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培南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可行性分析
2018-06-14万兴陈云祥杨帆周格知刘继红童民峰
万兴,陈云祥,杨帆,周格知,刘继红,童民峰
颅内感染为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倘若患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合理治疗,就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有文献证实,术后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2.00%~8.00%,死亡率为14.00%[1]。而对患者及时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可促进疾病转归,降低病死率[2]。革兰阴性菌为术后颅内感染常见菌种,而美罗培南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方面有着满意效果[3]。为了探究美罗培南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可行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使用了美罗培南治疗,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以及病理实验检查,患者确诊,符合我国卫计委最新颁布的关于颅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4]。
受试者均存在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头痛,体温>38.5℃。发热时间3 d以上。经脑脊液生化检测证实,RBC率在1∶100以上。排除对象:合并原发性颅内感染、重大脏器损伤、入院时瞳孔散大、持续性休克、DBP<90 mmHg。
现按照治疗方案,将病患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2.15~77.58岁,平均年龄(55.28±1.52)岁。原发性疾病:脑外伤15例,脑动脉瘤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3.18~78.96岁,平均年龄(56.28±2.17)岁。原发性疾病:脑外伤16例,脑动脉瘤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万古霉素静滴治疗,详细为:患者侧卧,于L3~4椎间段穿刺,出现脑脊液后,在蛛网膜下腔开展深静脉导管置管,深度控制在4~5 cm。后缝合皮肤以及导管,并在穿刺点1 cm位置固定[5]。接通三通管以及无菌脑室引流袋,确保引流顺畅,将0.5 g万古霉素注射液(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33366)加入到250 ml的0.9%NS溶液内静滴,2~3次/d。
以上述方案为基础,观察组加用美罗培南治疗,详细为:2 g美罗培南注射液(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179)+0.9%NS溶液100 ml静滴,2~3次/d。直至脑脊液检测有核细胞数连续3次正常,待体温正常后巩固治疗半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验指标。
1.4 效果判定标准 本实验使用我国卫计委最新颁布的关于颅内感染临床治疗标准,分析患者治疗效果,详细为,临床治愈:治疗后,体温2 d内恢复正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在8×106/L以下。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临床显效:治疗后,病患既往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上述实验室指标中恢复3项。临床有效:治疗后,病患既往临床症状有好转迹象,上述实验室指标恢复2项。无效:感染未控制,实验室指标恢复0~1项。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情况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为96.0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情况[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验指标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蛋白质、白细胞数量以及葡萄糖水平更接近正常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验指标(x±s)Table 2 Laboratory test indicators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x±s)
3 讨论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该症状死亡率较高。抗生素为治疗该症状的主要药物。但值得说明的是,当前我国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6-7],在这种情况下,高耐药性菌株不断产生,因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强,致使临床治疗变得困难重重,由此可见,在对患者开展治疗之前,做好细菌培养,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8-9]。对于颅内感染者,临床常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在引流脑脊液之后,能在第一时间排除颅内破碎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以及炎性细胞释放的炎性物质、毒素、细菌等,能在短时间内减少脑脊液中细菌水平,降低感染水平。
除了引流之外,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现实意义。万古霉素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中效果显著,其在控制颅内感染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值得说明的是,经长期临床观察证实,仅仅对该类型患者开展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万古霉素滴注,极易引起神经根刺激征等不良现象,另外颅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为复杂,除却革兰阴性菌外,万古霉素在治疗其他类别细菌的效果一般[10]。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于观察组患者除却开展腰大池引流+万古霉素滴注外,还使用了美罗培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该药物是继西司他丁以及亚胺培南之后的新式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为非肠道给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可以对多种类需氧菌/厌氧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加以抑制,这一点重点体现在抑制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方面。其为治疗重度感染的首选制剂。神经毒性以及肾毒性小,安全性强[11]。结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代动力学特征,美罗培南在加长药物作用时间和反复给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方面效果更好。因考虑药物配制完毕后长久置放会对药效产生影响,因此不能无限期滴注该药物治疗疾病。有文献指出,每相隔8 h滴注1次美罗培南,持续性静滴3 d,机体内血药浓度>MIC 16 mg/L时长就会多60.00%,可更好的发挥药效[12]。
因为血-脑脊液屏障对外界具有一定阻挡作用,临床在治疗颅内感染时,常使用大剂量抗生素。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在2004年的脑膜炎诊治指南中,将美罗培南列为治疗中枢系统感染值得首选药物,推荐剂量为6 g/d。但如此大剂量,无法单次给药,鉴于此,本文提倡对患者分次给药,以维持抗生素内有效血药浓度,降低单次给药剂量,提升用药安全性以及感染治愈率。有文献证实[13-14],美罗培南是一种以单药形式存在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其不但对革兰阴性菌有着满意的抑制效果,且能经过结构改造,减少对肾脏以及中枢系统毒性,其不失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良好选择[15]。
本实验结果证实,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为96.0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蛋白质、白细胞数量以及葡萄糖水平更接近正常值(P<0.05)。由此可见,对于经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使用美罗培南治疗,安全性强,可有效改善实验室指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张磊,陈汉明,张友华,等.静脉输注联合脑室内注射美罗培南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1):107-111.
[2] 李晓敏,孙宇,梁永利,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美罗培南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6):1396-1400.
[3] 崔涛,史保中,徐东晓,等.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5):3428-3430.
[4] 张文学,方树民.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1035-1038.
[5] 罗有才,史晓艳,刘鹏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57例病原学及抗生素使用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7):855-857.
[6] 卢秀花,桑林涛.不同方式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112-113.
[7] 王飞,宗绪毅,桂松柏,等.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并发颅内感染的诊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40-43.
[8] 曹勇,郑慧军,苑亚东,等.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1):2491-2493.
[9] 张泽波,陈莉华,唐洲平.微量泵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美罗培南治疗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7,28(12):1938-1940.
[10]杨生军,张春满,郝文炯.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双途径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应用效果[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8):820-823.
[11]郑一,王楠.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14):1985-1988.
[12]王仙,陈世洁.临床药师参与一例神经外科术后院内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12):1481-1484.
[13]彭文生.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3):50-51.
[14]丁舫.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常见问题处理[J].当代医学,2016,22(20):77-79.
[15]李冬华,李密,李海龙,等.微量泵持续输注美罗培南干预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6):205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