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着丝粒、着丝点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修订
2018-06-15冯汉茹
冯汉茹
[摘 要]
释疑着丝粒和着丝点,找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为准确复习备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和特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染色体;有絲分裂;着丝粒;着丝点
着丝点和着丝粒在不同教材版本里,用法不一。人教版必修一有丝分裂、必修二减数分裂均用着丝点,北师大版均用着丝粒。笔者释疑着丝点和着丝粒,找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特点再次修订扫除困惑,为准确复习备考细胞分裂提供参考。
一、染色体与染色质
“狭义”的染色体指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间期、末期以细丝状形态呈现,前期、中期、后期以圆柱状或杆状出现。为了区别同一物质的两种形态,前者称为染色质,后者称为染色体。细丝状染色质经螺旋化、缩短变粗为圆柱状、杆状的染色体。二者主要区别不是化学组成,而是构型,表现在染色体是染色质在分裂期紧密包装、卷曲凝缩的结构形式。依据“狭义”染色体概念,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
参考陈三凤、刘德虎编著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广义”染色体概念指控制生物主要性状的核酸分子的超螺旋结构。原核生物拟核有一个环状双链DNA分子,若干个质粒。质粒仅仅是环状双链DNA分子,不是细胞器。按照染色体“广义”概念,不管拟核还是质粒,双链DNA都认为是染色体。教辅曾有“原核细胞染色体”说法,本不为错,只是取的染色体广义概念罢了。高中学段,染色体取“狭义”理解,一致认为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有环状双链DNA;真核细胞有染色体。
计算染色体、染色质数目,以“计算着丝粒数量”为依据。例如,不管染色质复制与否,只要着丝粒为1个,染色质就为1条。染色体数量计算,亦是同理。
二、着丝粒与着丝点在有丝分裂中的修订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使用了“着丝点”,北师大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增殖》使用了“着丝粒”。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P112~P113用词“着丝点”:“前期: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中期:每条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北师大版必修一《体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P99~P100用词“着丝粒”:“前期:每条染色体包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相连;中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着丝粒与纺锤丝相连,排列在细胞中央平面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每条染色体的2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纺锤丝牵引逐渐向两极移动,原来的全部染色体被平均分成两组。”
那么,着丝点与着丝粒二者相同吗?
回答是不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内缢形成一个缢缩区域”,称为主缢痕(初级缢痕),着丝粒位于主缢痕处。如此,染色体被主缢痕分为两部分,即分成两条臂。通常,1条染色体只有1个着丝粒。着丝粒由着丝粒蛋白、着丝粒DNA和染色单体连接蛋白三部分组成。从本质来说,着丝粒是一段特异的染色体,不过是着色很浅的间隙部分而已。
在电子显微镜用于细胞内部结构观察前,着丝点和着丝粒被看成一个结构,误以为是一个结构的两种表述。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二者功能上具有关联,但并不相同。
图1 着丝粒和着丝点
既然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两条臂,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四种。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央,两臂等长;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较近于染色体的一端,偏离染色体中央,两臂长短不一,形成一个长臂和一个短臂;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较近于染色体的末端,一臂很长,一臂很短;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处于染色体末端,只有一个臂,呈棒状。
着丝粒借助“染色单体连接蛋白”连接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前互相连接之处,它并不与纺锤丝直接相连。着丝粒的作用是使复制的染色质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能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以有丝分裂1条染色质进行复制为例,着丝粒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的数目变化,如下表。
表1 着丝粒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的数目变化
所以,计算染色质或染色体数目,用着丝粒更合适。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纺锤丝牵引着两条子染色体的着丝点移向细胞两极。
着丝点也称动粒,在细胞分裂期位于着丝粒两侧,与纺锤体直接相连的结构,是纺锤丝的连接点,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动物和少数低等植物的着丝点为盘状,高等植物的着丝点为球状或杯状。着丝点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依次是内板、中间间隙、外板,内板连接着丝粒DNA,外板连接着纺锤丝。
以植物细胞1条染色质复制为例,在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着丝粒、着丝点主要变化: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着丝点附着在着丝粒外侧,连接着纺锤丝,姐妹染色单体由1个着丝粒相连,着丝粒数∶DNA数=1∶2;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成为2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着丝点分离(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着丝粒数∶DNA数=1∶1。
表2 比较着丝粒和着丝点
综上所述,修订人教版必修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着丝点的使用”:“前期: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粒连接;中期:每条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后期: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是后期的标志。着丝粒分裂后,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移向两极,保证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有利于细胞在遗传上保持稳定性。修订北师大版必修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着丝粒的使用”:“前期: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相连;中期:‘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排列在细胞中央平面上;后期:染色体着丝粒一分为二,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纺锤丝牵引逐渐向两极移动。”
三、着丝粒与着丝点在减数分裂中的修订
在分析着丝粒与着丝点基础上,以“精原细胞形成精子”为例,修订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过程。
(一)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精原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曲细精管管壁或生精小管管壁,来源于胚胎时期迁移至此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其中部分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染色质46条,组成为44+XY。虽完成DNA复制,复制后的每条染色质由共用一个着丝粒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着丝粒并没有因DNA的复制而增加。
(二)减数第一次分裂——成对的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丝状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杆状或圆柱状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配对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移向两极后形成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相对平行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有星射线附着其上,星射线牵引着染色体运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星射线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移向细胞两极。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是随机发生的,保证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具有多种组合方式。
减數第一次分裂末期:非同源染色体进入细胞同一极,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细胞质缢裂后形成2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并没有分裂,着丝粒数∶DNA数=1∶2。
(三)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两条子染色体分离,形成精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通常很短,某些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没有,没有DNA复制和染色质复制,细胞中染色质数已经减半,中心粒再次复制由一组变为两组,准备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重新收缩成染色体,每一条染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着丝粒数∶DNA数=1∶2。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粒区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数∶DNA数=1∶2。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着丝粒数∶DNA数=1∶1。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染色体移至次级精母细胞两极后,解旋、伸展形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形成细胞核,细胞质均等缢裂后最终形成4个圆形的精细胞,精细胞也称精子细胞,着丝粒数∶DNA数=1∶1。继而,圆形的精细胞经历变形期,完成细胞分化形成蝌蚪形的精子。
综上所述,以精原细胞2条染色质复制为例,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和着丝点主要变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后的每条染色质由共用一个着丝粒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着丝粒数∶DNA数由1∶1~1∶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着丝点附着在着丝粒外侧,连接着星射线;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变成两条子染色体,在星射线的牵引下,着丝点分离(分开)移向细胞两极,着丝粒数∶DNA数由1∶2~1∶1。
[参 考 文 献]
[1]梁前进.着丝粒与动粒[J].生物学通报,2012(4).
[2]刘国.浅谈“着丝点”与“着丝粒”的区别[J].生物学教学,1995(10).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