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术在完全性前置胎盘处置中的应用
2018-06-15洛阳东方医院妇产科河南洛阳471003
(洛阳东方医院妇产科,河南 洛阳 471003)
产科出血是围产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完全性前置胎盘是足月后胎盘附着于子宫的下段,覆盖在孕妇的子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是妊娠晚期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1]。近年来,完全性前置胎盘的植入概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临床上对有完全性前置胎盘的产妇均需用剖宫产方式分娩,但术中大出血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因此,如何减少术中产妇的出血量,降低产妇死亡率,是临床产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介入性治疗方法处置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32例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30.51±1.07)岁;孕周在34到36周之间,平均(35.07±1.09)周。观察组:年龄在23~35岁,平均为(30.91±1.08)岁;孕周在34到36周,平均(35.91±1.10)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了传统剖宫产的治疗方法[2]。观察组:采用了介入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在剖宫产之前,介入科医生进行双侧股动脉置管,将球囊放置在腹主动脉肾血管下,呈现水平位置,并监测患者股动脉压。产科医生进行剖宫产手术,取出胎儿之后证实完全性前置胎盘的状态,介入科医生打开球囊,将患者股动脉压维持在20~40 mmHg。产科医生徒手剥离胎盘,及时缝合胎盘剥离面中的渗血部位。在剖宫产结束之后,由介入科医生将导管插入到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之中行栓塞术,之后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子宫切除率、失血量以及输血红细胞数量、母乳喂养率进行了分析。失血量=产前血红蛋白值-产后血红蛋白值+(输注悬浮红细胞单位数×5 g/dL)[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本文定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相对数(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 对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进行了比较及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新生儿5、10 min的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对两组产妇的输血率、子宫切除率、失血量以及输血红细胞数量、母乳喂养率的比较发现,观察组除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完全性前置胎盘又被称之为中央性前置胎盘,指宫颈内口完全被胎盘组织所覆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子宫内膜的病变有着一定的关联性[4],同时也与胎盘面积过大有所关联。在患者胎盘附着部位受到损伤或是脱膜发育不良时,绒毛容易植入到子宫肌层之中。在妊娠过程中,产妇因此容易出现无诱因的无痛性阴道出血,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在产前或产中极易大出血,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在前置胎盘治疗中,需要针对患者状况进行不同处理方法的选择。剖宫产是产科处置完全性前置胎盘、终止妊娠的主要手段。由于胎盘中的绒毛可以直接穿过子宫子层,与肌体没有明显界限,导致剖宫产时胎盘无法剥离,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产后出血问题。
本研究通过产妇股动脉置管,在腹主动脉肾血管水平放置球囊,在手术的过程中,视产妇出血情况及时决定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果表明,与传统剖宫产手术相比,该手术方法对新生儿的结局并未产生不良影响;对产妇而言,不仅提高了母乳喂养率,还降低了输血率、子宫切除率、失血量以及输血红细胞数量。
总之,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处置较为复杂,需因人而异,视产妇的具体情况采取紧急措施,以挽救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介入治疗配合剖宫产术,在不影响胎儿结局的情况下,能降低子宫切除率,而且也可以提高女性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加快孕妇产后恢复的时间,是产科必备的手段之一。
[1] 郭仙鹤,马丽,刘圆圆,等. ANH自体输血在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2):2361-2363+2320.
[2] 王春香,孔东萍. 止血带配合宫颈缝合术与宫腔填纱术在完全性前置胎盘术中应用比较[J]. 吉林医学,2015,(02):251-252.
[3] 李会影,张雁,刘佳,等. 完全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保留子宫预后相关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6):220-221.
[4] 王园,陈建红,陶晓燕. 1例瘢痕子宫妊娠并发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的中孕引产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16,(0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