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编剧现状分析
2018-06-13李丹文
李丹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电视剧迎接新世纪,电视剧既是一种艺术样式又是一种文化产业,都在历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电视剧编剧是一部電视剧的灵魂,应该被重视起来。但是近几年来的电视剧有一些“变质的感觉”,不注重剧情的编辑,只注重聘请大牌明星演员,改编的重心产生了偏移。本文将针对目前中国电视剧编剧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剧;编剧;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03-01
一、当前电视剧编剧的现状分析
(一)导致编剧重心偏移原因。当前比较火的电视剧如《青云志》《花千骨》等饱受争议,大致分为两派:“原著粉”和“明星粉”。“原著粉”认为,完全改变了本来的剧情,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无法接受。而“明星粉”则因为剧中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就觉得这部剧很棒。结果显而易见,“明星粉”完胜。因为大多数的观众就是“明星粉”。《诛仙》原作者萧鼎微博“粉丝”数还不足其改编剧主演李易峰、赵丽颖“粉丝”的零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曝出抄袭,网上一片沸腾,大波网友严厉批判,但是之后随着杨幂、赵又廷参加改编剧的演出,其热度、话题之高不言而喻,不受之前抄袭风波的影响,甚至成为了现象级的国民剧。
(二)编剧的随意化、套路化、极端化。从近期的影视剧作品中不难看出,电视剧编剧的套路化极为明显,编剧只是机械化套路故事的情节发展模式,例如多角恋模式、英雄救美模式、主角光环模式。观众甚至都不需要观看多少剧情,就已经能够想象得出后续故事发展和结局,过于套路,枯燥乏味,引起视觉审美疲劳。
还有一些编剧喜欢走极端化,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在剧情中强制插入一些与主线剧情无关的内容,再配上与场景毫无关系的“恢弘特效”,在视觉上引起冲击,这样的张编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槽点,使剧本内容严重偏移和情节的拖沓。[1]
二、对电视剧编剧进行改革、创新
(一)抓住改编的重心。对剧本的改编中应当抓住电视剧剧本整体的中心思想,多把精力用在剧本的创作上,不要一味为了应付观众心理,把成本都用在聘请明星上面,这只是一方面,不排斥聘请大牌明星,但是要适度,重点是如何对剧本的改革、创新。例如,《琅琊榜》的成功就归功于导演与演员的共同创作,做到了为原创作品增添色彩,这部作品值得作为标杆供其他编剧学习。
在这部剧中,演员尽力把作品演绎得更精彩,胡歌在此证明了他已经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逍遥哥哥”或者“景天”了,摆脱过去仙气满满的形象,在新剧中迸发出精湛的演艺技巧,改变过去的形象,成功创造出新剧本全新的角色—梅长苏,胡歌完成了角色转型。同时编剧对剧情进行改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喜好,两者相结合,说明了演员和制片双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创作出优质的作品。[2]
(二)加强对编剧的培养。目前我国电视剧改编方式已经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研究如何提高收视率和收益问题,引起大部分观众对审美的扭曲,而这种扭曲的审美又反向作用于电视剧上,纵容了某些改编剧不尊重原作,挂着原作的头衔大肆随意修改。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应当重视对编剧的培养,明确如何改编剧的正确思路,抓住对改编剧的重心,适当“接地气”没有问题,严禁“套路化”的情节和人物设定,严禁为了赢取大众喜好而随意添加与故事主线发展毫无关系、不符合场景的夸张的“恢弘特效”,要让原作内容和人物形象能够“殊途同归”,符合并凸显原创作者的核心思想。[3]
(三)注重每集剧情内容。通常电视剧受到总集数和每集时间的制约,如何把整部剧的内容平均分散到每一集中很困难,大多数编剧为了“凑时间”而大量进行“上集回顾”或者“回忆”,或者插入一段与剧情毫不相干的故事,令观众看了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应当合理安排每一集内的内容,适当进行“上集回顾”,帮助观众回忆上集内容,做到承上启下,在快结束时留下伏笔,引发观众兴趣,讨论以后的剧情发展。每隔几集插入一段高潮内容,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三、结语
随着娱乐产业化的速食化,盛行短期功利主义,导致了大部分观众转变成“明星粉”,无视剧情、演技水平,只要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演出,就是好戏,就会有超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这导致编剧的改编能力退化,只把精力用在聘请大牌明星上,对原创剧本的改编十分随意。这与观众心理产生了恶性循环,导致改编剧的质量粗制滥造。因此需要编剧加强对原创剧的改编力度,还原改编的重点,重新燃起观众对高质量剧情的渴望,把改编剧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苏小卫.一次追问:电影创作水平为何难以提升—电影编剧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J].当代电影,2012,(7):71-74.
[2]陈诚.浅谈国内电视剧编剧的生存困境[J].采写编,2016,(4):82-83.
[3]郭玥岑.中国电视编剧现状浅谈[J].戏剧之家,2016,(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