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血管周细胞瘤CT及MRI表现1例报告
2018-06-19章辉庆刘海燕邱晓晖刘艺超
章辉庆 刘海燕 邱晓晖 刘艺超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1岁,主诉“腰痛伴右下肢疼痛6年,加重1周”于2016年1月20日入住我院。患者自述于2010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后减轻,休息后加重,夜间痛明显,未予特殊治疗。发病时神志清,精神可,大小便正常,饮食可,睡眠欠佳,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入院检查:体温 36.8℃,心率 89次/分,呼吸 18次/分,血压 133/82 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检查:双下肢活动感觉良好,肌力约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跟腱反射正常,双侧膝阵挛、踝阵挛未引出。双下肢直腿抬高及加强实验(-);双下肢股神经牵拉实验(+),拾物实验(-)。辅助检查: CT检查可见L1椎体水平椎管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并沿L1/2右侧椎间孔向外生长,相邻右侧椎间孔扩大、骨质吸收(见图1);MRI检查可见病变T2WI呈欠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相邻蛛网膜腔扩大,病灶呈跨椎管内外生长,呈分叶状,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见图2)。
注:1a为CT横轴位;1b为多平面重建冠状位,L1水平椎管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并沿L1/2右侧椎间孔向外生长(箭头所示),相邻右侧椎间孔扩大、骨质吸收
注:2a为平扫T2WI矢状位,2b为T1WI冠状位压脂增强,MRI示病变呈长T2欠均匀信号,呈分叶状,病灶呈沿硬脊膜内外生长,增强后明显强化(箭头所示)。
初步诊断:L1水平椎管内占位(血管周细胞瘤可能)。完善实验室等相关检查,于2016年1月27日在麻醉下行L1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外肿瘤摘除术+L1/2椎间隙植骨融合、T12/L1后外侧植骨融合+T12、L2钉棒内固定术。送检灰红色不规则瘤体,病理诊断:(椎管)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
2 讨论
HP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毛细血管上的Zimmerman外皮细胞,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皮肤和肌肉骨骼系统多见,而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很少见,约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极少数发生于椎管内[3]。椎管内HPC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脊髓与神经根受压症状,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3]。本例表现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的神经根受压症状,予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
结合相关文献[4-5]复习,HPC影像学表现为椎管内外生长、呈分叶状、跨硬脊膜内外、强化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及血管影,病灶周围明显扩张血管影较少[4],“硬脊膜尾征”亦较少。本例CT显示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见图1a),椎间隙扩大,多平面重建更好显示病变跨椎管内外(见图1b)。本例MRI扫描病变在 T1WI上呈等信号,在 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呈分叶状、不规则;增强扫描时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见图2);MRI清晰显示病变跨硬脊膜内外生长,相邻蛛网膜腔增宽,骨质破坏不明显。本例通过CT、MRI征象分析,基本符合HPC的诊断。
鉴别诊断:HPC应与椎管内脊膜瘤、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血管母细胞瘤等鉴别。脊膜瘤以胸段椎管腹侧多见,信号偏低,“硬脊膜尾征”多见,一般不沿椎间孔生长;神经鞘瘤与HPC生长方式相似,但神经鞘瘤囊变多见,无明显分叶,无流空血管影;副神经节瘤及血管母细胞瘤强化明显,周围可见扩张流空血管影,一般不沿椎间孔生长等。
综上所述,当发现椎管内外生长、呈分叶状、跨硬脊膜内外、强化明显、“硬脊膜尾征”不明显的肿块,应考虑椎管HPC。
[1] JOSEPH J T, LISLE D K, JACOBV L B.et al. NF2 gene
analysis distinguishes hemangiopericytoma from meningioma [J].Am J Pathol, 1995,147(5):1450-1455.
[2] BASTIN K T.MEHTA M P.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defining the role for radiation therapy[J].J Neuro oncol,1992,14(3):277-287.
[3] 邬迎喜,薛亚飞,赵天智,等.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血管周细胞瘤 1 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6,21(4):178-179.
[4] 祁佩红,李四保,郑红伟,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27-31.
[5] 赵君,周俊林,董驰.颈段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