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8-06-15马娟花
马娟花
摘 要:教育实习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起着过度的间接作用,教育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帮助学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的缺陷并加以改正,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向教育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实习现状,在高校教育、实习学校以及实习生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在学生的教师素质方面予以加强,在调整教学体系与规范实习制度两方面同时着手,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教育实习不仅可以使高校检测自身的教学质量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但教育实习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旦有所纰漏,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进程。为此本文将简单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对应的措施。
一 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角度
高校院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实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校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在现阶段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迅速发展的状况下,教学依旧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输,缺少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难以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当代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生很难将在高校学习到的理论与只是模式应用于实习过程,导致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不流畅。
其次高校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平衡,教师的数量十分短缺,直接导致实习生所接受的指导很不全面,影响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
(二)实习学校角度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由于担心实习生的实力不高以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对高校所输送的实习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疑虑,接收思政教育实习生的积极性很低,对思政教育专业实习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接受了思政实习生,但又在实习条件或内容方面做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实习生无法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因而也就得不到全面的锻炼与学习,使实习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
(三)实习生角度
很多实习生在去实习前,对要实习的学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了解很不充分,对实习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情况缺乏认知与分析,导致實习的初期阶段很难适应。其次由于在高校只学习了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锻炼,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应对一些突发状况,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迅速结合,严重缺乏临场的应变能力,在思政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面临种种困难,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二 解决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对策
(一)调节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防止课程与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相分离,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将课程内容融合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教育实习打下基础,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途径,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做到临场不慌有效应对,以适应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规范教育实习制度
作为教育实习基地的实习院校,应适当延长实习的阶段,给予学生充分磨练教学技能,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同时可实习学校可针对到校实习生出台相关的实习管理办法,对实习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并予以指导,实习学校应与高校积极主动的进行对接协调等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实习过程规范化,在实习结束时对实习生依次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系统,指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和可继续保持的优势,评价的内容要结合方方面面做出有力的分析,帮助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
(三)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应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涵养,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说,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要,培养自身的高度教学责任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身于教学事业,时刻秉持严于律己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学生应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加以融合,广泛的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相关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并将理论知识积极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以够强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去支撑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最后学生要大力加强自身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提升实践素质,养成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在实习前加以弥补,使得教学实习质量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 结语
高校教育对于学生在走出校门进行实习实训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高校与实习院校联合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实习生也要在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的教育实习能力,只有三方携手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全站,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