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 促中小学英语无瑕衔接
2018-06-15李改红
李改红
摘 要:课堂教学习惯对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而言十分重要,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教学的重要模块,學好英语对学生的前途和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六年级的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尽心尽责,还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中小学英语衔接就是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小学六年级教师身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和日常总结,从记忆、阅读和口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
现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经过三年的教学,笔者与学生之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默契,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学节奏,笔者也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但是学生必定要成长,走出小学,进入中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更高年级的知识和新英语教师时,依然能够从容不迫,轻轻松松地学习英语呢?究其根本,就是提升学生的全方面能力。
一 注重实际应用,加强单词语句记忆
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学教师结合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以及中学英语的知识,创新教学形式,适当地拓展可见知识面,拓展内容即为中学英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记忆,但是一定要让学生留下一点印象。其次,中文语法和英文的语法性差异不仅体现在小学,中学也极为普遍,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很难找到适宜的语言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简单的单词、句子、短语相辅相成的教学,促进他们进行相互的记忆,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时,笔者会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地学生进行组别的划分,并给每个小组都指定一个对话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开始进行自由的对话。同时,在学生的对话练习中,笔者还会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说错话,要有信心。如此,通过实际应用教学,就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语句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指导阅读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课本中的句型和语法都比较简单,中学的文章语法增加了很多,为了使学生在步入中学时学习起来更加容易,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会偶尔找一些课外的素材,既能温习小学单词、句型以及语法,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对新语法句型的阅读,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阅读过程考验的不单纯是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词汇量的提升意义不大,他们才刚刚接触英语,在有限词汇量内,反复巩固语法和阅读能力才是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者不能理解的句型,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就会停止阅读,然后查该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这对阅读效率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运用“跳读”的方法,即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者短语,先做标记,然后继续往下阅读,阅读完以后在整体学习知识盲区中的单词和短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之一。其次是引导学生“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的前提下,进行咬文嚼字。哪些单词和句型是我们刚刚学习到的?哪种句型是我们刚刚接触到的?哪些单词和句型我们从来没见过?在精读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做标记,标记哪些是疑问句、哪些是陈述句等等,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如此,学生就能充分地掌握阅读的基本要素,并且能很好地进行阅读,进而就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设计口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共同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写作,其二就是口语。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作为唯一的国际语言,在社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定期开展口语活动成为了笔者的常用法宝。不管是在教室中上课,还是在室外的拓展课,口语活动都能发挥其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口语能力。其次,口语活动需要设定一定的拓展性,比如话题可以由学生自己制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此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口语游戏活动,将你画我猜的游戏进行改版,即学生A用英语提问,学生B看着提示牌进行表演和解释。这个活动可以多组学生同时进行,互不影响,所以可以切实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要理解英语学科对于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积极的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的改进英语课堂教学,不断的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总体效能,为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凌菲.浅谈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J].黑河教育,2019(09):18-19.
[2]岳明珠.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