
这件康熙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现于刘嫕个人收藏。
刘嫕的叔父是一位从事干细胞领域研究的学术人员,同时也热爱收藏艺术品。这件经被购于刘嫕叔父早年治疗过的一位英国老妇人,这位喜欢中国丝织刺绣品的英国贵族老夫人,年轻时玩桥牌赢得了此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
刘嫕的叔父临终前将生前一部分收藏品(包括这件经被)交托于刘嫕,嘱咐其带回中国。现在,这件藏品也回到了它的故土。
从被皇室垄断到流失国外,这床经被始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今天,我们终于一睹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