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鹋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控制
2018-06-1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350013
林 琳 江 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州 350013
鸸鹋是鹤鸵目鸸鹋科的一种大型鸟类,原产于澳大利亚,又称澳洲鸵鸟[1]。近年来,随着珍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鸸鹋养殖在我国越来越多,但对鸸鹋疾病防控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文献还比较少。2018年2月下旬,福建省农科院畜禽疾病诊疗中心接诊了一例来自福建省莆田市的雏鸸鹋病例,经化验确诊为沙门氏菌病,现将该病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1 发病经过和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共饲养种鸸鹋40多羽,年孵化鸸鹋1 000羽左右。2018年2月19日,由孵化机孵化出一批鸸鹋共计20羽,出生后2 d在35℃育雏室内饲养,无明显异常表现。2月22日气温突然骤降,育雏室内温度降至28℃左右,此时可见几羽鸸鹋出现精神萎靡、不愿走动、采食量减少、腹部膨大,有些鸸鹋排出干硬粪便,而有些排出黄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沾满黄白色粪便。2月23日死亡2羽,畜主立即把2羽死亡的雏鸸鹋送至福建省农科院畜禽疾病诊疗中心进行化验。
2 病理变化
剖检2羽病死鸸鹋,可见体况消瘦、脱水(见图1)。剪开口腔可见黏膜上有少量点状出血,喉头有黏液附着,气管充血,肝脏肿大、表面有大量黄色坏死斑点和出血点(见图2)。腺胃黏膜充血,肠胀大,肠黏膜充血、出血,其中以十二指肠充血、出血较严重,肠内容物较稀薄,并伴有恶臭味,直肠充血、出血,卵黄吸收不良并呈黄绿色(见图3),泄殖腔口粘附黄白色稀粪,肾脏略肿大。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病死鸸鹋的肝脏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37℃培养24 h,结果培养基划线上长出均匀、无色透明、表面光滑、黏稠的菌落,菌落直径1.0~1.5 mm。
图1 雏鸸鹋消瘦脱水
图2 肝脏肿大,表面有坏死斑和出血点
图3 卵黄吸收不良,呈黄绿色
3.2 细菌鉴定
3.2.1 形态观察 挑取培养菌落进行涂片和革兰氏染色,该菌呈短杆状、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周身无鞭毛,多呈单个排列,革兰氏阴性,大小为(0.8~1.4)μm×(2.0~4.0)μm。
3.2.2 生化试验 该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木糖、鼠李糖、甘露醇并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产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V-P试验阴性,甲基红试验阴性,尿素酶阴性。上述生化试验结果符合禽沙门氏菌病特征[2]。
3.2.3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试验药物抑菌圈直径如下:恩诺沙星20 mm,丁胺卡那霉素18 mm,多西环素14 mm,红霉素10 mm,氨苄青霉素0 mm,氟苯尼考0 mm,硫酸庆大0 mm。
3.3 病毒检查 无菌采集肝脏、脾脏、肾脏等病料,用手术剪剪碎后,按1∶5的比例加入1.5 mL生理盐水进行研磨,匀浆后8 000 r/min离心2 min,取上清液提取核酸。采用新城疫通用型实时荧光PR-PCR试剂盒和禽流感病毒通用型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 (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新城疫病毒及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均呈阴性。
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化验,诊断该病为鸸鹋沙门氏菌病。
4 治 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该批其它18羽雏鸸鹋采用5%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广州利健药业公司生产,每100 g配50 L水)进行饮水治疗,连用 4 d。个别不吃食的发病鸸鹋采用上述药物进行灌服。经过4 d治疗,发病鸸鹋全部恢复正常吃食,且未出现新的病例。
5 小结与体会
1)该病例经病原分离培养及细菌鉴定,诊断为沙门氏菌病。经药敏试验,采用恩诺沙星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该养殖场发生沙门氏菌病,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种鸟有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据文献记载[3-5],种禽场中的种禽或种鸟若携带沙门氏菌,易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雏禽;第二,饲养管理不良与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关系也较大。鸸鹋出壳后几天的育雏温度要在33~35℃,该养殖场在2月22日受到冷空气影响,导致育雏室内温度偏低,从而诱发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3)鸸鹋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粗饲、性情温顺、易驯化等特点,很适合广大农民进行粗放饲养,在饲养过程中也较少出现疾病。在养殖过程中,除了在育雏阶段做好保温,防止沙门氏菌病外,还要依各地不同的饲养环境酌情做1~2次新城疫和禽流感疫苗免疫。
[1]孙得发,魏忠义.鸸鹋的饲养管理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1998,17(1):34-36.
[2]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6-38.
[3]江斌,林琳,吴胜会,等.鸡鸭疾病诊治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4]苏天成,徐殿举,孙相志,等.非洲鸵鸟的沙门氏菌病死亡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1999,35(5):25.
[5]刘振湘,曾元根,钟福生,鸵鸟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控制[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