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糍粑

2018-06-13连允东

烹调知识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石臼簸箕

连允东

我的家乡在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一个小山村里。因气候、水土的缘故,盛产糯谷。这种糯谷被称作“担杆糯谷”,碾出来的米粒又细又长,质地光泽透明,做出来的糍粑特别绵软,口感极好。

糍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中原地区就有糍粑了。家乡的糍粑是由客家人南迁时从中原地区传入的。客家人嗜好糍粑是一种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客家人称“十月半”或“完冬節”。此节正值农家晚稻收成已毕,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分送亲友的习俗。

做糍粑一般是将糯米浸泡在水中24 h,然后捞起滤干,倒入木制饭甑,用旺火蒸熟(至糯米在手上搓烂没有米心方可)。之后将蒸熟的糯米分几次倒入石臼里,再由年青壮汉用“T”形的木棰沾净水,趁热频频擂压、捣碎,使饭粒粘连,待结成一团,并发出“啪啪”的响声,再高高举起木棰,用力捶打。通常石臼旁半蹲着一眼敏手捷的女子,在木棰擂打中,趁间隙用手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使其擂打均匀;这女子还有另一项“任务”是快速地把粘在木棰的糯米扒下,这些“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抡木棰的“活”也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力气活,这里面还有一些“讲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和谐美。往往家乡的人在打糍粑时都会有很多人围驻观看,其实是在欣赏那简朴的“舞蹈”,技术好坏自然会有人评述,若得到好评,这将是一顶“荣誉”的光环,并与自己的名字相伴。

待糯米被擂打得不见米粒、柔韧如胶时就可以起臼。将糍粑分成一块块圆扁的形状,抹上熟油,排列在簸箕内。有的送亲友,有的立即蘸白糖或其他的蘸料,趁温热自己吃,还有的放在簸箕里让风吹干,以备后来食用。

从家乡出来的人。有谁会忘记家乡的糍粑?年纪大的人喜欢糍粑,是因为这打糍粑表明了一年的丰收,表明了家庭有赢余,当然这是客家人追求的幸福;年青人喜欢糍粑,因为这时可以展示男人的雄壮和女人的勤劳。尤其是客家小伙子们,如果旁边有一群姑娘,那么他们打糍粑的干劲就特别的足,这种用力量展示自己的办法本身是一种美;小孩爱糍粑,更是因为打糍粑就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平时安静的山村,由于打糍粑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兴奋不仅是因为人多热闹,还在于他们可以尝到味美香甜的糍粑,那沾着豆粉、芝麻粉的糍粑对于孩子来讲是最美最美的食品。

客家人关于糍粑的故事很多很多,这些故事也很美很美,而我记得最牢的是糍粑那种“味”,它把我和家乡连在一起,把我和过去连在一起,把我和客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石臼簸箕
惜物即惜福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惜物即惜福
“一席话”的来历
惜物即惜福
神奇的鼠尾
行走的簸箕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