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6-12-26翟振远
翟振远
【摘要】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2例子宫肌瘤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0例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发生5例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肛门排气时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61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 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30岁以上女性发生子宫肌瘤的几率逐年上升[1]。子宫肌瘤临床常见治疗方案是实施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减轻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减少术后并发症,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健康[2]。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更为理想,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8岁, 平均年龄(34.8±4.6)岁;根据子宫肌瘤分型, 其中11例为肌壁间肌瘤, 8例为浆膜下肌瘤, 10例为黏膜下肌瘤, 7例为子宫颈肌瘤;25例为单发肌瘤, 11例为多发肌瘤;肌瘤直径3~8 cm, 平均直径(6.5±2.6)cm。观察组患者年龄23~48岁, 平均年龄(35.2±4.5)岁;根据子宫肌瘤分型, 其中12例为肌壁间肌瘤, 9例为浆膜下肌瘤, 9例为黏膜下肌瘤, 6例为子宫颈肌瘤;25例为单发肌瘤, 11例为多发肌瘤;肌瘤直径3~8 cm, 平均直径(6.6±2.5)cm。两组患者年龄、肌瘤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取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 开腹由肌瘤突出部位切开肌层, 将肌瘤剔除后缝合瘤腔, 再将切口缝合, 以电凝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取全身麻醉方式, 为患者摆放头低足高的体位, 取膀胱截石位, 选择脐上作为穿刺点为患者注入CO2, 保持腹内压, 为患者建立CO2气腹, 将腹腔镜置入。对患者盆腔内子宫由肌瘤数量、肌瘤位置、肌瘤大小等情况进行探查, 在肌瘤旁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 以单极电凝将子宫肌瘤假包膜切开后, 以大抓钳夹肌瘤与包膜分离, 若肌瘤过大可以分块取出, 将瘤腔关闭后, 对盆腔进行冲洗, 及时排出CO2, 将切口缝合, 以电凝对创面进行止血[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0.69±
19.24)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8.25±11.62)min,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72.85±12.05)ml,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12.65±12.88)ml,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55±9.12)h, 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6.22±9.85)h,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48±1.12)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08±1.45)d,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0例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发生5例并发症, 其中2例感染、3例出血,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严重的妇科疾病, 临床可以应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若肌瘤直径<2 cm, 可以应用药物治疗, 若肌瘤直径≥2 cm就可以考虑应用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安全性较高, 而且术中出血量较少, 手术时间较短, 治疗效果较好[4]。现阶段,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并未明确, 大多认为与女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子宫肌瘤临床治疗要与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生育需求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开腹手术以手触摸能发现深部较小肿瘤, 手术过程中, 医师可以在直视下操作将瘤腔关闭, 使子宫可以保持在良好形态。尤其是多发肌瘤, 应用开腹手术用时更短, 手术疗效更为理想。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子宫剔除术对比, 应用传统开腹手术适应证更多, 多发肿瘤剔除后还容易再次复发, 且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量较多, 会影响患者的腹腔, 容易引起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他人研究相符[5]。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亮.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3):66.
[2] 程开容.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162-163.
[3] 兰慧.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当代医学, 2013, 19(23):84-85.
[4] 丁月红.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研究. 当代医学, 2013, 19(10):40-41.
[5] 赵红霞. 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结果对比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578-579.
[收稿日期: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