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瓶颈与突破机制研究

2018-06-15蔡中兴尹明柴

职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制约因素

蔡中兴 尹明柴

摘 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人才战略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路径依赖。作为一项基于历史、顺应时代、期待突破、实现跨越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全面准确界定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深入把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产教深度融合不足、中高职衔接不畅等方面的瓶颈,迫切需要从经费投入、教育治理、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等方面锐意进取,建构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约因素;突破机制

作者简介:蔡中兴(1981-),男,广东阳江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探索与职业核心能力;尹明柴(1981-),男,辽宁锦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编号:2017GZMZYB47),主持人:尹明柴;2016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编号:1201620663),主持人:尹明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139-05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各行各业对职业化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升级,亟需职业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真正体现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可见,人才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向,围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如何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增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中高职衔接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在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尚无权威部门发布或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然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诠释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走向。2002年8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首次提及,继而,围绕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命题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0年7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层面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建设定位仍然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014年之后,在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中,建设目标都指向于“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职业教育体系”。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社会价值取向,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根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通过大力改革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中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转向,达到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目标。第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改革目标导向,以建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教与普教的衔接、协调发展,通过中高职顶层设计,制定一体化发展方案,推动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衔接、升学通道贯通、专业目录对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连贯衔接。第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价值理性,以终身教育为核心理念,强调受教育者的终身成长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健全“综合素质+一技之长”、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现代学徒制等考试招生办法,实现招生考试的多样化,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第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坚持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办学主体上,还是从办学方针上,现代职业教育都应该彰显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能确保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实现多元合作,才能彰显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一体化、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逻辑语境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一般性,又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发展现实的特殊性,是一个集时间(现代)、空间(本土)、属性(职教)和本质(育人)于一身的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是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合作、学校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合乎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是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创新,具有时代性、独特性、系统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时代性。时代性不仅与时间有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必须与现代产业发展密切对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性是由中国产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就体现在如何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具体来说,就是职业教育如何确保其所教育的社会成员保持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迁移性、前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

其次,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体现。所谓“独特”,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既在于与普通教育的对比中体现,也在于与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对比中展现。近年来,广东省高职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超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与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3]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分不开的,让高职学生具备“综合素质+一技之长”就是职业教育办学层面的独特性和优势性。国外职业教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但在教育方向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特殊性,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不断创新,探索建立与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走向保持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最后,系统性。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属概念(上位概念)是教育体系,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特征,以表示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的教育结构系统的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从系统论的维度深入探索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双向互动规律和微观层面自身内在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包括途径和方法等,使职业教育具有内部有序性和外部流动性,才能实现内外部要素的自由流动。从内部有序性来看,就是要建设一个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化办学道路;从外部流动性来看,就是要保持职业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机构之间的充分沟通、合作和交流,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的倾斜,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办学环境,走出一条社会化多主体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亟需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人才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直接相关。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包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年)等政策,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针、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但是,現有约束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多重困境制约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绩效,其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不容忽视,不仅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个建成”伟大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与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36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然而,全国只有1200所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仅占全国职业院校总量9%左右,意味着国家层面投入的优质资源相对过少,相比较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985”、“211”院校动辄就上亿的投入力度,让职业学校办学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事实上,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办学成本的2.64倍,但在人才培养投入成本上却没能得到体现,普通高中生为2398元,中职生为2836元[4]。投入决定产出,我国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不足,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低位徘徊。同时,一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能力不足,导致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很难满足学生系统成才和多样化成才的发展需求,客观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是指现在的体制机制无法对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有效的促动作用。无疑,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机制来举办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走向,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人才培养类型,然而,围绕市场经济规律来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却并未形成,部门之间管理体制对接不畅,“行政化”干涉的影子却随处可见。比如,教育部和人社部都是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教育部为学生发放学历证书,人社部则为学生发放职业证书,从市场的有效性来看,两者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衔接,以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实际情形中,二者的职业教育资源管理基本上互不相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处于分散的局面。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高职抑或是中职的教育管理权都属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非高等教育司,客观上将高职教育拒在高等教育门外,但是实际上应将其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可见,职业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不足

职业教育是以“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为基本导向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核心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从现实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多停留在形式和表层,操作层面上的相应机制却并未形成[5]。从校企合作来看,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职业院校非常热衷,但往往是“热脸”贴在企业的“冷屁股”上,这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无论是学生抑或教师的企业实践都将影响其正常的运转,在相关利益驱动机制缺失的情形下,企业的积极性势必不高。从产教融合来看,当前我国有7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但如何把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集团教学科研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匹配、教学模式与人才发展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匹配、教学载体与职业环境对接、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匹配、教学成果与技术进步转化,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的改革探索还不够。

(四)中高职有效衔接存在问题

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力度和培养质量的现实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我国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现状来看,不容乐观。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高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意味着中职教育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而高职教育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提出更多要求,体现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依存度不足、“各自为战”的境况[6]。其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主要表现在中高职在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制定、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的情况,尤其是在技能型课程的授课上,区别不明显,以致于一些中职学生进行高职阶段学习之后,发现实践教学的内容几乎和中职一样,有些实践课程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有特色,无法凸显层次性教育。最后,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中职学校往往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半社会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当一些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之后难以适应高职的宽松环境,出现逃课、迟到、抵触管理等诸多问题。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机制选择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技术性问题,但实质上都是体制性问题,体制问题影响全局。对此,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视角出发,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途径,不断形成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来看,包括德国、瑞士、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民心基础,即国家内部80%的民众都支持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无疑,德国制造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正确的政策和充足的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具备三个双元支撑系统,包括两个法律支撑系统、两个服务支撑系统和两个管理与评价支撑系统,这些系统的建构,与政府层面上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息息相关,才形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世界模式”[7]。对此,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把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将“初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中体现,在生源上坚持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相结合,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投入力度,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生均拨款标准,确保职业教育投入费用不低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不低于同类普通院校标准,增加中职学生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不低于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80%,改善办学条件。此外,推动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给予教师每年6000元教育培养经费,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帮助其成长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使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硬件更硬,软件更软”,为职业教育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教育治理,实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场化建构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在于治理理念落后于治理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规制型”管理的流弊,以致于职业教育市场主体被压抑,职业教育市场能量未能得到释放。对此,盘活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根本之策在于建构“市场型”教育治理体系。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产业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规避以往管得“过多过宽”的问题,逐步实现职业教育“权力”下放或归还于市场,让市场来充当“裁判员”角色。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市场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职业教育治理的市场化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在产业发展和企业治理已经进行市场化阶段的时候,职业教育也必然要对接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的根本性调节作用,才能确保职业院校治理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的关键性问题。此外,要着力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部与人社部的管理范围、管理权限,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教育部与人社部在管理工作中形成合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顺势而为、顺时而动,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形态的“市场化”,维护市场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规避行政权力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僭越”,进而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型”的更高治理形态夯实基础。

(三)围绕核心理念,建构产教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机制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標。对此,必须从系统性的视角出发,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操作机制,才能实现产教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首先,建立统筹督导机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上整合关键资源,成立产教深度融合联席会议和协调委员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从教育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政府主导、行业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主体参与”的良好局面。其次,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当前产教深度融合出现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主要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这就需要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补偿,给予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再次,建立资源多元配置机制,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对处于同一产业链的职教集团,政府层面要注重整合力量和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打造“厂中校”和“校中厂”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最后,建立质量评价机制,产教深度融合的效果如何,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主要从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和政府评价三个方面来达成,内部评价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主要考查人才培养的质量、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教师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企业品牌升值等[8];第三方评价主体是行业组织,主要根据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来展开评价;政府评价主要通过开展常态性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通过设置各种奖罚措施来达到评价效果。

(四)坚持问题导向,打造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中高职有效衔接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不相衔接的问题,消解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内力。对此,在学制衔接上,规范办学制度,拓宽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学制通道,建立对口升学模式、自主招生模式、“3+1”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学制通道模式,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实现“高职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我国的职业资格具体分为初级技能(五级)、中级技能(四级)、高级技能(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等级,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可以把中级工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高职职业能力培养则对应三级的要求,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特别注意课程有效衔接的问题,采取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形式,构建基于岗位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从职业资格标准入手,坚持“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基础职业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课程设置,研究不同职业层级的教学内容的对应性,找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割点,并采用弹性学分制的模式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在学生管理上,要坚持管理育人的理念,增强中高职衔接学生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大力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分层标准,明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2]习近平.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4-6-24(01).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4]刁洪斌,于进亮.基于职教集团化办学视角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研究[J].职教論坛,2016(5):82-85.

[5]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13):10-13.

[6]朱丽佳,闫智勇,陈沛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1):39-42.

[7]王根虎,杨恩福.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3):47-50.

[8]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35-38.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制约因素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