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分析
2018-06-13杨再峰徐伟林仁支张琪峰顾华骆华伟
杨再峰 徐伟 林仁支 张琪峰 顾华 骆华伟
科技奖励是承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和科研成果、激励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持续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党和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励作为浙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示和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浙江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励的数据资料大多局限于部分获奖项目或获奖单位的零星报道,缺乏对奖励实施整体情况的系统分析及其数据价值的挖掘。本文以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的翔实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数据,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的基本情况和重要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浙江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和成果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2017年浙江省卫计委(卫生厅)、浙江省科技厅、中华医学会、国家科技部公开发布的科技奖励文件和相关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政策资料,但不包括中医药获奖项目。
1.2 方法 整理收集2007—2017年期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的完整资料,结合申报数据按等级和年份分析获奖项目数和获奖率;汇总各年度获奖单位去除重复项,形成完整的获奖项目完成单位和协助单位清单,分析其类型、数量和范围;通过不同完成单位的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对比,分析获奖项目的分布特点;从数据和实例分析浙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在国家级和省部级获奖情况。
2 结果
2.1 获奖项目的总体数量和获奖率 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共计1612项,其中特等奖3项(2017年新增),一等奖146项、二等奖517项、三等奖946项,一、二、三等奖获奖项目比例分别为9.06%、32.07%、58.68%;按年份分析,获奖项目数以2010年的164项最多、2014—2016年的129项最少,2014—2017年每年获奖项目数较之前平均减少15.72%。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的平均获奖率为51.20%(95%CI:48.06%~54.98%),其中2014年在申报数增加而获奖项目数减少12.83%的双重影响下获奖率降到期间最低的40.31%,2015年因非计划项目成果不予申报的政策限制使得申报数减少35.94%而获奖率回升到峰值62.93%,见表1。
2.2 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类型和范围 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覆盖了10家浙江省卫计委直属医疗卫生单位、4所高校及14家高校附属医院、64家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属地管理的3家部队医院和1家企业医院)、56家县(市、区)级医疗卫生单位、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杭州、宁波、绍兴和台州的获奖单位数量较多。在1 612项获奖项目中,有协作单位参与完成的468项、占总数的29.03%,协作单位以浙江省内高校附属医院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主,还包括20余家农业、教育、气象、海洋、检验检疫单位和生物医药企业等,浙江省外的协作单位涵盖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山东、江苏、黑龙江等兄弟省市的2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还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10余家大学、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
表1 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数和获奖率
2.3 获奖项目的数量和等级分布 按数量排序,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1 612项获奖项目中,市级单位、高校(含附属医院)、委直属单位、县级及以下单位分别获得828项、391项、226项和167项,占总数的51.36%、24.26%、14.02%和10.36%,市级单位的获奖数已超过委直属单位及高校之和,市县两级的获奖项目占比达到61.72%。委直属单位的获奖项目主要分布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浙江医院,6家单位合计数占其总数的92.48%。高校的获奖项目主要分布在浙江大学(222项)和温州医科大学(141项),两者合计数占高校获奖总数的92.84%,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奖107项、全省获奖数最多。11个地市的获奖项目数分别为杭州218、绍兴181、宁波 150、台州 88、金华 73、湖州 69、嘉兴 55、衢州47、舟山42、温州37、丽水35,其中绍兴市人民医院(96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1项)和台州医院(50项)获奖数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中排名前三,瑞安市人民医院(23项)、诸暨市人民医院(14项)和义乌市中心医院(12项)获奖数在县(市、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排名前三。在各个等级分布上,特等奖项目全部分布在委直属单位和高校;146项的一等奖项目中,高校的获奖项目比例为67.81%、委直属单位为23.97%、市县两级单位只有8.22%%;二等奖项目中,市级单位获奖数最多、占二等奖总数的39.85%,高校和委直属单位的比例合计51.84%;三等奖项目中,市级单位的获奖比例达到总数的64.69%,市县两级单位的比例合计高达77.59%。进一步横向比较各单位在各个等级的获奖项目比例,高校和委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项目数量分别占各自获奖数的69.57%和58.85%,而市、县级单位获奖等级以三等奖为主,三等奖项目比例分别为76.53%和73.05%,见表 2。
表2 2007—2017年浙江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等级分布
2.4 国家级和省部级获奖项目情况 2007—2017年一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经过凝练提升,进一步获得了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省部级科技奖励方面,共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04项,获奖数量占全省的16.23%、在全省各个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一等奖64项、二等奖152项和三等奖288项;共获得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权威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奖项全部来自浙江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方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4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浙江大学获得14项,温州医科大学获得4项。2011年的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项目“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在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2015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项目“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和靶向治疗模式的研究”为重要基础的“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一系列肝移植研究成果4次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李兰娟院士主持的2015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项目“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治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经过深入创新实践在201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实现了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零的突破”;还有15项浙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在白血病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诊治、生殖医学、妇科肿瘤学、眼科疾病诊疗、腹腔镜技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以及“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新药研发等领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代表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家最高水平。
3 讨论
2007—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每年遴选一批获奖项目,通过获奖数量、获奖率和不同等级获奖比例的调控设置,发挥了科技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鉴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研发环节复杂、完成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转化投入大和市场等因素限制[3],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各年度申报和获奖的项目数量没有出现预期的持续、稳健增长势态。获奖项目完成单位覆盖浙江省内主要医学相关高校和省级医疗卫生单位、11个地市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将近1/3的获奖项目有协助单位参与完成,显示了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励的广泛影响和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核心力量。各类单位在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分布上呈现不同特点,其中市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获奖项目数量已经超过高校和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但获奖等级以三等奖为主、占其获奖总数的70%以上,各地市获奖项目数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市差距明显。高校和委直属单位在特等奖、一等奖项目的数量和比例上优势明显,在获奖项目中也以二等奖以上项目居多,与其在医药卫生科研基础、人才储备、研发投入、转化能力等综合优势密切相关,浙江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两所高校在国家和省部级的获奖情况也可以佐证这一相关性。一批高水平的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获奖项目进一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代表了浙江医药卫生行业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技术水平,但是获奖项目的数量还不够多,尤其在全国范围竞争的国家科技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评比中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励工作激发全省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研发,提升了浙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促进了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同时,浙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总量不充足、增长不快,科技成果研发水平不平衡,高水平成果的数量和比例偏低等问题也有待解决。
4 参考文献
[1]王海芸,张钰凤,王新.科技奖励视角下的创新团队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2017,s1:355-36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Z].2017-05-31
[3]赵玉忠,鲁兵,王连侠,等.浅谈影响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0,4:7-8.