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改质量视角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效果研究

2018-06-13颜麒王信洋沈华文

商情 2018年17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颜麒 王信洋 沈华文

【摘要】在旅游教改质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特点,通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质量的理论模型,并对该质量的本质内涵和结果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假定完全符合。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融合院校及实习单位视角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理论空白,并就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提出了实际建议。

【关键词】专业实习 教改质量 学生满意度 学生行为意图 结构方程模型(SEM)

1引言

专业实习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院校和业界的纽带和桥梁。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特色,所以专业实习历来是课程大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考核中具有较高的权重。科林斯( Collins)就指出,专业实习在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里的地位和那些传统上强调实习的专业如医学、教育等是不相上下的。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将课堂上所学进行应用和提升.也有机会接受到学校无法提供的技能及知识上的培训。而且,实习也能够让学生对旅游行業现状及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理解,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不少院校在招生宣传时都会将专业实习安排及效果进行重点宣传,以期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吸引力及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大背景下,本科学生也应该有效把握专业实习带来的机遇和锻炼,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根据教育部的资料,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295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校生达50多万人。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际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就业的比率却在逐年降低,在有的院校毕业生流失率竟然高达80%。故此,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收到前后两端的严峻挑战、教育模式转变与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大背景下,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专业实习这一教改重要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准确把握和有效分析其运行模式及管理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在能力培养和职业导向上的显著作用,并通过专业实习带动课堂教育的优化,对于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专业实习既不同于课堂教学,也有别于正式就业,具有非常强烈的服务产品属性,学生对其评价不光影响到其自身对旅游业的看法和职业选择,也会关系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招生及人力资源管理。因此,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看成一种特殊的教育产品而加以设计和“经营”,是符合新时期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的。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学生个人的层面,从教育产品的角度融合学校及实习单位的分析还不丰富,而系统的实证研究更显缺乏;有鉴于此,本文以教改质量相关理论为依托,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并实证分析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教改质量的多级分层评价理论模型,从而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2文献综述

2.1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学习机会,也即一种教育督导性的工作活动。因此,实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学习和工作的同时融合性。一方面,实习工作不同于正式的课堂教育,强调的是理论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应用。此外,除了知识应用之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还重视对学生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而这点也往往是传统高等教育所缺失的。科林斯(Collins)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历时数周到一年,相比其它正式课堂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如田野调查、实地探访和游学等更能将学生沉浸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并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做出反应和处置。

同时,依钮等(Inui et al.)强调,实习也不完全等同于正式的工作或以工作为中心的上岗培训,因为实习的任务本身并不是就业,而是给学生灌输一种更宽广、更具战略性的视野。通过实习,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及态度也要通过实习经历所提供的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改变。因此,除了培养和锻炼那些和就业密切相关的技能之外,实习也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和强化一系列的心理素质如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定位等,而这些心理上的素质对学生终生的职业发展都是有益的。这样一来,尽管可能有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专业实习应该成为一种让学生、校方及实习单位三赢、三方都获益的手段。

而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专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试过再购买”的机会,让学生能在正式迈入职场之前对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模式有着初步的认识和体会,这就能辅助学生更全面和正确地对自己的职业潜力和发展进行规划,而不被一些有偏差或错误的信息所误导。此外,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非常强调从业的阅历及年资,而这一重要的职业发展要素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得到保障和巩固。就此而言,专业实习具有非常高的学习体验价值,可以成为将整体专业教育质量和竞争院校相分隔的有力依据。金等(King et al.)的实证研究更表明,专业实习组织较好的高等学历教育被学生好评的几率更高,也更加受到学生乃至家长的认可和欢迎。

特别地,福克斯(Fox)认为,对专业实习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可以很好地应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旅游行业流失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还受到许多非旅游高等教育所能控制如低工资、长工时等行业结构性、历史性因素的影响,但专业实习可以将行业现状以真实、客观、亲身感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辅助他们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承诺。就这个意义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准职业经历对于旅游行业乃至所有服务性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蕴含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2.2教改质量

教改质量是旅游消费者及旅游企业管理的核心概念,教改质量视角是探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首要视角,教改质量相关理论更是解释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互动的基础理论。近年来,教改质量在旅游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

在对教改质量的内涵探讨上,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典论述和模型建构。奥利弗( Oliver)最早提出了预期 失验模型,将教改质量概念化为顾客对服务预先期待与真实感知之间的差异。随后,格朗鲁斯( Gronroos)得出了教改质量的两要素模型,分别包括功能性与技能性两个要素。功能性涉及的是顾客对教改质量的主观感知,是教改质量的主观评价方面;而技能性反映的是影响教改质量的方式,是顾客对教改质量的实际感知,衡量的是教改质量的客观呈现。

帕拉苏拉曼等(Parasuraman,et al.)则构建并实证了教改质量最为经典的SERVQUAL模型。这一模型将企业的教改质量划分为5个维度方面,分别为:

有形性:服务企业的有形设施设备,以及员工的仪容仪表;

可靠性:服务企业员工可靠、精确地完成承诺服务的能力;

反应性:服务企业员工帮助客人的意愿,并提供及时的服务;

保证性:服务企业员工的知识及礼貌水平和取得顾客信任及自信的能力;

移情性:服务企业员工对顾客的关心及个性化的关注。

SERVQUAL模型的优势在于对经典的预期 失验理論中对将教改质量作为一种感知差异的概念做出了全面、准确和深入的量化,从而有效地体现了教改质量的本质 优异的目标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对比。

此外,关于教改质量的经典论述还包括拉斯特及奥利弗(Rust& Oliver)的三因素评价体系,即服务产品、服务环境和服务人员这三方面。格罗夫、弗斯科和多什( Grove,Fisk&Dorsch;)则将教改质量置于“服务剧场”的环境下考察,由演员(服务企业员工)、观众(顾客)、布景(服务企业设施条件)及表演(企业及员工服务表现)所建构。

2.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当前,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方面,以及实习生人口社会学因素对相关感受评价的影响。毛碎娟判断,在90后成为实习生主干力量的当前,该年龄层次学生具有的自我意识及自尊心较强、责任感欠缺、团队意识薄弱等心理特点,会给专业实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田喜洲和谢晋宇发现工作经历和学生的实习表现具有正相关的联系。而闪媛媛等的研究则得出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与实习生的表现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实习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并未对实习生的工作态度及感受产生显著影响。在黄等的研究中,同学影响对于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存在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专业实习具有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双重属性。同时,王兴琼建构和验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工作满意度体系,提出实习生工作满意度涵盖到实习生对工作诸多方面的评价和感受。

本文鉴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相关研究空缺,拟提出教改质量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融合院校和实习单位这两大利益相关者,对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的质量及其效果进行全面、综合和深入的评估。本文采用教改质量这一理论视角的理据在于,首先从实习单位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实习操作模式基本是安排不同的实习单位供学生自主选择,各单位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招徕和挽留实习生的竞争。因此,这样的对专业实习的项目化运营就自然意味着一个实习项目的教改质量问题,实习生对不同实习单位的选择及评价过程完全可以类比于经典教改质量模型里的相关论述;此外,从院校的角度来说,专业实习不光是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的机会,更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我国的现实社会条件背景下“教育产业化”的说法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的话,那么教学质量的标准化与优化则是一个无可辩论的事实,也是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因此,对质量的追求使得教改质量相关概念理论在对专业实习的教育管理中也可以被有机地代人。这点也可以从专业实习在绝大多数高校也必须经历学生评教的事实得到验证。最后,自提出以来,教改质量的经典模型也已经在包括旅游高等教育在内的不同服务行业得到应用,这也增加了本文将其作为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项目质量的基础理论的合理性。

3假设提出及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初步构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质量评估模型,如图l所示。该模型共包括3个主要变量:实习项目质量、学生满意度及学生行为意图。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为:

H1:实习项目质量会正面影响学生满意度;

H2:学生满意度会正面影响学生行为意图。

Fig.l Conceptual framework

考虑到相关变量都属于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所以需要搜索和寻找相关的观测变量(observable variable)对这些潜在变量进行建构和推论。根据邱吉尔(Churchill)的度量因素发展理论,相关观测变量共分3阶段进行生成:首先,根据对相关旅游教改质量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重要理论文献的综述和回顾,并基于经典SERVQUAL的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5大维度,得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质量初始观测变量因子共38个;随后,笔者邀请了来自院校和实习单位的6位学者和专家,对初始观测因子库从理论相关性和措辞得当性两个方面进行筛选,将观测因子库精简到30个;随后,笔者组织了由12位实习学生代表参加的深度访谈,进一步提炼出5维度共25个变量因子用于定量数据测试。

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本文采取了杨所提出的3个观测变量因子,分别涉及学生对实习项目的整体体验和感受;在学生行为意图方面,考虑到实习项目本身的目的并不是强制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本文选择了贝克和克罗普顿( Baker&Crompton;)的行为意图量表,包含有2个因子,分别关于学生对实习项目的积极评价及向其他学生推荐该项目的意愿。

随后,本研究设计了定量调查问卷,所有实习项目质量观测变量因子都采用了5点李克特标尺(5 - point Likert- type scale),其中l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而顾客满意度和顾客行为意图则使用了7点李克特标尺,其中l代表最否定的态度,7代表最肯定的态度。同时,调查问卷还包含了采集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方面的内容。

正式调查于2013年下半年进行,调查对象是来自江苏、河北、湖北、青海和广西的五所高校的在上海六家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实习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过程得到了和院校及实习单位合作的一家专业中介机构的协助。相关院校都将专业实习列入重要的必修课程,所占学分由4个至8个不等,实习时间在六个月到一年。各院校均安排专门院系教师负责实习生事宜的管理和协调。初始问卷向350名实习生发放,他们的工作部门涵盖了前厅、客房、餐饮、营销及办公室等。问卷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发放和数据采集,在在访谈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会就问卷相关问题向访谈对象进行解释和澄清。共有306位实习生顺利完成了问卷,后经进一步筛选,排除有遗漏和误填情况的问卷,共得到296份有效问卷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有效问卷率达到84.6%。

在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女性为多数,占59.1%;年龄上21岁为最多,达到68.0%,接下来分别是22 (18.6%)和20 (13.9%);77%的受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固定,其余的实习生则有部门内部及跨部门的工作经历;在工作经验方面,64.8%的实习生在参加实习之前曾经在旅游行业工作过,其中更有35%之前的工作较为稳定和持续。实习期达一年的同学占42.8%,其余的实习期均为半年。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SEM分析分两个步骤,首先对实习项目质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然后对实习项目质量模型和学生满意度及行为意图的关系模型进行检验。在研究工具方面,本文应用A-MOS 17.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SEM分析。

4数据分析

4.1测量模型分析

首先,根据SEM分析要求,为检验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和建构信度以及判别效度,本研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本研究的特定要求,凡是因子载荷在0.4以下的观测因子变量,都被认为不显著并有可能存在交叉载荷的可能性。根据这一标准,在原实习项目质量5维度25变量因子中,有形性维度中的7个观测变量因子有2个因为因子载荷低于0.4而被去除,可靠性维度和保证性维度都从原先的5个观测变量因子去除了1个,移情性维度原5个因子去除了2个,而反应性维度原5个因子都得到保留。同时,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意图的所有观测变量因子都表现出较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全部保留。

去除因子载荷不符合要求的因子后,团队教改质量各维度变量产生了良好的拟合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具体为X2=632.22, df=57,p<0.001, GFI=0.93, CFI=0.94, RMSEA=0.063。由此可以得出,经调试后的维度变量和其对应观测因子有独特的联系性,模型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此时,模型因子的综合值都在0.72到0.93之间,都超过了0.7的标准,且平均差额提取值都在0.5以上,所以测量模型的建构信度可以被确认。同时,为进一步确定测量模型的判别效度,对每个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于该潜在变量和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前者总是大于后者的结论。由此,该测量模型也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

在保留的实习项目质量维度因子中,有形性维度包含了实习项目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实际物质利益和福利,如工资、住宿和休假尤其是事假的安排;可靠性維度则衡量了实习单位方面通过实习项目所提供的的知识、技能、语言能力和培训,还包括了实习工作是否权责对等;实习问题沟通与处置方面的因子则组成了反应性维度,该维度也融人了院校在实习协调方面的工作;保证性维度检验了院校给实习项目所赋予的学业权重,包括了实习对文凭和个人简历的重要性因子;最后,移情性维度由领导、老师及全职同事对实习生的关爱程度评价构成。

4.2结构模型

随后,本文对实习项目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及其将来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结构模型上的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度为X2=703.262, df=251,p<0.001, GFI=0.93, CFI=0.92, RM-SEA=0.072。故此,根据相关文献对拟合度指标合理范围的确定,本模型的各指标均显示出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数据拟合能力,无需再行修改。实习项目质量与学生满意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 standardizedcoefficients)为0.785,而学生满意度和行为意图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818。所以,在此可以做出结论,先前H1和H2中所作出的路径假设关系都是正确的且影响关系显著,所以H1和H2均成立。模型中提出的实习项目质量分别可以解释学生满意度的62.7%和学生行为意图的68.4%价值表现。因此,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同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实习项目质量维度对学生满意度及行为意图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R2在0.001水平上显著)。具体来说,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反应性维度(B值为o.45),而保证性和移情性维度一共决定了学生满意度表现的36.8%。在各因子方面,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效应最大的因子是实习对学生未来职业的促进程度和院校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关怀程度。

5结论及研究启示

实习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由学校教育到真实职场的转型期,是学生奠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专业实习同时具备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双重功能,所以对其概念内涵、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必须同时融人院校和实习单位的视角。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项目质量模型,并定量验证了实习项目质量、学生满意度及学生行为意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数据显示,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拟合能力表现较好,模型假设均得以成立。在当前相关理论阐述和实际验证还较缺乏的情况下,本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对于深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本质和外延,以及如何在实习项目设计、组织和管理实践中更好地提升专业质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说明:

(1)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这一旅游高等教育及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完全可以从教改质量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同时,正如本文研究结果所揭示,专业实习项目的质量对于学生的满意程度和行为意图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说明质量因素应当成为保障专业实习项目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当前许多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里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中的实习生比例十分庞大,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这就更加突出了实习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的质量视角在理论贡献上也呼应了当前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里日渐流行的“内部客人”的概念和实践。实习生作为一个日益扩大的员工群体,其对实习工作在质量上的评价和感受也应该得到企业对外部客人相关评价感受的同等关注和重视。特别地,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实习单位对实习生需求及问题的反应性为实习生所看重,这就说明实习单位应该对这个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投放适当资源将这方面1作做好。

(2)从院校的角度来看,实习项目的学术性也不能忽视,学生同样看重实习项目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及对他们简历的贡献程度。这就表明,实习不能完全等同于就业,院校和实习单位之间不能是简单的“人力资源供应链”关系,而必须建立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双赢局面。相比专科及高职学生,本科学生对其职业发展往往有着更全面和战略性的认识,这就需要院校将实习课程更好地统筹规划到教学大纲之中,增加相关前修和后续课程,使实习课程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和统一的模块,充分体现在教学特色之中。而且,实习联络指导教师也要配合实习单位发挥自己的沟通和联络的功能作用,使实习生做到离校不离教,并争取将专业教育及情商教育融人到实习教育之中。

(3)最后,从学生对实习项目质量的具体要求来看,院校和实习单位也应该有的放矢,在教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控制和提高实习的质量,提升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从而积极正面地影响到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认识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实习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技能和情商方面的培训,将其作为实习项目的主要“卖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获得跨职业的能力培养。在此外语及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突破点;其次鉴于实习生对单位领导及同事关心爱护的重视,在许多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行之有效的“拜师”制度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这也可以促进实习生与全职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院校方面也应该在教学改革中更多地融入业界的参与,设计并提供更多蕴含业界元素的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地与实习对接的学习环境与准备。

6研究展望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质量是一个较新的学术领域,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本研究所选验证的5方面维度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但仍不排除有其他维度及其观测因子的存在,因此本研究无论在依托理论还是具体维度因子上都一定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必要。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项目质量的维度性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这其中一个较为值得关注的方向就是实习生之间相互影响对实习项目质量维度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了具体行业类别和地域(上海市五星级酒店),这就必然地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外展性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和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如旅行社、景区等,从而更客观系统地检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業实习项目质量的维度性及其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考察的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实习的看法,这就可能存在实习效应的暂时性,从而导致认识上的偏见与误差。鉴于当前学术界对实习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日益重视,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放宽研究周期,考察学生在毕业后乃至毕业一段时间后对实习质量的评价与看法,从而更全面地考察与分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效果,以为相关教育理论与行业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致谢:感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张邱汉琴教授的成稿指导和修改建议,以及南京林业大学酒店管理研究中心校企合作研究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1]Fox T.A sense of place [J]. Caterer&Hotelkeeper;, 2001, 189(4160): 30.

[2] CollinsA B.Gateway to the real world: industrial training, dilem-mas and problem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1): 93 96.

[3] King B,McKercher B,Waryszak R.A comparative study“hos-pitality and tourism graduates i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J]. 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5:409 420.

[4] The Ministry“Education“China. Statistics“college enrolmentin 2012. [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2013 -10 - 26.[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院校在校生分专业介绍.[EB/OL],http:八www.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 7/list.html.,2013-10-26.]

[5] Chen M. Introduction to Hotel Management [M].Beijing: TourismEducation Press, 2011. 142-158.[陈明,酒店管理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142-158.]

[6] Busby G. Tourism degree internships: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2003, 55: 319-334.

[7] Mihail D M. Internship at Greek univers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Workplace Learning, 2006, 18: 28-41.

[8] Inui Y., Wheeler D, Lankford S.Rethinking tourism education:What should schools teach[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Sport and Tourism Education, 2006,5(2): 25-35.

[9] Lam T, Ching L. An exploratory study“an internship program:The case“Hong Kong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7, 26: 336-351.

[10] Oliver R L. A cognitive model “ th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satisfaction decis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0, 17(4): 460-469.

[11] 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4, 18( 4): 36 -44.

[12]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Berry L L. SERVQUAL: Amul-tiple - itemscale for measuringcustomer perceptions “ servicequality [J]. Journal of Retailing,1988, 64(1): 12-40.

[13] Rust R T., Oliver,R L.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1994. 232-235.

[14] Grove S J,Fisk R P, Dorsch M J.Assessing the theatrical com-ponents of the service encounter: a cluster analysis examination[J]. The Services Industry Journal, 1998, 18(3): 116-34.

[15] Mao S. Study on solutions to hotel internship student satisfaction.Science Information, 2010.1:4-7,[毛碎娟,提升酒店對高职实习生满意度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4-7.]

[16] Tian X, Xie J. Research on the qualities of tourism entrepreneursin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0): 63-68.[田喜洲,谢晋宇.大学生酒店实习社会化及其留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11, 26(10): 63-68.]

[17] Shan Y,

Hu Y, Yu Y,

Fang G. Influences of hotel internshipstudents on their career choice [J]. Tourism Forum, 2010, 3(1):121-126.[闪媛媛,胡焱,余益武,方躬勇.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状况对其在酒店择业意向的影响分析[J].旅游论坛,2010,3 (1):121-126.]

[18] Huang W, Zhou H, Shen F.On the hotel practice of tourism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stakeholder [J]. Journal“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eScience), 2011, 34(1): 85-88.[黄薇薇,周海燕,沈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4(1):85-88.]

[19]Wang, X. Research on hotel internship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7):48-55.[王兴琼,酒店实习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 23(7):48-55.]

[20] Yan Q, Zhang, H Q, Yang Y.An explorative study on the pro-grammingquality“tourism festivals and empirical testing.TourismTribune,2011, 26(2): 82-88.[颜麒,张邱汉琴,杨韫.旅游节庆节目编排质量的探索研究与实例验证[J].旅游学刊,2011, 26(2): 82-88.]

[21]Yan Q, Kong H, Yang Y. An explor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ofpackage group of mainlandstudents taking SAT in Hong Kong.Tourism Tribune,2013,28(1):92-98.[顏麒,孔海燕,杨韫,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SAT)旅行团教改质量研究[J].旅游学刊,2013, 28(1): 92-98.]

[22] Churchill G A.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marketingconstructs [J]. Journal“Marketing Research, 1979,16 (1):64-73.

[23] Yang Y. The resort hotel experienc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 to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D].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2009.

[24] Baker D A, Crompton J L.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intention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 (3):785-804.

[25] Byrne B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 (2nd ed.).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NY, 2000, 59-68.

[26] Hu L., Bentler P M.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J]. Psy-chological Methods,1998,3(4):424-53.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SEM的我国第三产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EM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基于领导力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企业高管社会资本、企业适应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AMOS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