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舞蹈剧目风格特点分析

2018-06-13孙祯意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卓玛文化内涵

孙祯意

【摘 要】为了藏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研究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这不仅是为了继承藏族的舞蹈艺术,也是符合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的探讨,对舞蹈剧目《卓玛》的研究,分析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藏族舞蹈;文化内涵;风格特点;卓玛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09-02

一、藏族舞蹈的艺术特性

(一)藏族舞蹈的风格及表现。藏族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舞蹈的地域风格与他们特殊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藏族舞蹈,在舞蹈动作和风格上还是有差异的,但基本的松垮、弓背、含胸的体态特征都不会变,这与藏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藏族民间舞蹈中,松垮、弓腰、含胸、垂肩、上身微前倾等都是常见的动作,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笨重的服饰、人们虔诚的宗教心理和宗教礼仪,以及习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动作主要来自藏族人民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角度来看,又具有另外一种美,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

在民间,人们喜欢把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些,随心而舞,动作时而轻快平缓,时而豪迈奔放,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洒脱。

(二)藏族的体态动律及步伐特征。藏族舞蹈分为很多种类,有“卓”“谐”“热巴”“羌姆”等,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但是也有共同的舞蹈元素和动作规律。“颤”“开”“顺”“左”“绕”是藏族舞蹈动作的五大元素。除了这些特点外,“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脚步动作可以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舞蹈手势也有“拉”“悠”“甩”“绕”“推”“升”“扬”等7种变化。

(三)藏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的不同。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在舞蹈上都有体现,舞蹈不光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也是藏族历史的积淀。自古以来,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从萌发到发展,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由于相似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藏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在题材和风格上很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从整体动作上讲,蒙古族舞蹈讲究头、肩、臂、胸、腰、背、步伐的配合,而藏族舞蹈讲究头、肩、胸、腿、脚、腰、臂的配合。从肢体动作中我们发现,蒙古族民间舞的特征是以上身动律为主,而藏族舞蹈是以下身动律为主,究其原因,除了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以外,最重要的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是生长在草原上的民族,视野开阔,经常与雄鹰、大雁为伍,所以蒙古族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模仿了鸟类,从舞蹈动作中能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放与自由。从民族信仰上来说,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崇拜长生天,认为万物皆有灵。

(四)藏族舞蹈的地域性。藏族地区地形多样,人口居住分散,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传统习俗等,产生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舞蹈体态。藏族舞蹈可以从总体上分为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民间自娱性舞蹈;另一种是宗教舞蹈,形式多种多样。

民间自娱性舞蹈可以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常见的有“果谐”“果卓”“堆谐”“谐”“热巴”等。“卓”是藏语中对舞蹈的泛称,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力很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据相关学者研究,“卓”是一种仪式舞蹈,吐蕃时期,如果有“盟誓”的活动,便会跳这种仪式舞。当时大小奴隶主与首领赞普间常进行“盟誓”,当宣布誓言时,“为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卓”就是在此基礎上发展而成,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表演形式。

“卓”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而这两个地区的“卓”也有不同之处。牧区的“卓”慢板部分以唱为主,快板部分节奏急促,有翻身与跳跃性的动作。而半农半牧区的“卓”一般先是以慢板开始,然后加入舞蹈,边唱边舞,气势宏伟。

藏族人民把歌舞称为“谐”,而“谐”在汉语中被称为“弦子”。“果谐”“堆谐”都属于藏族踢踏舞,以脚下节奏变化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歌舞结合,旋律优美,脚下踏出各种节奏,手臂随脚而动。

“果谐”是一种圆圈舞蹈,从劳动生产当中演变而来,以“三步一吸”“两步一跺”为主要步伐,要求脚步沉稳有力。“堆谐”是流传在西藏高原地区的舞蹈艺术,比较注重脚下的步伐变化,音乐柔美而且节奏清晰,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舞蹈艺术特征。

二、对藏族舞蹈剧目《卓玛》的分析

(一)《卓玛》的创作背景。在藏族地区,人们把信奉的女神称为“卓玛”,是“度母”的意思,一个很美丽的女神。度母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在现代生活中,“卓玛”是对年轻漂亮姑娘的称呼。“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草原的花,草原的水,草原的姑娘。”表现出词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其后的歌词“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格桑花”在藏语中意指幸福,又被称为幸福花,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寄托了藏族人民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期盼。

(二)《卓玛》的风格特征。藏族舞蹈的种类有很多种,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衣着服饰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藏族人民的衣服都很宽大,还会经常把袖子脱掉一个,在跳舞时便需要把袖子甩起来。藏袖便成为藏族服饰中特有的风格,在舞蹈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卓玛》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水袖舞,当第一句歌词“草原的风,草原的雨”响起时,配合着藏族舞蹈最基本的“三步一踏”“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等动作,舞者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方向行走。这是受宗教礼俗的影响,更是反映出他们对太阳的尊敬崇拜,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卓玛》中,还出现了藏族人民“献哈达”时的动作,圆、稳、柔、颤是其主要旋律。舞者脚步稳健,勾脚、蹦脚、点地等动作灵活,节奏明快,非常有特色。弓腰、含胸、上身前倾等姿态,体现了藏族姑娘善良美丽、可爱淳朴的美好品质,表现出安详、舒展、优雅的风格。

另外,《卓玛》中还有“颤膝”“甩袖”等动作,“颤膝”是指膝盖以下部分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地颤动。这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动作,也是藏族舞蹈的标志。在藏族舞蹈中,如果没有“颤”,那就无法体现藏族舞蹈的韵味。

三、结语

舞蹈来源于生活,民族舞蹈是最能反映生活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者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加之夸张的想象力和较好的表现力,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内容,把舞蹈作品中的意境表现得恰到好处。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积累民族舞蹈元素,加上自身对舞蹈的想象,综合所学到的知识,抓住民族舞蹈当中的每个细节,从内心深处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精神食粮,从而创作出更多民族性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情感丰富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何云.民地域文化中的藏族与维族舞蹈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闫丽,刘莉.中外艺术精粹[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卓玛文化内涵
仓央卓玛
美丽的卓玛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