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对比分析
2018-06-14尤秀梅何明祥
尤秀梅 何明祥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方法:针对性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排序,单号为甲组(n=40)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双号为乙组(n=40)则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的患者来讲,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有效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并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 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149-02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在近几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多发于30~50岁的妇女,主要指的是子宫平滑肌发生的细胞增生,其发病机制临床上还没有确切的说明,多数研究认为可能与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性激素、局部生长因子等作用有关,也有临床研究认为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1]。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白带异常及腹部可触及包块,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引起贫血,甚至是不孕[2]。治疗该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手术切除,此次主要针对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进行比较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性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排序,单号为甲组(n=40),年龄29~52岁,平均(40.7±4.4)岁,其中浆膜下肌瘤19例、黏膜下肌瘤6例、宫颈肌瘤5例、间壁肌瘤10例;双号为乙组(n=40),年龄28~51岁,平均(41.3±3.2)岁,其中浆膜下肌瘤20例、黏膜下肌瘤4例、宫颈肌瘤6例、间壁肌瘤10例。纳入标准:(1)经妇科检查、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均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2)患者自身要求保留子宫,且宫颈刮片检查结果为阴性;(3)无任何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3]。排除标准:存在子宫内膜及宫颈管的恶性病变和宫颈癌者。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在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1.2 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完成相关检查。(1)甲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将患者安置为仰卧位,采用Seldinger 技术在患者右侧股动脉处穿刺并插管,而后采用4F或者5F导管在患者左右髂总动脉处分别插入,而后可根据情况在髂内动脉内放置造影,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后可选择在双侧子宫动脉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管插入子宫的深度约为5 cm,将聚乙烯醇缓慢注入作为栓塞的颗粒,并且一直延续到肿瘤染色消失[4-5]。(2)乙组患者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手术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的3~7 d内,在全麻下利用腹腔镜探查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数量,而后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操作。如肿瘤位于子宫前壁,可首先将子宫膀胱腹膜切开后反折,再用手指将肌瘤结节夹闭后剔除,当肿瘤在子宫后壁时,可将子宫直肠腹膜切口,将其反折后再切除[6]。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显效为治疗后患者月经量较前大量的减少,各项临床症状消失,经B超检查显示肌瘤完全切除;有效为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有所减少,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B超检查无肌瘤残留的现象;无效为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月经量无明显的改善,检查显示,还有残留的肌瘤部分[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甲组患者手術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以及白带异常等,其主要原因是子宫平滑肌的异常增生而导致的,很容易导致患者不孕或者反复流产,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8-9]。一般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将其切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研究表明[10],对于子宫肌瘤的患者来讲,其治疗的关键是在祛除病灶的同时保留子宫的完整,而且尽可能保留卵巢的血液供应,以不影响以后的生育为原则。
对于女性来讲,卵巢是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内皮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要保留好子宫动脉的血液供应,而且保证以后的生育功能不受影响。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该病时需与患者的生育要求相结合,而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微创技术被运用到外科手术当中,腹腔镜手术的发展比较迅速,是目前子宫肌瘤常用的治疗方式,可以保持盆腔结构的完整性,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效果明显,治疗后受孕的几率比较高。子宫栓塞术主要是在X线的辅助下,利用Seldinger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助于清晰的探查肌瘤的具体位置和大小,并利用导管将栓塞剂注入子宫动脉,促进肌瘤缺血性的坏死和吸收[11]。而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受肌瘤位置的限定,能够在任何部位将肌瘤剔除,有效的缓解肌瘤压迫的症状[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子宫栓塞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等方面,前者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缩短手术的时间,且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当中,还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要求,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蓉.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5,26(Z1):70-71.
[2]杨彦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22):3427-3429.
[3] Malartic C,Morel O,Fargeaudou Y,et al.Conservative two-step procedure including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with embosphere and surgical myom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fibroids: preliminary experience.[J].Eur J Radiol,2012,81(1):1-5.
[4]杨四海,贾继刚.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4,26(5):601-602.
[5]王艳芳,杨金艳.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5):1-2.
[6] Campe C,Spearman K A,Walker G,et al.Abstract No.86: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intervention rates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vs.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J].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12,23(3):S38.
[7]王陽,潘洋,阚红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623-624.
[8]徐静,向阳.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进展[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1):78-82.
[9]陈芳,赵铀,胡宗琼.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后妊娠23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11):685-686.
[10] McLucas B,Rd V W.Combined myomectomy and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J].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2014,23(6):361-365.
[11]李淑杏,李淑群,彭碧玲,等.子宫肌瘤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17):139-140.
[12] Sm V D K,Bipat S,Hehenkamp W J,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versus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fibroid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11,205(4):317-318.
(收稿日期: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